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英 青岛农业大学)
韭菜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上)
韭菜的主要病害有:韭菜灰霉病、韭菜疫病、韭菜锈病、韭菜软腐病、韭菜病毒病等。
1.韭菜灰霉病
又称白色斑点病,是韭菜的一种重要病害。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正面或叶两面;最初生成浅灰褐至白色的小点,由叶尖向下发展,斑点扩大后成梭形或椭圆形;潮湿时表面生稀疏霉层。后期病斑互相融合成大片,直到半叶或全叶枯焦。病叶有时不产生白点,而由收割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初为水浸状,后污绿色,并有褐色的轮纹,病斑多呈半圆形至“V”字形,病部可向下延伸 2 ~3 厘米;病叶组织黄褐色,表面生灰至灰褐色绒毛状霉层。
病原:葱鳞葡萄孢菌,半知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鳞茎表面越冬。但在气候温暖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该菌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菌丝15~30℃均可生长,高于27℃生长就受到影响,33℃不能生长。菌核由15~27℃产生量逐渐增多,以27℃产生最多,但到30℃即不能产生。该病一般12月初发现,随着韭菜的生长,病情逐渐加重。重病棚一般未到采割期即普遍发病,致使提前收割。一些不认识此病的菜农,又把采收时择下的病叶在盖土时埋在新萌发的韭菜芽上,导致新长出的第二茬韭菜发病。因此,一茬重于一茬,使冬、春扣塑料膜的韭菜灰霉病一直可延续到次年4月下旬,待拆掉覆盖,病害才停止发展。
韭菜灰霉病属典型的气传性病害,低温高湿和结露时间长利于发生和流行。
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韭菜品种间对灰霉病抗病性差异较大,一般“汉中韭”较“黄苗”感病。在扣膜的栽培条件下,种植“黄苗”一般无需防治。
(2)注意清洁田园
扣膜韭菜一般要收割3次,病田每割一次要剥下很多病叶。为避免病原的积累,要注意将病叶集中起来携出棚外销毁。
(3)适时通风
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病棚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对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风时间要随当时外界气温而异,冬季一般从上午1时至下午2时。在各扇韭菜的交界处将膜用苇子秆支开一个空当即可。春天转暖后方可大通风。在通风口因温度变化大而结露水,病情有时偏重。但从总体效益上看,通风的比不通风要好。
(4)化学防治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嘧霉胺悬浮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啶菌恶唑乳油。
2.韭菜疫病
症状:韭菜的茎、叶、根、花、薹等部位均能受害。尤以假茎和鳞茎被害最甚。病叶多从中下部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当扩展到叶子的一半左右时全叶变黄,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灰白色的霉状物。假茎受害,呈水浸状浅褐色软腐,叶鞘易剥下。剥去外部腐烂叶鞘后保湿,假茎上可出现灰白色稀疏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及孢子囊。鳞茎被害时,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至暗褐色腐烂纵,切鳞茎内部组织呈浅褐色,生长受到抑制,影响植株的养分贮存。根部受害后呈褐色腐烂,根毛明显减少,影响水分吸收。根的寿命缩短,很少发新根,生长势明显减弱。
病原:烟草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烟草疫霉菌真菌。
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或水流传播,萌发后以芽管的方式直接侵入寄主表皮。发病后湿度大时,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5~32℃,相对湿度90%以上。7、8月降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1)进行轮作换茬,避免连年种植;
(2)平整土地,及时整修排涝系统;
(3)束叶。入夏降雨前应摘去下层黄叶,将绿叶向上拢起,这样植株之间可以通风,防止病害发生。
(4)药剂防治。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
3.韭菜软腐病
也称根腐病,是韭菜生产当中的多发常见病。
症状:为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及茎部。叶片、叶鞘初生灰白色半透明病斑,扩大后病部及茎基部软化腐烂,并渗出黏液,散发恶臭,严重时成片倒伏死亡。
病原: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5~30℃,50℃经10分钟致死,最适pH为7.3。
防治方法:
(1)在雨季来临之前停止浇水,进行蹲苗;
(2)选用耐风雨品种;
(3)及时防治害虫,减少虫口;
(4)发现病株,可喷洒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防治。
4.韭菜病毒病
露地韭菜的常见病,保护地内一般不发生。
症状:韭菜病毒病属系统侵染病害。侵染后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窄或披散,叶片退绿,沿中脉形成呈条状变色黄脉,这点是此病的重要特征。后期叶尖黄枯,发病重的植株矮小或萎缩,最后枯死。
病原:韭菜萎缩病毒,病毒简称CCDV。
传播途径:韭菜萎缩病毒主要在韭菜根部越冬,翌年春季韭菜发芽或生长时,病毒扩展到地面的叶片中,开始显症,该病毒可在割韭菜时通过割刀进行汁液接触传播蔓延,致该病迅速扩展,此外还可通过葱蚜、桃蚜等传播媒介进行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1)种植早发1号、“一、三”韭菜、优丰1号、豫韭菜1号等优良品种;
(2)发现病毒株后,要及时把整墩发病韭菜挖出,集中深埋或烧毁,控制毒源,防止扩大;
(3)收割韭菜时,先割健株、后割病株,防止割刀接触病株扩大传染;
(4)发现葱蚜或桃蚜危害韭菜,要及时喷洒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及时消灭传毒蚜虫;
(5)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0.5%抗毒剂l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
(未完待续)
(郑长英 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