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李尔王》中的动物意象解读

2016-03-28 05:55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尔李尔王里根

赵 静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莎剧《李尔王》中的动物意象解读

赵静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158)

《李尔王》剧本中包含大量动物意象,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莎士比亚通过这些不同的动物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混乱、罪恶的末日图景,而且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末世的希望之光。

莎剧;《李尔王》;动物意象;末世意义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突出的成就之一,历来深受莎评家们青睐。《李尔王》中存在大量动物意象。据统计,剧中涉及64种不同动物,包括家禽、飞鸟、野兽、游鱼、爬虫等,它们“共同强调一个主题:人的生命贱若野兽”[1]。在《李尔王》的悲剧中,无论是善良还是罪恶的人,无论是美丽还是丑陋的人,最终都逃不了悲惨的命运。《李尔王》的艺术世界向读者展现了人类走向末世的景象,它既体现现实社会浓重的悲伤怜悯,又隐含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剧中大量的动物意象体现和演绎了这一末世倾向。

1 凶暴残忍的野兽猛禽

《李尔王》中塑造了许多野兽猛禽的意象,像毒蛇、豺狼、巨龙、狮子、狐狸、熊(大熊、小熊、母熊、野熊)、饿鹰、饿狼、雌狐等。从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出野兽逐步侵蚀着人类世界。英国文学家肯尼斯·穆尔在其著作《莎士比亚-伟大的悲剧》中明确指出“动物意象给我们提供了一根衡量人性的标尺”,“人与野兽一样,锐牙利爪沾满鲜血,一层薄薄的文明面纱掩饰着残忍的生存斗争”[2]。

《李尔王》中多次用野兽意象形容李尔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的凶残。如:高纳里尔是“袅獍不如的东西”(Ⅰ,ⅳ);她有着“豺狼一样的脸”(Ⅰ,ⅳ)”;“毒蛇一样的舌头” (Ⅱ,ⅳ);她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比“毒蛇的牙齿”还要使人痛入骨髓(Ⅰ,ⅳ);她无情的凶恶像“饿鹰的利啄一样”(Ⅱ,ⅳ);连弄人也将她比作狐狸,“捉狐狸,杀狐狸,谁家女儿是狐狸”(Ⅰ,ⅳ);对于丈夫,她是“蛇蝎般的魔鬼”(Ⅴ,ⅱ);她和里根两人的良心还不如猪狗,她们“是猛虎,不是女儿”(Ⅲ,ⅶ),有着“狼子野心”(Ⅳ,ⅲ)。

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所作所为越过了人性的底线。贪婪的野心和欲望,使她们抛弃了亲情和伦理,作恶多端,相互残杀,并与残害自己兄长的爱德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邪恶力量。莎士比亚反复用野兽猛禽意象揭露了一种兽类肆虐、弱肉强食的社会乱现象。人类的伦理道德和尊严被无情的蹂躏和践踏,而残酷的恶势力和贪婪的野心在不断滋长。父女间成了冤家对头,骨肉相残,兄弟绝交。朝廷出现叛逆危机,忠心正直的人受到排挤和流放,虚伪自私的人却权势在握,为非作歹。城市出现异常骚动,乡村发生激烈冲突。人性中的邪恶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形成了强烈震撼,不禁为我们敲响了道德警钟。如果人类的行为践踏了人性,世界将迎来一片黑暗和混沌。

2 命运悲惨的受难动物

《李尔王》中提到的动物,不仅有残害人类生命的野兽猛禽,而且还有让人怜悯受难的鸟类和昆虫。弱小的鸟类和昆虫本应被人呵护和欣赏,但在这是非颠倒、乌云密布的世界中却饱受风霜和苦难。莎士比亚运用这些受难的动物意象,渲染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暗示人和动物一样,在人性泯灭、兽性横行的世界中同样受尽苦难,命运悲惨。

鸟的意象在《李尔王》的动物意象群中并不占主流,正如20世纪西方莎剧意象批评派的开创者斯柏津所说,在莎剧的文本中“鸟的意象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3]。剧中弄人把李尔比作篱雀,“那篱雀养大了杜鹃鸟,自己的头被它吃掉”,暗指李尔养大了两个女儿,对女儿满怀希望和信心,可最后却被她们无情抛弃。显然,杜鹃是令人憎恨的,而篱雀弱小令人同情,且这种同情不禁让人想起具有相似悲惨命运的人类。

斯柏津指出,“蜗牛的意象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柔软的、脆弱的”[3]。在剧中,弄人问李尔“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并自答道“因为可以把他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女儿,害得它的角也没有地方安顿”(Ⅰ,v)。蜗牛尚且有壳保护自己,作为人类的李尔却一无所有,连蜗牛都不如。

英国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布拉德雷在《莎士比亚悲剧》中说:“《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描绘的最可怕的世界图画。在他任何一部悲剧里,人类从未显得如此可怜衰弱,社会从未显得如此不可救药和恶劣”[4]。李尔在困境中的呼唤和挣扎是脆弱的,当考狄利娅的正义之师被打败时,为权欲驱使、为情欲熏心的里根和高纳里尔最终不仅一无所获,更可悲的是自己被同胞骨肉所杀。这如同贯穿剧本始终悲惨的动物命运,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3 双重意象的狗

《李尔王》中狗的意象在全剧共出现了17 次,它被赋予双重意象。一方面狂妄自大,令人憎恶。如:它是“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跟着主人跑”(Ⅱ,ii);像奥斯华德等人被呼来唤去,成了为非作歹的帮凶,“和敌人狼狈为奸,与猪猡同流合污”(Ⅳ,vii);可是它却狗仗人势、欺软怕硬,“农夫的狗向乞丐乱吠”(Ⅳ,vi);“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唯命是从”(Ⅳ,vi);像高纳里尔和里根之流,又怀着“狼子野心”(Ⅳ,iii)。另一方面,狗的低贱卑微,让人怜悯和同情。如:帮助李尔却被坏人挖去双眼的葛罗斯特;遭受弟弟陷害而被迫流亡装疯的爱德伽;被李尔流放却又乔装改扮回来侍奉他的肯特;奋起反抗的里根家仆等人,他们被呼来唤去,像“狗”一样命运悲惨。

悲剧的主人公李尔身上也体现着莎士比亚所描绘的“狗”的双重性格。李尔在位时忠奸不分,轻信口蜜腹剑的两个女儿。他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献给女儿后,却万万没想到在狂风暴雨交加的夜晚,被自己的亲生骨肉赶出家门,沦落在旷野荒郊,流离失所。李尔也变成了让人怜悯和同情的“狗”,一下子跌落在社会的底层。此时此刻,他的身上重新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李尔开始为民请命,咒骂残害人民的刽子手,诅咒贪赃枉法的达官贵人。他内疚的是自己在位时忽视了臣民的需要,违背了人心所向。在李尔最后发疯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国家朝政的腐化,而非他个人的不幸”[5]。

然而,“莎士比亚也并非是一个彻底无为的人,而是以入世的双手‘建设’世界”[6]。为了表现剧中的善恶之争,莎士比亚在剧中安排了里根的仆人奋起反抗,宣扬了人性的尊严和美德。在仆人们目睹了里根和康华尔挖去葛罗斯特眼睛的暴行后,为了伸张正义,他们奋起反抗,献上了宝贵的生命。在剧中的这一幕,里根和康华尔拔剑决斗,挖眼刺仆,残暴行径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里根和康华尔使用了“狗东西”、“撒野”(Ⅲ,ⅶ)之类的字眼。他们认为奴仆只能是听人使唤、任人摆布的狗,绝不应有这样“天理不容、大逆不道”的行为。而仆人甲先前使用了“殿下”、“您”、“效劳”(Ⅲ,ⅶ)等词,后来用语变为“你”、“你死我活”、“报应”(Ⅲ,ⅶ)。这都表明了他作为奴仆, 受正义思想影响,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

此外,莎士比亚在剧中又安排了奥本尼和爱德伽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觉醒,给未来赋予希望。在剧本结尾,他借奥本尼之口表达了对重建新世界的希冀:“一切朋友都要得到他们忠贞的报酬,一切仇敌都要尝到他们罪恶的苦杯”(Ⅴ,ⅲ)。

狗的意象在《李尔王》中的运用,不仅表现了剧中人的异化问题,也影射了莎士比亚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莎士比亚时期的人们饱受着中世纪黑暗的痛苦,正在寻求解放自身的道路。他们面临着许多困惑和迷茫,如哈姆莱特的忧郁、李尔的呐喊,都是表达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究。

4 总 结

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是一个人与动物相生的世界,动物意象在《李尔王》中总体表现的是一种悲观主义基调。残忍凶暴的野兽猛禽,艰辛可怜的弱小动物,狗的“兽性”与“人性”之争等都表现了人的异化和人性的泯灭。在《李尔王》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经历磨难和考验后,能够重获勇气、忍耐、同情、怜悯和自我牺牲等宝贵品质,以此来救赎和重建新的世界。因此,《李尔王》剧中不仅有悲伤的消极元素,也有指引人类进步的积极元素。那就是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人的灵魂、同情心、忍耐力和牺牲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但在这曲折的道路上重见光明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注:本文所使用的译文均引自朱生豪译、方平校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九)。

[1]Kermode, Frank.King Lear,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 [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4.Vol.Ⅱ:1249.

[2]Muir,Kenneth.Shakespeare:The Great Tragedies[M].London:Longmans Green,1961:31.

[3]Caroline, Spurgeon.Shakespear’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37:105.

[4]Bradley, A.C.Shakespearean Tragedy: Lectures on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M].London: Macmillan, 1905:266.

[5]鲁宾斯坦著.陈安全等译.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95-96.

[6]罗益民.从动物意象看《李尔王》中的虚无主义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1999(S1):128-136.

Animal Imagery 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 "King Lear"

ZHAO Jing

(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u’an 237158, China)

King Lear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which critic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contains rich animal imagery in the play which shows a full range of emotion. Through the different animal imagery, Shakespeare depicts a tragic scene of the doomsday in both natural world and human world. Moreover, it reveals the flame of man's humanity and leaves hope in the century's end.

Shakespeare’s plays; King Lear; animal imagery; significance at a century’s end

2016-05-30

赵静(1982-),女,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和英语教学工作。

I106.3

A

1673-0496(2016)03-0076-03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6.03.024

猜你喜欢
李尔李尔王里根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爱溜冰的凯丽猫(下)
皇上胸肌好伟大
爱溜冰的凯丽猫(上)
李尔亚太总部及技术中心新址正式奠基
乐观的小里根
麦格纳接替李尔为宝马提供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