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爱国
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韩爱国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政策的提出,全国各高校逐步加强了对科研活动的投入,各高校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但是随着全国各高校科研活动的推进,我国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现状,然后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从而为高校科研经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建设
在创新型时代,知识尤其重要。国家为了培养知识型人才,加大了对全国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从而各高校的科研活动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力,我国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我国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一)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不健全,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高校在国家创新型政策的号召下所申报的项目以及课题的数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涵盖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建设的不健全,随着各高校的科研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二)科研经费的使用有待规范,编制有待科学化、预算意识有待严谨
首先,在科研经费的支出范畴方面,高校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全面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的规定,因此,高校财务在审核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标准,进而导致各高校的科研经费在审核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强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使个别心怀叵测的人乘机利用国家科研的名誉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了空子可钻;其次,在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方面过于笼统,出现了预算与实际的科研支出差距很大,没有发挥科研预算的效用。其原因是: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预算的目的只是为了科研项目以及课题审核的通过,一般情况下项目负责人是科研业务上的骨干,缺乏编制预算的财会专业知识,因而预算的编制不全面,科研经费的支出并没有涵盖审核通过后的科研项目、课题等。再次,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科研预算的重要性,各高校缺少科学的预算体系以及具体操作流程。
(三)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科研人员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认识方面有片面性,认为课题以及科研项目经费是本小组成员的成果,是本小组成员努力所获,与学校经费没关系或关系不大,所以所申报课题以及项目的经费理应由项目负责人所有,学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不应该过多的参与,更不能干预。现实中由于各高校的科研经费实行课题人或者项目人负责制已成习惯,因此,相应的部门缺少对科研活动经费的用途、支出标准以及每项活动的支出所占比例的了解,所以就不能对各项科研活动经费实行全面、及时的监督,导致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即,会议费、差旅费、接待费的支出所占比例较大,材料费、设备费等支出所占比例较少,项目的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不相符。
(四)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科研等部门的工作效率。内部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化系统对财务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以及预测,进而对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另外,职能部门的外部监督也可以通过高校信息化的财务系统来实现。但是由于其信息化的过程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而大大受阻:首先,由于利益冲突等方面的原因,科研经费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财务部门,使原本应该公开的财务信息却不能及时公开或无法公开,造成高等院校的财务数据利用效率比较低。其次,由于各高等院校科研、财会等业务管理系统的沟通不畅导致财务信息“孤岛”的存在,从而影响了科研经费项目的监督以及精细化管理。
(一)提升高校精细化管理意识
首先,通过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专题会议、专题讲座、讲解培训及案例分析等方式传递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使广大教职工、科研人员、学校各级领导充分理解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增加他们对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认同感,以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意识。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及与科研密切相关的部门主动会同财务部门,按照有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订出适合本校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通过对科研经费细化核算、财务报表的精细化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精细化等方式使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把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灌输到全体师生员工及各级领导的思想中,从而保证高效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运行。
(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构建
1.预算编制模式精细化。首先,预算编制不仅要包括项目,而且要涵盖使用范围与支出结构;不仅要有总额指标,而且要有分项指标,不仅覆盖面大而项目要全、要具体化。其次,为了保证预算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可根据具体项目运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定期预算、滚动预算、增量预算等多种预算模式,不一定使用单一预算编制方法。再次,为能真正取得预算的实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知识薄弱的科研部门负责向提供具体数据并与财务部门充分沟通,财务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辅助科研部门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以保证预算编制的严谨性、精细化。
2.预算执行精细化。各高校借助计算机及局域网、互联网建立相应的财务信息交流平台,以真正实现预算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网络平台,审计部门可以详细的了解各项科研经费的详细去向,以便对其进行及时的记录跟踪,加强过程控制,保证决算与预算的一致性。科研部门通过对经费的用途、去向、流程等详细使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及时发现经费支出的不合理之处,以便及时堵塞漏洞并对其进行合理调整,保证预算的正常完成。科研经费的直接使用者,可以通过财务信息这个平台,及时掌握项目经费的已使用情况、结余情况等,有利于合理安排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经费的各个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置的预警功能,一但出现经费支出超出预算等情况,根据计算机系统给予的提示分别情况恰当处理。
(三)高校科研经费成本精细化管理策略
1.对支出项目实施全方位的标准控制。对于水电开支标准、交通费开支标准、差旅费开支标准、接待费开支标准、会议费开支标准等凡可实行标准控制的费用,结合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出具体的开支标准,并严格执行。另外,可引进成本精细化管理激励、奖励机制,例如,对节约开支的,可按照节约额的一定的比例给予奖励。
2.积极实施政府采购以及集中支付。为了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公开、公正、透明,节省经费支出,杜绝骗取经费的行为,可以把车辆维修、会议、基建以及设备购置等纳入政府采购以及集中支付的范围之内。对于非政府拨款方面的经费支出,也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招标采购或集中采购的办法。
3.对资产实施立体化精细管理。依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包含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固定资产的购置审批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财产维修报损制度、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具有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资产制度,以对资产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另外,为了实现资产的共享以及合理流动,实现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应充分利用闲置设备,避免重复购置设备,对通用或使用率不高的专业设备尽可能统一管理,调剂使用。
4.加强财务分析,形成财务报账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目前高校受财会人员比例、结构、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财务管理职能不够突出,财会人员经常忙于申请经费、报账、记账、财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处理,一般不会进行财务分析,至使经费支出的标准、范围、结构等不合理现象频发,因此,各高校财务部门需要加强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发现问题,从而及时解决问题,以实现财务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各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比例、用途等逐项进行精细的反映和分析,达到支出合规、比例合理、收支余清晰可见。
(四)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财务制度的构建
1.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财务制度体系的构建。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还需要审计部门、科研部门、项目组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并由这些部门成员组成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小组。其中,财务部门负责揭示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在日常的执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科研部门提出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比如支出比例结构、支出范围等);审计部门负责事前、事中的监督及后评估(比如经济效益、内部控制评价等);项目组应结合预算提出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方案,其他部门从自己的职能入手,提出专业的要求。由精细化管理小组整理后起草“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制度”,请有关专家、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工对该制度进行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再由精细化管理小组整理,对拟出台的财务制度在网上进行公示,集思广益,逐步修订、完善。经过相关程序批准后下发执行。
2.科研经费管理的内容要细化。科研经费财务制度要对以下内容进行细化。①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②各岗位的工作流程以及职责;③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④科研经费的财务决算;⑤审批办法、权限及流程;⑥会计核算;等等。形成全方位精细化监督、控制和反映。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设计,使包括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项目组成员、教职工在内的全体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各司其职,从而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
3.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高校财务制度精细化管理的标志是必须把和财务制度相关的责、权、利明确到不可再分的单位。首先,将科研项目的职责、任务明确细分到个人,以防止出现空白点;其次,把能量化的各项指标量化,并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再次,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按项目组的要求细分到人,以便个人合理安排支出并及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
(五)健全财务信息平台,促进经费精细化管理
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各高校必须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相应的公开的科研经费交流平台,避免“财务孤岛”现象,使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部门详细的了解科研经费来源渠道、预算编制、审批、用途、支出结构、比例等,以对各项科研经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提高科研经费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大,但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很低,部分学校甚至出现利用科研经费的幌子骗取国家钱财的现象。因此,各高校必须重审现有科研经费的管理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督、管理,确保高校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科研项目顺利进行,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及课题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文凤.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1(11).
[2]赵善庆.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2011(8).
[3]刘勇,王茜.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8(5).
[4]钟华,李晓娟.高校预算管理模型研究与评价分析〔J〕.当代经济,2010(11).
◇作者信息:邢台学院
◇责任编辑:罗敏
◇责任校对:罗敏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70(2016)03-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