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张小萍(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离石 033000)
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路径探析
——以吕梁学院为个案
赵元,张小萍
(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离石033000)
摘要: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形势使然。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路径为:确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制定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轮训的制度;搭建与经济社会对接的互动平台。
关键词:历史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路径
张小萍(1964—)女,山西孝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研究内容广泛,大凡自然界以及与之共生的人类既往的生活足迹皆包括其内。“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1]72。历史学专业是高校为了培养历史学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专业,“是我国现阶段历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新成果、新方法、新史料、新动态的传播枢纽。”[2]202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高校历史学专业史学的应用功能日渐凸显,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彰显应用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已成为共识。为此,确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探索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是地方本科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吕梁学院历史学专业是学校升本之后设置的专业,2010年9月开始招生,截止2015年6月,共招收五届本科生。经过5年的办学实践,现有在校生1300多名,在册教职工24名,初步形成了本科办学的格局。该专业在教学理念上,遵循历史学科性质,本着厚基础,强实践的宗旨,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承,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对人才知识的需求相脱节。
(一)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历史学是一门传统学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来循规蹈矩,一以贯之。中国史、世界史、历史文选、国别史、政治史、经济史、文献学等,组成了历史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块。这些课程的设置,反映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而知识的应用性式微,试想,学生修完这些课程后,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多少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刻板。尽管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教师的讲解始终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动地听讲,看课件,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极为有限。再者,客观上大班教学,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失去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
(三)在实践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实践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近二、三年,历史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年招生人数最多时达到350人左右,学生人数的剧增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尽管对每届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系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统一部署,但是,安置这么多的学生专业实习,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对此,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形式,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由于大部分学生是联系先前就读过的学校为实习单位,这样造成了实习单位分布广,且零散不集中的局面,系实习领导小组无法对其监督检查,使得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历史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实习形同虚设,其他的实践环节可想而知。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目前,高校各专业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就历史学专业而言,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功用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科学可行的实施办法。因而,探析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路径,是适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历史学作为“经世致用”的一门学问,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创新是历史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如果“史学只知道复述前人的老话,陈陈相因,了无新意,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史学就丧失了生命力,甚至失去了自己存在的资格和价值。”[3]12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治史是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而学史、用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高校历史学专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二)是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追求经济利润,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应用型专业,冷落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究其原因,应用型专业能创造利润,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人文社科专业受专业特点所限,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因此,历史学专业要走出困境,融入市场经济大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能充分发挥历史学服务社会功能的教学模式。
(三)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随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也成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应用技能明显不足,与社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更是大相径庭,因此,在校期间主动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获得一技之长,为日后择业积累资本。
(四)是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164。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对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学专业凭借它独特的学科优势,在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确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院系领导一定要确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历史学专业的教职员工也必须破除陈规陋习,革新理念。在管理工作、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把服务社会摆在首要位置,只有确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理念,才能在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制定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知识素养、能力构成、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等。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因而修订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1、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将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定位为“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教学技能在中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能在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围绕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即思想素养、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3、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知识的需求设置课程。既遵循历史学科特点,又不囿于历史学科系统性的束缚。在教学中,打破历史的时空界限,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按专题分别打包切块,如王朝更替、中外历史人物、政治与经济、军事战争、文化艺术、社会变革、社会生活等。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增设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关的课程,如山西史、吕梁政区沿革史、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吕梁民俗文化等。这样,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又获取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其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增加实践课程的时数,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历史学属于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实习是主要的实践环节,目前,教育教学实习仅为8周,远远达不到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为此,将教育教学实习延长为一学年,一学年中。一个学期为教育教学实习,另一个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企事业单位实习、体验。
(三)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轮训的制度
为了尽快转变教师理念,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以及行业工作的能力,制定教师到社会相关行业轮训制度,每学年选派三至六名教师到社会相关行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轮训,熟悉行业的工作性质,业务流程等,从而获取行业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四)搭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对接的互动平台
认真调研地方社会各行业的工作运行、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畅通历史学专业与行业对接的渠道,建立对接平台。所谓平台是专业与行业联系的桥梁,是对话的窗口,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说它是物质的是说它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办公设备、活动经费等;说它是精神的是说它所开展的工作有研究层面的内容。如根据吕梁学院所处的区域位置,结合专业特点,成立“吕梁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等研究机构,聘请行业相关人员担任研究员,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地方经济面面观”、“历史与旅游文化”等研讨活动,从而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一)党和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导向
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5]这为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学专业的师生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历史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举措。
(二)校系两级的重视与支持
校系两级要高度重视人文社科专业的转型发展,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宏观指导下,允许该专业结合学科性质,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能积极推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活动。
(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地方社会个行业人士的意见,制定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从目的、意义、服务途径、考核办法等方面予以规范,从而确保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史学会秘书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中国史学界第七次代表大会学术研讨文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李文海.打破学科分割促进学科交叉——对历史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J].历史档案,2004,(2):121.
[4]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DB/O L].2014-10-31.http://ddh.hsu.edu.cn/s/65/t/132/c3/6f/info50031.htm第五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专题网.
(责任编辑卫崇文)
作者简介:赵元(1957—)男,山西兴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历史课程教学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5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2114);吕梁学院“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内涵建设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