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勇
语言经济学视域下财经英语经济价值探究
易明勇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的步伐,与世界接轨已是必然之势。作为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和交流工具的财经英语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财经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具有明显的经济特性,拥有经济价值。在对语言经济学理论进行梳理和财经英语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经济学的三原则:市场需求原则、省力原则、效益原则探究财经英语经济价值,旨在为财经英语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语言经济学;财经英语;经济价值
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语言功能的变迁,语言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济、科技、生活等各个领域,逾越了本身作为简单的交流工具性质。特别是语言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得语言与经济的关系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了语言经济学学科的雏形。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涵盖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其主要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语言有经济价值高低之分;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1]。财经英语作为与财经金融相关联的一门专业英语,涉及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电子商务业等多个领域,具有独特的词汇、句型结构、语法特征,其日渐走俏的背后体现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市场规律以及其独特的经济价值。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对财经英语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充分体现了语言与经济之间的跨学科互动。
语言经济学的最初雏形发源于西方国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进展为教育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经济学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语言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1]。1965年一直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首次提出了语言经济学概念,揭示了自然语言也具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即语言也有价值(value)、效用(utility)、成本(cost)和效益(benefit)[2],语言经济学的序幕由此拉开。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在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都是人口的大熔炉。为了帮助新的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在劳务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开展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因此,语言经济学起初只局限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规划,评价语言教育的投入与收益。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有Thomas Thorburn“语言规划中的费用——效益分析”;Timonthy Reagan“语言经济学: 语言规划的含义”;Francois Vaillancourt“语言经济学和语言规划”等。
北美对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一些欧洲国家的学者产生影响,特别是到了90年代,瑞士和英国成为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语言的典型代表。瑞士属于多语种国家,学者们主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掌握双语的劳动者与其收入的关系、国家的语言政策、语言与经济的互补作用等方面。做出最突出贡献的莫过于瑞士经济学教授Francois Grin。他在《欧洲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新近成果及其与加拿大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欧洲研究不只局限于语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 而更强调语言和经济的互惠互补作用, 指出语言环境也是经济力量的影响造成的[3]。除了欧美以外,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加入到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中,而且参与研究的学者们已经跨越了经济学界,逐渐延伸到语言学界、教育学界和社会学界。
中国对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语言学界。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在中国介绍语言经济学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教授。他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谈及了社会语用与经济,指出从经济角度看语言,语言的经济价值以及语言的经济效用。语言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人们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从而取得经济利益;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种活动,从而取得经济效益;语言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取得经济效益[4]。此外高一虹、刘绍忠、陈建民等学者也较早地论述了语言与经济的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没有与国际接轨,还稍显片面,不成体系。真正开创语言经济学研究新局面的是许其潮教授,他1999年首次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初步介绍了国外语言经济学观点和研究内容[5]。随后山东大学于2004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语言经济学研究所,为语言经济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投入到语言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之中,如张卫国、汪丁丁、苏剑等。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满足了当前跨学科发展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财经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个分支或变体,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英语国家,可以划归为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olect)。当前,国内外对于财经英语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水平。在欧美等国,财经英语被视为ESP的一个分支,更多是被纳入到ESP理论框架中笼统描述(如Hutchinson T & Waters A,1987),很少对其展开系统研究。与其他ESP(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研究成果相比,金融英语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国内,财经英语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刊登了一篇介绍《国际金融实用英语教程》的文章,拉开了国内财经英语研究的序幕,随后此类研究虽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数量仍然较少,主要集中在进入21世纪以后。就内容而言,财经英语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课程与教学、翻译、语言特征和词汇、教材、师资等五个方面展开。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总体上涵盖面窄,更多是基于语言学、教学层面的研究,缺少运用跨学科理论交叉研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全球背景独立生存。各类生产要素逾越了国家的边界进行优化配置与重组,各类产品已不仅仅在各国国内销售,而是要参与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此背景下,语言的经济功能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日趋明显,已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一种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是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是一种“活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特殊的市场经济价值。
金融与经济紧密相连,经济是金融赖以存在的基础,而金融是整个经济的核心。财经英语作为金融业的特殊用途英语,内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行业,体现了社会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具有区别于通用英语的特殊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国内金融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加强中国与国际对话和沟通的重要桥梁。所以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财经英语的语言、句式结构、篇章及其发展动态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财经英语的特点和其语用功能性,顺应了当前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财经英语体现了市场需求原则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希望扩大公司的国际影响力,从海外募集更多资本。在此过程中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如何与海外投资者打交道,因为他们缺少大量既懂英语,又懂财经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融资困难、结算繁琐、金融服务不足等一系列金融体系配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短板。有关专家提出,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构建全方位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同样,上海在谋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如果没有大量的专业知识+英语技能的双语人才,也会显得底气不足。财经英语已经成为进入一些行业的敲门砖,是中国金融人力资源战略性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市场对于大量高素质复合型金融英语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财经英语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不断提升金融从业人员及相关社会人员的财经英语水平,1994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发文(银发[1994]107号)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行业性专业外语水平证书考试制度——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制度(Financial English Certificate Test)。一方面,财经英语的发展推动了一个语言文化产业的壮大,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财经英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复合型人力资本积累,为企业和国家都带来了经济效益,使“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健。总之,财经英语因市场而生,又反过来推动了市场的进步,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地整合和配置。
财经英语语言本身也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淘汰了一批旧有的财经术语,同时也使新的术语不断涌现。如The Shadow Banking(影子银行) 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简单理解,影子银行就是那些可以提供信贷,但是不属于银行的金融机构。因为难以监管,那它对货币造成的影响,包括流通速度和规模,就没办法准确估算,所以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很受人们的重视。此外,The Second Board Market(二板市场)、Toxic Assets(有毒资产)、Black Swan Event(黑天鹅事件)、Green Shoe Option(绿鞋机制)等大量新财经词汇的不断涌现充分证明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适应了市场需求。相反,如Double Digits Growth(两位数增长)等词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增速的放缓已经很少见诸于报端,取而代之的是China's New Normal(中国经济新常态)。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同样适用于财经英语语言。
(二)财经英语体现了省力原则
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亦可称为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最早是由美国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简而言之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Zipf认为:“如果所有其他情况均等, 人类行为将会遵循一条最省力的路径”[6]。索绪尔也指出人类语言的创造运用都存在着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驱动原理, 即省力原则[7]。财经英语在词汇、句法、行文格式等方面无不体现着最省力原则。
1. 大量使用首字母缩略词。如: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OP(Balance of Payment国际收支平衡)、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态势分析法)、ODI(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对外直接投资)等不一而足。
2.把日常用语转变成财经专业术语,被赋予新意。如:long本义是“长的”,财经英语中心义是“多头”;forward本义是“向前”,在forward exchange rate中意思是“远期的”;future本义是“将来”,财经英语中futures的意思是“期货”。财经英语并没有创造一些新词来表达专有术语,而是借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英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体现了最省力原则。
3.行文多借用图表直观表达要点,语言多比较结构。财经英语与瞬息万变的经济紧密相连,经常涉及到价格、比率、价值,以及各类统计数据,因此其行文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传达,借助于各类图表经常与往年、上一季度或上个月等做类比。例如下面这段描述就是借助于图表来直观描述的:Euro-zone goods exports were 2% higher by value in the 11 months to November 2014 than in the same period a year earlier, on preliminary figures, with growth picking up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see chart). In the first ten months they increased by 7%-8% to the euro area’s main trading partners—Britain, America and China—where currencies have strengthened.语言简明扼要,少拖沓冗长之词,使用较直观的数据让读者毫不费力地接受所要传达的信息。
(三)财经英语体现了效益原则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而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更是一种经济投资。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部分因素是由经济利益所驱动的,即对第二语言进行投资能获得较高的回报,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财经英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门第二语言,还是一门含有专业知识的特殊用途第二语言。财经英语学习者在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努力后能够提升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可以说财经英语的学习是一种能为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明显的微观经济价值。当前,掌握普通的英语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趋势。跨国公司,尤其是涉及金融行业的世界知名银行对于既懂财经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才趋之若鹜。资源的稀缺性自然使得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掌握财经和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收入水平也就自然水涨船高。同样,重视人力资本的企业也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从语言经济学视角研究财经英语改变了以往主要从语言的功能变体和纯语言学角度研究的现状。在对语言经济学理论进行简述和对财经英语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财经英语的经济价值。在各类涉及金融的业务操作中,财经英语的使用密度大。掌握财经英语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给习得者带来经济效益,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财经英语语言本身在词汇、句式、语篇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和变化,与经济活动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所以财经英语不论是在满足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还是其本身的语言特点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方面都完全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分析。
[1]许其潮. 语言经济学: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1999(4):43-48.
[2]Marschak, J. Economics of Language [J]. Behavioral Science, 1965(2): 135-140.
[3]Grin, F.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Survey,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6(121): 17-44.
[4]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黄少安,张卫国,苏剑. 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2(3):41-46.
[6]Zipf, G.K. Human Behaviou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Cambridge: Addison-Wesley, 1949.
[7]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责任编辑:李应青
The Study on Economic Value of Financial English und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of Language
Yi Mingyong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further promot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which will be inevitably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Financial English,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ridge role in this process. Financial English is a branch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with obvious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This thesis firstly introduce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then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Financial English and finally uses thre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of Language (Market Demand Principle, Least Effort Principle and Efficiency Principle) to explore the economic value of Financial English.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open up a new window for Financial English.
economics of language; financial English; economic value
H315;F7-4
A
1673-1794(2016)04-0056-04
易明勇,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教学研究项目(2014zxxm0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项目(HX201549)
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