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部署要求,省农委以高标准农田项目为突破点,积极协调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水利厅,按照“五个集中”要求,整合安排2016年高标准农田项目任务,在14个县市整体落实集中连片高标准旱田10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100万亩。年初,省直五部门整合实施方案已经印发,为全面落实农业现代化率先发展规划开了好局,为扎实推进涉农资金项目整合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为了将各单位带动起来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无缝对接,省农委先后组织召开两次省直部门项目落实协调会议,组成5个工作组深入14个县市进行调查摸底,并组织省直5个部门共同与14个县市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领导进行逐一对接协调。
今年,省发改委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投入到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6.8亿元;省国土厅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投入到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11.59亿元;省农发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0252亿元,投入到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22亿元;水利厅投入农业水利建设资金10.15亿元,投入到14个县资金4.87亿元(不含灌区改造)。
经过项目整合协调,今年14个县市将集中建设水田96.55万亩,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55%,集中打造6大片区。一是榆树市3个高标准水田示范区30万亩。东北部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于家镇5万亩,泗河镇2万亩,青山乡3万亩。南部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大坡镇5万亩,秀水镇5万亩。黑林镇、保寿镇、新立镇、环城乡高标准水田示范区10万亩大方;二是永吉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万昌先导区高标准水田示范区12万亩大片区;三是前郭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旗农场、红光农场高标准水田片区8万亩;四是德惠市水田示范区,岔路口镇、朝阳乡高标准水田片区10万亩;五是梅河口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梅镇、中和镇高标准水田区7.48万亩;六是九台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集中在其塔木镇和上河湾镇水田大方,建设面积6.6万亩。
这次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整合落实到集中连片地块,最小的片区不低于1万亩,大的片区在10万亩以上,低于万亩的项目未做安排。
部门资金向同一片区集中。各个县(市、区)按照统一片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集中实施的要求,将各部门资金项目落实到同一片区、同一地块,各部门共同实施、共同推进。
省直各部门按照“五个集中”的要求,将“十三五”期间建设资金向前两年集中,对项目资金已做出了最大力度的集中安排。省国土厅已将2016年~2017年项目提前集中安排,省发改委、省农发办同意地方可以提前实施后几年规划任务。
7月18日,省农委召集各地区农委、长春农博园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通报第十五届长春农博会和第十四届中国农交会两个展会筹备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据了解,这次长春农博会主会场设在长春市的农博园,分会场分别设在松原、公主岭和长春市双阳区。展会分为六大版块,安排27项活动。省农委副主任王峻岩对筹展参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各地要切实增强对参展工作的认识,增强服务意识,精心准备,充分调动企业参展的积极性,组织优质企业和产品参展,利用农博会和农交会这两个平台,推介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同时,各地要增强创新意识,按照农业部“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的“五化”要求,务实创新,征集优质农产品参展,并做好产品推介、展场广告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王峻岩表示,省农委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为各地参展企业提供必要的、全方位的展会服务。
(省农委市场处 供稿)
为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三品一标”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40%的总体要求,省绿办转变工作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贴心服务”,免费培训,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7期“三品一标”知识培训班,培训人数愈千人。
此次培训由省绿办主办,相关地区绿办协办。培训对象为拟申报“三品一标”的企业、合作社或协会以及基层工作机构的相关人员。培训内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与品牌认证、“三品一标”基础知识与申报程序、证后监管及相关标准。总培训1005人,其中企业705人,基层工作机构300人。
省绿办11名技术骨干担任了授课任务,此次培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扩大了“三品一标“的社会认知度,提高了各级工作机构人员的服务水平,增强了生产、加工企业“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省绿办 供稿)
白城市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成绩喜人。上半年,经检验检疫出口农副产品共59614.2吨,货值7670.3万美元。其中绿豆25360吨,同比增长34.7%;高粱8395吨,同比增长752.3%;豆饼粉8010吨、辣椒6036吨,均创历史新高,其他主要品种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扶旧助新”。白城市首家以杂粮为原料的荞麦粉生产企业实现出口,2批40吨产品成功进入日本市场,填补了白城这一品种的出口空白。上半年,3家新注册登记企业通过检验检疫部门的考核,取得了出口资格;而原来因市场不景气暂停出口的企业,也在检验检疫部门各项便企措施帮助下,重新开始出口。
——发挥示范效应。白城市辣椒和杂粮杂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其中洮南市辣椒种植从之前的10000公顷递增至去年的17000公顷,带动椒农4.3万户。杂粮杂豆示范区原料产地种植已达2000公顷,全市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杂粮杂豆公司增到30多家,年出口创汇约1亿美元。
——品牌牵引。重点推动绿豆、辣椒等特色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及相关认证工作。绿豆、辣椒及其制品,大豆分离蛋白,粘玉米等5类产品获得生态原产品保护,使品牌效应推动更多农产品出口世界各地,逐步扩大白城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重启绿豆输欧。针对欧盟输欧芽豆准备实施的新法规,白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第一时间向企业传达国家质检总局、吉林检验检疫局相关要求,并分种植期、生产期、收割期三个阶段对种植区域内的环境、水源、土壤、农业投入品使用等内容进行检查。
——强化技术保障。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白城分中心正式挂牌。实验室针对辖区企业检测需求拓展检测能力和领域,添置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等高端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开展理化、农残、微生物等检测业务10余项,计划明年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能力。随着改扩建工程的推进,未来实验室将可为白城市相关企业提供全面、便捷和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保证其出口产品质量达到国外要求,助推白城市经济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白城市政府供稿)
7月12日,2016年吉林省农田节水技术培训班在松原市宁江区举办。来自全省26个墒情监测项目县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培训。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的有关专家到会指导。培训班通过现场教学、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总结我省近年来节水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节水农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明确“十三五”期间节水农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省土肥站站长靳锋云做了总结发言,明确了节水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节水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对节水农业工作的新要求,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抢抓机遇,切实因地因水做好农田节水技术有关工作。此次培训,大家对农田节水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农田节水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推进我省节水农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省土肥站 供稿)
吉林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吉林市确定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平原区板块,重点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山区半山区板块,依托自然生态资源,重点构建特色经济带;城市周边板块,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主粮作物,向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大豆上调,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特色产业上,重点向甜黏玉米、果蔬、食用菌、柞蚕、苗木花卉、林下参、林蛙、紫苏、芦笋、月苋草等“十大”特色产业发展;畜牧业上,围绕“长白山黑牛”、“桦甸黄牛”、“吉林花猪”等地域畜牧特色产业,扩大优质畜禽群体规模,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按照这一思路,各县(市)区及全市涉农部门采取了五项主要措施。创新经营模式促调整。今年全市重点推广了土地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产业联盟、私人定制、共营五种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土地流转促调整。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加强政策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调整。打造高效特产业优势产区,发展精品牧业,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促调整。抓好精准培训,加大成熟配套技术推广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调整。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用大数据科学指导农业调结构。
体现在种植业中,今年已经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3万公顷,占去年玉米播种面积的2%,改种甜黏玉米3300公顷、水稻2700公顷、大豆5800公顷、谷物及其他作物1200公顷。
(吉林市政府供稿)
SANNONGZIXUN
三农资讯
省农委积极推进“五个集中”整合全面落实高标农田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