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容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50)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艾丽容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50)
各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的诞生,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脱离现实生活、人际关系淡漠、学习综合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感缺失、价值取向扭曲,并从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强化高校主阵地功能及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三个层面,提出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思考。
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大学生;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将人们带入了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各种新型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思想状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观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提升其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即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为第三媒体。1998年5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第四媒体”的概念随后得到广泛使用和传播。“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目前常见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有: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批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目前高校大学生多数为90后生人,其中以1992年至1996年居多。这个群体经历了互联网从无到有到普及的过程,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网络高度黏合。各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的诞生,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带来了重大影响。
2.1脱离现实生活
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已渗入到大学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离得开父母和朋友,却离不开网络或手机”,这是对现在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新媒体的依赖,让更多大学生“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活在虚拟世界里”。在网络虚拟世界,他们热情澎湃、兴致昂扬,不停地变换角色,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害怕与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这种虚脱的生活方式,导致大学生行为、思想固化,滋生厌恶生活和逃避现实等问题,长此下去,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或生理疾病。
2.2人际关系淡漠
当代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期待,各种新媒体正好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拓展了他们的交际圈子,交往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际领域变得更为宽广,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以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在高校校园疯狂流行,不论是吃饭、上课还是聚会聊天,学生都是“手机不离手”,成了只顾看手机、玩微信的“低头族”。大学宿舍里也少见交心谈心的“卧谈会”,大家各自玩手机,玩微信,刷“朋友圈”。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交流越来越少,这种交往方式,缺少了人情味和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导致人际情感弱化,丧失生活目标和对理想的追求,诱发心理焦虑和心理压抑等问题。
2.3学习综合能力下降
新媒体承载的海量信息让大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大学生由于对信息的判断和甄别能力较差,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不太成熟,看问题容易极端片面,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提高。其次,新媒体搜索引擎的便捷,也容易使大学生滋长惰性,养成依赖新媒体的习惯,造成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下降,不利于学术功底的培养。
2.4社会责任感缺失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高度互动性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创造了一个平等的沟通桥梁,让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充分享受自由。大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点击浏览信息,可以随意放纵自己,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无人管束,更有甚者,把新媒体作为追求个人自由和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虚拟世界的隐蔽性,让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化,他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放纵自己的行为,严重缺失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5价值取向扭曲
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信息环境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激活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各种腐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进行较量,并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对一些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容易盲从,左右摇摆。稍有不慎,就容易被腐朽文化所牵引,导致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失衡,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失德失范。他们过分追求奢侈享乐,过多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忽视集体利益,不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道德、重索取轻奉献的价值取向。
3.1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3.1.1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互联网生活环境的安全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应出台和完善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实现违法严惩、空间清理和舆论引导,积极营造社会整体氛围,确保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
首先,要改善现行信息环境立法滞后、未形成系统的局面,提高网络监督的法律保障力度。要高瞻远瞩制定统一标准、权责分明,加强网络立法规范化和权威性,把信息网络的安全和净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并作为党和政府的重点问题来抓。“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这是习近平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
其次,要强化行政治理,通过网络平台汇集民心,凝聚民意,积攒民智,引导公民责任与共享意识,通过政府官网、在线交流、投诉机制、视频交流等互动监管,真诚倾听民众声音,构建平等的对话机制,出现问题要认真解决不敷衍、及时回应不拖沓。
3.1.2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媒体是重要的信息发散机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更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优势,政府应重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正面舆论造势,通过媒体发挥政治导向功能,聚焦公众关注。要坚守现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文化开放,以主流价值引导面向文化多元,为主旋律高歌,鼓舞士气,通过长远影响力的无形渗透进行精神重塑,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让媒体“引导不误导、鼓舞不鼓动、通俗不庸俗”,打造文化教育绿色环保的新平台。
3.2强化高校主阵地功能
高校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主阵地,要紧跟时代脉搏,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3.2.1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首先,要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并组织专门的教学人员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部分专业试点到全校铺开,让媒介素养教育惠及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其次,还要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公开课程教育环节,鼓励专业课和公开课老师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改革,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与大学生开展多形式的学习交流。
3.2.2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氛围
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平时的校园活动中,如班级团日活动、学生会活动、志愿者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嵌入新媒体技术,让活动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不仅可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活动本身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社会媒体力量以学术报告会、开讲座方式为大学生宣讲媒介素养知识,让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与媒体专家、媒介工作者进行零距离互动,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
3.2.3鼓励大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参与新媒体传播的实践活动,如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百度贴吧等。通过参与这些体验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灵活驾驭网络,提升认知体验,树立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自主意识,加深对媒体信息的创作、编辑、发布和传播的了解,增强自觉适应、表达交流、协调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
3.2.4加强大学生运用媒体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
首先,要强化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识别和分辨能力。学会识别媒体信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懂得筛选过滤,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条件。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夹杂着许多虚假“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矛盾,大学生如果不懂得甄别和筛选,很容易被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腐化,误入歧途。所以,提高大学生媒体意识与信息素养,首先要从信息的识别和分辨能力开始。
其次,要强化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以微信为首的各种新媒体交流平台,人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创造者。高校要教育学生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感受通过正确的、恰当的方式发布并传播出去,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创作发布的信息要健康文明、客观真实、充满正能量,并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约束。
再次,要强化大学生运用媒体信息自我完善的能力。高校要引导学生从接受的信息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增长阅历,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
3.2.5提升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水平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高校教育者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他们是否有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还直接决定他们的教育教学效果。高校教育工作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思想状态,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才能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个人魅力。
3.3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当代大学生要端正角色定位,利用网络获取自我认同的同时,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自助、互助方式合理解决脱离集体、缺乏目标、自傲或自卑、过度依赖网络等问题。要学会分析流行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在创作信息、获取信息、分布信息、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及时总结,实现自我超越。还要具备一定的安全防御意识,对垃圾信息、不正规网站等危险信号要提高警惕,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合理分配用网时间和精力等。
[1]高原.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On Negative Effects of New Media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I Li-rong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uhan 430050,China)
The birth of various new media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platform has brought some negative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value view, such as the separation from real life, interpersonal indifference, decline of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bility,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istorted valu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put forward from playing the supervision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primary position and playing students' role of subjectivity.
new medi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effects
2016-05-28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院级科研项目(2016Z10)。
艾丽容(1979-),女 ,湖北天门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
G641
A
1673-0496(2016)03-0045-03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6.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