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悦,汤文隽
大学生自我存在感缺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张悦,汤文隽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和诉求逐渐高涨,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努力追求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导致了自我存在感缺失。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从根本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导向和全面教育。
自我意识;自我存在感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转型期,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传统与革新、守旧与创新此消彼长,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中坚力量,他们思想开放活跃,好奇心比较重,容易接受新事物,对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认可和诉求日益高涨,然而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系统形成,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而模糊不清,尤其是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他们原有的自我价值认知和评判标准的平衡,部分学生接受不了巨大落差而导致自我认知不清,开始丧失个人的自我存在感,失去学习生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法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导向,从而从根本上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系统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从低到高逐步递增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继而是社交的需要,如果归属感得以满足,又会产生尊重需要,包括希望自己有实力,以及对地位、威望的需求,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实现个人终极规划和目标。
对于现实社会中独立存在的个体,上述五种需求都不可或缺,然而对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实现需求尤为重要。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和心智的逐渐成熟,大学生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除了拥有对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强烈意识外,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人际距离,甚至人格特征、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迫切要求。步入大学后,他们大都已成年,完成了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正处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乃至寻求心理自我的上升阶段,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迫切渴望外界社会,诸如同学、朋友、师长等的认可和赞同,以证实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存在感,以满足社交等需求。
从心理学上讲,自我存在感是维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对自我意识、价值等存在意义的认同和肯定。它不仅包括所有生理感受的综合反馈,还包括更多与外界的交流互动,精神上的影响、认同和共鸣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社会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程度的精神行为或精神上的需求程度[1]。中学阶段一以贯之的“唯成绩论”,忽视对学生个人兴趣、实践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大学新生们习惯了高考模式的侵袭,以考试成绩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唯一标准,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被学习、兴趣、能力等多重因素组合的大学生活所冲击,自我价值评判标准严重失衡,无法单单从学习成绩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得不到周围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自我存在感严重下降。此外,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确立阶段,接触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不良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极易受到复杂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尚未牢固的世界观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阻碍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主流价值观念。当个人遭遇社会现实的压制时,容易依赖社交网络来抒发情感,久而久之就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空虚,努力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没有较好地认清自身角色,对自我缺乏基本的认定和判断,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频繁受挫,进而导致自我存在感缺失,找不到认同感,从而陷入迷茫甚至绝望。
根据我们对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14级366名学生入学以来的《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心理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座谈、跟踪调查等结果显示,95%的新生能够在一个学年内深刻意识到大学与高中生活的巨大差别,及时调整和转变心态,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自我改变以迎合新的学习和生活;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保持了较好的人际关系和良性互动,闲暇或遇到困惑也会主动向他人倾诉,寻求安慰和指引;69%以上的同学都参与过社会志愿和公益类活动,并表示以后会继续参加以满足和体现自我价值;但仍有将近50%的同学对当下的学习生活状态普遍感到迷茫,缺乏较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也有不到5%的同学完全适应不了全新的大学生活,无法协调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陷入极度空虚和惶恐当中,导致学业和生活受到较坏的影响。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自我存在感不够强烈,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存在很多困惑,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饱满的精神状态。
(一)功利化的高等教育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
如今的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快速的经济发展亟需教育为之服务,并补充大批后备人才。近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招,热门专业不断新兴涌现,大规模招生驱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甚至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2]。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专业性教育,倡导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发展,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打造符合社会标准的应用型毕业生队伍。然而,过度追求社会化标准化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政治信仰、个人理想信念等的价值观教育,主观上的不重视使大多数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也仅仅流于形式,收不到育人的实际效果。如此,趋于社会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专业学习的纯粹性,功利化的校园生活冲击着他们理想中的大学梦想,过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疲于奔命,应接不暇,很多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够客观理性,无法正确处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调整不好专业学习和课外活动之间的矛盾,最终产生自我否定甚至自卑心理,对自我认知不清,严重缺乏自我存在意识,从而陷入空虚迷茫,更极端者索性采取逃避的态度,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家庭结构和背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大力实施,传统的祖孙几代同堂的直系或复合大家庭已逐步由核心结构小家庭所替代,即由夫妇二人为核心,包括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结构的转变深刻影响着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从小作为家庭中心,没有兄弟姐妹分享来自祖辈和父母的关爱,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发展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在性格心理和生活方式上很容易形成自我主义,更有甚者追求利己主义等;当自我主义和集体发生冲突时,主观认为他人应当承担错误而偏袒自己,从而影响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容易走进偏执的心理误区。与此同时,当前大部分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部分的家长片面追求“智力”成绩,忽视学生思想状况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过多的依赖学校课堂教育。更有甚者摆出强硬的家长式作风,没有平等的心与心的真诚交流,也会影响学生对自我的客观评估而缺乏自我存在感[3]。
(三)当代大学生主体缺乏坚定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
作为“90”后的一代,当代大学生更加崇尚自身发展的自由化和个性化,他们自我标榜与众不同,不屑于世俗的标准,追求独特新奇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崇尚自我发展自我解放。他们从小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以为然,厌恶条条框框的理论和教条,不够关心新闻时政等国家大事,没有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世界缺乏有力的支撑而空虚。同时,过度注重自我感受导致当今90后大学生社会公共意识淡薄,不能以社会主人翁的态度来自我要求和约束,对社会公共事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关注,在价值观导向上表现为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不足,价值观标准模糊不清。此外,政治立场和意志力的不坚定,导致思想上出现困惑而左右摇摆,并且遇到问题容易受挫,抗打击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都比较差。不少学生在现实中遭遇不适或困惑,往往采取逃避态度,麻痹自我,自暴自弃,更有甚者沉溺于虚拟网络,寻求网络存在感和虚拟安慰。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要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领域和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4]。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相对活跃开放、好奇心比较重、接受新事物较快,肩负着未来祖国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但自我存在感的严重缺失无形之中不断消磨他们的意志,吞噬他们的理想信念,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价值观引导,容易出现政治信仰薄弱、价值取向模糊、理想信念缺乏等问题,这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教育提出挑战,亟需从根本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结合当今90后大学生自我存在感严重缺失的现状,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优化社会和学校的环境教育
为切实解决当今学生自我存在感缺失现状,增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真正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社会各界和学校都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发动宣传,在校园、宿舍、社团、社区等各种现实平台大力宣传,营造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增强全员学习的观念和意识。另外,还要着重抓好制度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一部分,当成常规教育来抓好。其次,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运用虚拟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具备传播速度快、信息量丰富、内容生动直观等特点,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和舆论建设,利用好网络技术优势完善校园网络环境,采用新方式新途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吸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最后,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思政类课程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思想政治素质实际开展教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和学生的信念理想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他们追求个人“中国梦”的实现[5]。
(二)强化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往往完全依托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本身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家庭环境教育,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打破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核心家庭结构,不再把他们的需要作为家庭唯一的关注焦点。从主观上强化他们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关注度,学会分享和分担家庭事务。这是重新塑造他们自我存在感和认同感的前提,为以后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做出积极准备。其次,要转变落伍陈旧的教育观念,不再仅仅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长成才的唯一标准,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发展。除了智育方面,还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小灌输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以自身实际行动引导孩子积极成长,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最后,积极引导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将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从细微之处深化对24字要义的深刻认识。
(三)完善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何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学生本身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了重新找回自我存在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需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念,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首先,要建立客观完善的价值观评价体系。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模式的巨大转变,强烈冲击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应该因时因势而变,由应试阶段的重“智”轻“德”转而注重个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真正综合提高。其次,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并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全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模式,要及时调整不良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类思想困惑和难题。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标准,积极健全自我认知和规范,客观理性评价自我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进而约束个人的言行举止在和行为规范,努力成长为政治素质高、道德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6]。最后,还要善于进行自我肯定和激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除了做到自律慎独,及时调整心态,还要注重对自我的肯定和勉励。实践生活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不断丈量我自行为规范,对于思想的进步和提升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鼓励自己再接再厉,争取更深层次地突破自我。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作为价值取向,排除自我存在感缺失的困扰,逐步提升自我认同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坚定投身实践的信念和决心,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
[1]薛雅云.现代人归属感的缺失及其价值构建——基于当代中国人价值生存论的思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19-32.
[2]陈亚辉,刘宁宁.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之失——以存在之虚空感和荒诞感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 2015(1):61-64.
[3]郑楠.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10):49-60.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1224/c219468-23935258.html
[5]哈胜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6):22-30.
[6]覃武云,张珍.个体自我实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8):66-68.
责任编辑:李应青
Absence of Self-worth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ng Yue, Tang Wenjun
With the growing of self-awareness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ir recognition and appeal of main-stream social values are gradually rising. However,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society, families, individual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many of them are faced with the absence of self-worth while striving for self-growth. How could we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education? How could we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elf-worth? These problems can only be solved through accurate orien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elf-awareness; absence of self-wor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G641
A
1673-1794(2016)04-0097-04
张悦,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汤文隽,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Szzgjh1-1-2016-22)
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