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分析
——以长治学院为例

2016-03-28 15:13杜利英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长治046011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困境分析

杜利英(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长治 046011)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分析
——以长治学院为例

杜利英
(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后继者为了解答时代课题以及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期解放全人类而创立的科学理论,改造世界是其本质要求。当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向学院式方向发展,体系建设窒息了其革命方法,解释世界代替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主体由主动接受变为被动学习,严重阻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困境;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解决时代课题是其生命力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其发展动力,改造世界是其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理论的宗旨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分析,进而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世界观的同时指明了革命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使其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转变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宗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单单是一种科学理论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才的培养,它不仅教人如何认识世界,更主要的是教人如何变革世界。然而当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却面临巨大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窒息了其变革世界的精神与方法,解释世界的功能代替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由应然的主动变为实然的被动,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建设窒息了其革命方法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看马克思主义的体系问题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想体系,创立新的科学世界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其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不喜欢体系,也没想要建立一个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革命的、实践的、开放的科学理论,并非封闭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从形成到问世及其之后的传播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奠基时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承担。由于黑格尔思想体系与现实的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出发,1843年写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打开了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缺口;1844年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角度探索人类历史之谜,提出“异化劳动”概念,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的本质的分析深入到了私有财产起源和人类发展的问题中,但这时的马克思依然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一定限度内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经济学解剖,但未深入到社会的深层结构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是通过批判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进行的,得出了生产力的概念。1844年8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了共同的工作——清算青年黑格尔派,创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建立自己理论的时候,正是西欧工人运动开始高涨,需要理论指导的时候。青年黑格尔派鼓吹“自我意识”哲学,宣扬用“自我意识”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抬高精神的创造作用,贬低物质,其真正目的在于抬高他们这些具有批判能力的历史创造者,贬低、打击工人运动,诬蔑工人是“非批判”的群众,是消极的“物质”,对于工人的革命实践是极其有害的。马克思揭露道:“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是提升为自我意识的实体,或作为实体的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就从人的属性变成了独立的主体。”[1](P7)马克思批判了其唯心主义性质,阐述了自己建构中的唯物史观——历史的发源地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群众是历史的主体。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批判费尔巴哈“新哲学”的基础上,对自己哲学的性质和任务第一次作出了科学的规定,新世界观萌芽了。马克思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主体性原则等的研究,得出了新的主要结论,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而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批判的、实践的、革命的改造世界是新唯物主义的重要特征。1845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最初表述。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同当时的各种空想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斗争,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接受了1848-1849年欧洲大革命的检验,初步显示了其正确性。面对新的革命形势,马克思对欧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势进行了重新分析,指出“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2](P513-514)之后,马克思投入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想为无产阶级锻造一把理论之剑,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第一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秘密,对已经创立的唯物史观进行了论证、丰富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由于杜林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恩格斯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写作了《反杜林论》,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论述,恩格斯并没有想创立一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只是由于批判杜林体系的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恩格斯不断地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学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准备时期。列宁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俄国革命的需求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随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苏联的建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之后在列宁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在社会主义的连续胜利中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立了新中国。进入20世纪下半叶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四个时期,由于1956年以来苏联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以及后来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低潮,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开放体系,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把一个开放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二)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看马克思主义的体系问题

从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体系的引用至今,马克思主义的框架结构体系越来越牢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也有学者试图打破这种框架,但均没有做到重新的建立。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本教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克服了之前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离的局限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融为一体,从形式上看,三个部分有机地融合于一个教材体系中,以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呈现给学生。然而,由于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知识的欠缺,根据教材学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实则依然是相互分离的。哲学部分主要是对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浓缩的介绍,侧重于基本原理的介绍;经济学部分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当前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进行简单的介绍,对于马克思为什么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很好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则侧重于对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及其特征的论述,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宗旨论述较少。整个教材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发展过程缺少充分的论证,仍然是一个侧重于结论的表述,学生在没有相关知识的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对于教材所承载的内容是很难理解的。事实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并没有单独去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的一种反映,……而教材的编写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结果的表述,……把原本动态的过程变成静态的知识。”[3]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变革世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局限了其变革世界的精神与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仅只变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

二、解释世界代替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一)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早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就提出,哲学是一把“双刃剑”,在干预外在世界的同时,应不断丰富自身,他要建构的历史观是创造性的开放系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其基本功能。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解释、批判、预见和指导作用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解释,揭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与规律,使之获得了真理的性质,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唯物辩证的世界图景。在解释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实事物进行审视和评判,以严格而审慎的批判态度对待一切事物。从对现存事物的批判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以探索它的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性,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方向性的、综合性的预测,以指导人们更加自觉地、有效地改造世界。故改造世界的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功能,是区别于一切旧学说的最本质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观点,都是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并以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为归宿。但并不是说,它可以直接地作用于改造对象,要实现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必须以人自身为物质力量。因为,正确的思想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这正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当前解释世界成了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的主要功能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的集中表现和根本要求。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更多地是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从一开始的物质是什么到最后的共产主义是什么,整个体系是概念和范畴的堆积,侧重于知识点的罗列,缺少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那种轰轰烈烈的批判精神。只是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求对如今社会问题的注解,拿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来论证当前的社会现状,而不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给学生造成脱离现实甚至是空谈的感觉。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理论的宗旨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列宁主义是为了指导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创立毛泽东思想,是为了指导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变革世界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然而,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或者是工作者,更多地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是不断地在经典著作中寻求对各项政策的解释和注解。其实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怎么办。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批判现实的精神进而改造现实是其教育的真正宗旨。

三、学生主体的被动接受代替了主动学习

学生是改造世界的主体,主动求知是其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觉接受、自觉学习,然而由于学习载体的内容编排注重结果的表述,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在本质来吸引学生,从而阻碍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接受。

当前的教育形式决定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本文以长治学院2012级本科生为例进行分析说明。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更有针对性,2013年9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文科为187人,理科为348人。调查内容分9个问题(本文只对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分客观回答与主观回答两种。第一个题为你认为高中所学政治知识对你的人生有用吗?文科81%、理科70%的同学选择有用,文科17%、理科23%的同学选择仅只是应付考试有用,文科2%、理科7%的同学选择无用;第二个题为你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能实现吗?文科44%、理科30%的同学选择能,文科29%、理科48%的同学选择不能,文科27%、理科22%的选择不清楚;第三个题为你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多少?文科9%、理科35%的同学选择不了解,文科91%、理科61%的同学选择了解一点,文科无人选择没必要了解,理科4%的同学选择没必要了解;第四题为你现在对这门课程如何看?文科44%、理科29.3%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文科55%、理科66.3%的同学认为对考研和考公务员有用,文科1%、理科4.3%的同学认为无用;第五题为你希望在这门课上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主观题,大部分同学回答希望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第六题为你计划怎么学习这门课?文科19%、理科40%的同学选择跟着老师走,讲什么学什么,文科81%、理科60%的同学选择课上认真听,课下多看相关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从以上问题可以分析得出,文理科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前期积累存在巨大的差别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看法,进而影响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育形式决定的,应试教育以及单一的课堂讲授导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从学生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变成了口号,理论变成了空谈,教育变成了说教;从第四、第五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种科学理论是认可的,但是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为了考试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功利性较强,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掌握,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丰富与发展以及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从第六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受教育形式的局限很难充分发挥,如今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是大班授课,一个老师面对几百个学生,对于学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回答,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只能依靠学生个体。高校的这种教育形式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

理论自信应是全民的理论自信,要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一个适度的掌握,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不是高高在上,扑簌迷离,应该用老百姓的语言来宣传与讲授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局限在狭小的圈子自娱自乐,应该还原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本质——“向外干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杜利英,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教育与教学研究[J],2010,(12):57.

(责任编辑杨晓娟)

作者简介:杜利英(197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227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77-04

猜你喜欢
困境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困境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