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索

2016-03-28 05:01:51
城市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洞庭湖区城镇城镇化

杨 芳



加快推进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索

杨 芳

(湖南女子学院,长沙 410004)

环洞庭湖区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前期,存在涉及民生、环境、就业以及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十三五”时期,环洞庭湖区资源、政策优势叠加,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机制和管理机制、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新格局等策略可以加快推进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

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

环洞庭湖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新型城镇化是环洞庭湖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对改善环洞庭湖区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战略意义。对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及推动策略的探讨,可以为科学推进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依据。

一、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与特征

环洞庭湖区是个传统农业区,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与《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的颁布,环洞庭湖区城镇化的水平、速度、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均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十五”期间,环洞庭湖区城镇化年均增长3.97%,“十一五”期间,环洞庭湖区城镇化年均增长2.37%,2011-2014年间,环洞庭湖区城镇化年均增长率为2.03%,2014年,环洞庭湖区城镇人口占比为47.83%,相比2000年提高19.04个百分点。总的来说,环洞庭湖区城镇化还是较为落后。一是从非农化水平来看,环洞庭湖区城镇化水平滞后。城镇化既是农民就业向工业转变,也是农民就业转向服务业的过程。数据表明,2001至2014年,环洞庭湖区农业产值占国内产值比重由25.96%降低至13.49%,环洞庭湖区就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由79.1%降低至43.71%,虽然环洞庭湖区农业产值占国内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的差值呈现收敛态势,但仍然存在30.22个百分点的差距。二是从人均GDP来看,环洞庭湖区城镇化水平滞后。依据钱纳里模型,环洞庭湖区在2006年的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在63.4%的设想值右侧位置,但是实际值仅为37.2%,低于设想值近26.2个百分点。三是从区域发展水平来看,环洞庭湖区城镇化水平呈现非均衡化。2014年,岳阳市城镇化水平为52.29%,分别比益阳市和常德市的城镇化率高出6.4和7.53个百分点,城市建设非均衡发展,2014年,常德市、益阳市的排水管密度分别为6.2(km/km2)和4.25(km/km2),显著低于岳阳市排水管密度(13.68km/km2),岳阳市和益阳市的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分别为13.33 m2/人和12.64 m2/人,均低于常德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35 m2/人)。

(二)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所处阶段

环洞庭湖区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前期,城镇化率为47.83%,低于全省49.28%的平均水平;城镇建设依然以外延为主,城镇化结构聚集效应弱,环洞庭湖区建成区产值占区域总产值比重为43.94%,相比全省建成区产值占比(46.79%)低2.85个百分点;产业布局分散,2013年,环洞庭湖区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 098.45亿元,占环洞庭湖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5.46%,相比同期全省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低7个百分点;[1]城镇化内生动力不足,城镇竞争力较低,环洞庭湖区第一产业占比为13.49%,相比全省平均水平(8.0%)高出5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仍高达43.71%,相比全省平均水平(41%)高出2.7个百分点,仍是典型的粮猪型经济结构,城镇化开放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二、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当前,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存在涉及民生、环境、就业以及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产业拓展和充分就业挑战

1. 产业支撑能力有限

第二、三产业增长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可带动70-90万人就业。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可以扩大就业容量。然而,新常态下环洞庭湖区经济增长亦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是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偏低。2014年环洞庭湖区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86.8%,低于全省88.36%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发展形势日趋严峻,以岳阳市为例,2015年1月份以来,近八成重点监测企业开工不足80%,重点监测企业产值同比下降27.9%,影响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约7个百分点。益阳市工业形势更为严峻,2014年,全市有54家规模工业企业全年停产,新进规模企业中规模大的企业少,退出规模企业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4年,环洞庭湖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63%,低于全省42.21%的平均水平,就业潜能释放偏低。三是服务业结构并不合理。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在服务业总量中的占比为80.3%,相对偏高,相比全省78.99%的平均水平还高近1个百分点,而科研和技术服务、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等生产服务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从而对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物流金融和供应链管理等增长潜力大、新增就业岗位多的现代服务业需求显著不足,进而未能有效的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潜能。

2. 转移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环洞庭湖区转移就业的主要流向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但环洞庭湖区劳动力结构矛盾日益凸显,环洞庭湖区尚未转移剩余劳动力中,相当部分群体是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水平以及女性在45岁以上、男性在55岁以上的群体,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在转移就业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技能水平偏低更是增加了转移就业的难度。以益阳市为例,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超过200万,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8%,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9年,受过专业培训的不到3成。

(二)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粮食、土地资源和生态安全三重挑战

环洞庭湖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9.52平方公里递增至2014年291.92平方公里,10年内增长了54.03%。[1]环洞庭湖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面临着耕地资源减少、粮食安全不保以及湿地生态安全存在胁迫三重矛盾。

1. 耕地资源呈现数量和质量双下降趋势

一是耕地数量减少。1978至1998年,环洞庭湖区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14 884.36平方公里减少到1998年的11 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净减少3 348.46平方公里;[2]2013年,环洞庭湖区耕地面积回升至11 846.67平方公里,但相比1978年,仍然减少了20.41%。二是耕地质量降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日趋严峻的农业面源污染,导致优质耕地快速减少,洞庭湖区浅层土壤的镉已经比深层土壤平均高了3倍以上;[3]城镇化发展需要建设用地,必然占用耕地,耕地资源的减少只能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方式来应对,但很多占补平衡类耕地资源质量显著偏低,此外,环洞庭湖区大量的下湿田不利于作物生长,以及机械耕作和收获作业。

2. 粮食安全风险凸显

从粮食生产来看,环洞庭湖区的粮食产量从1985年的8 231 036吨到1990年的8 715 145吨,用了15年时间,递增至2013年的9 555 289吨用了23年,粮食增产速率呈现趋缓态势。[4][5]粮食安全风险凸显,直接威胁到环洞庭湖区这个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

3. 资源承载压力和生态环境风险凸显

一方面,城镇用水、用电等承载力供给矛盾凸显,由于城市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更加注意物质生活追求,对水、电、油、气等资源需求更旺盛,以水电为例,环洞庭湖区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155.81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91.14升,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1.75倍。2013年,环洞庭湖区城镇化率为46.56%,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提高至60%,将对城镇的资源承载能力形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环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的同时,消耗大量资源,增加污染排放,管理不善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湖区和环湖周边畜禽水产养殖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工商业及居民生活垃圾、废水污染不断累积,再加上水资源总量减少导致水环境容量变小,洞庭湖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富营养化程度已达到中度。[6]

(三)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和融资挑战

环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必将拓展城市框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城镇化快速发展。但问题是,大量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面临着大量资金缺口的矛盾。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来看,环洞庭湖区城镇建设资金存在缺口,以洞庭湖治理项目为例,三大垸安全建设受批复影响,年度计划难度较大,后期建设配套压力大,十小垸留下部分资金缺口,省市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九小垸未考虑配套资金。从城镇化基础设施融资情况来看,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面临以下发展瓶颈:一是投融资渠道单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但环洞庭湖区县域财力相对薄弱,融资形势较为严峻,以常德市为例,受国家金融政策调控影响,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进行了限制,新增融资受限,融资难度加大。2015年上半年,常德市承接城区基础设施项目的经建投、城建投、交建投三大城建公司到位建设资金25.86亿元,仅为全年融资任务(100亿元)的1/4。二是依靠土地财政进行融资,国家加大对房地产调控力度后,土地收入大幅缩减,土地财政艰难维系,以益阳市沅江市为例,2015年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13 380万元,下降53.26%,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减少。[7]三是环洞庭湖区县域投融资平台运营机制不完善。以常德市桃源县为例,有建设项目融资需求的企业因缺乏抵押资产、第三方担保和融资成本太高很难从银行进行融资,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民间借贷。四是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通道依然不畅。以常德市为例,常德市民间资本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和批零住餐业,民间投资很少进入通信和交通等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可观收益的行业,水利环境、邮政业等民间投资介入程度更低。因此,民间投资在基础设施领域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激活。

(四)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和管理能力挑战

1.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认识误区

一是以城镇建设面积扩大政策替代城镇化政策。部分县域推进城镇化主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硬件改善,建新区,迅速扩张城镇面积,2000年至2014年,环洞庭湖区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了35%,相比同阶段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还要多出1.69个百分点,使得大量流动人口游离于城市外。二是将推进工业化等同于城镇化。部分县域在制定城镇化政策时,片面强调开发建厂和招商引资,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使得失地农民未能有效融入工业化中。三是城镇化发展方面存在操作误区,区域城镇化协调政策缺失。区域内各个县域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时,均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自求平衡,缺乏县级层面协同处理机制,环洞庭湖区域内消耗性竞争日趋激烈。

2. 城乡二元分割政策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户籍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区域内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设方面缺失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的支撑,与居住证制度配套的公共服务难以向流动人口均衡配置。这种“双二元结构”严重阻碍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的“绊脚石”。而区域内城乡之间的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等都是依附于户籍制度,多种制度效应叠加,强化了城乡之间、区域内城镇之间人口转移的刚性障碍。

3.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来看,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提升社会公众福祉的公共性、公益性建筑产品提供不足。就业服务难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城乡统筹的就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未来一段时期内环洞庭湖区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难以避免淘汰落后产能,部分产业工人将面临成为新的失业群体的问题,将加剧就业难题。

三、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前景分析

“十三五”期间,环洞庭湖区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环洞庭湖区应切实强化机遇意识,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打开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一)新型城镇化成为强大引擎

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进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出台了《湖南省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层面,积极推进城镇化机制体制改革,为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改革指引方向。另一方面,出台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明确规定:构建“一核六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城镇群;岳阳、常德、益阳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协作;加强对湘资沅澧等重点流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的保护。这就明确环洞庭湖区应构建彰显滨水特色的现代生态城市群落。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改革、实现跨域发展指引了方向,环洞庭湖区各市、县应积极谋划,以实干推动新型城镇化“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成果。

(二)环洞庭湖区资源、政策优势叠加

环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及开发条件优越,环洞庭湖区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宗教历史文化、动植物、民俗风情、休闲等7个类别的旅游景点景区,具有名人文化、茶文化等多个文化类型,是中华远古文明和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抢救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8]《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该规划将洞庭湖区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立足保障生态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出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生态经济区,将打造具有洞庭山水特色和湖乡人文特质的城镇风貌。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环洞庭湖区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链接位上,有机会成为长江中游多中心、网络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环洞庭湖区丰富的生态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政策优势聚集叠加,发展“红利”将持续释放,为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奠定基础。

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城乡统筹是优化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关键,环洞庭湖区应要加快实现环洞庭湖区城乡之间、环洞庭湖区域内之间以及环洞庭湖周边区域与洞庭湖湿地的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依托洞庭湖生态功能区发展规划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城镇发展布局。重组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体系空间,根据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特点与资源禀赋结构,将环洞庭湖区划分为东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西北——东南发展轴,形成包含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镇乡规划、村庄规划等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地级市中心城市、区域性县域中心城市、城镇带和小城镇等多层次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整合地级市中心城市优势资源,依托中心城市形成增长极,扩大区域带动能力,着力推动地级市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岳阳长江新区、津澧新城等城镇体系,将岳阳长江新区、津澧新城建设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湘鄂边界中心城市,通过津澧融城战略,带动澧水流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岳阳长江新区提质战略,打造中部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港口经济的桥头堡。培育区域性县域中心城市,选择安化县和华容县,分别支撑起梅山文化和洞庭湖水文化相近、地域相连县域的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小城镇,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发展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五规合一”、“无缝对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环洞庭湖区应结合区域实际,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精准农业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湖区资源优势,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着力发展区域布局合理、产品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打造品牌农业,发展农业品牌。以产业生态化发展为着力点,发展饲料加工、医药生物、食品加工业等低排放、低能耗的消费品工业,发展工程机械和汽车配件、电子产品配件和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大气污染治理产业为核心的环境产业,建立、健全适应洞庭湖区域工业生态化、循环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水平。以服务低碳化发展为着力点,打造现代服务体系,着力发展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大宗产品绿色通关的商贸物流集散区和集名水、名地、名山、名楼和名人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化洞庭湖区的水利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强势,放大区位和资源效应。与此同时,推动产业和城镇化融合发展,坚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吻合,重点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升级,推动人口向城镇转移。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着力建设“美丽洞庭”。一是以洞庭湖水生态保护为核心,切实强化环境安全管理。环洞庭湖区应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全过程管理防控体系,加强环洞庭湖区环境污染源调查、整治,加强对洞庭湖区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二是构建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长效机制。[9]建立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城乡社区等多方利益主体参与治理的合作体系,建立涵括垃圾处理产业、科技、资金、基础设施等多层次的支撑体系,建立环洞庭湖区城乡生活垃圾纠纷统一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环境公平。

(四)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统筹配套完善城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设施进社区。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城乡管理制度和城乡管理模式,提高城乡管理水平;着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进城乡管理信息化,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人性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五)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域中的融资机制和模式。一是创新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将城镇供水供电、公共交通等市政工程基础设施以及环卫、垃圾处理、城市绿地等生态环保设施划分为纯公益设施、准公益设施和经营性设施三类,针对上述三类设施,划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融资。搭建新型融资平台,积极推广PPP、基金合作、融资租赁、融资证券化等融资模式。政府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并积极开展与创投、风投、银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对接,引入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重点扶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排污权等环境产品交易。二是创新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整合政府对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等补贴资金,统一安排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县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探索、推广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资产、产权交易。

(六)加快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机制,着力消除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诸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社会福利、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差别待遇。剥离户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鼓励城乡人口自由迁移。二是推进以产权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平台、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土地信托、土地入股、土地银行等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避免走过去“土地财政”的老路,以促进事权与财权相统一为切入点,合理确定市、县(市)、乡(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范围,逐步探索建立事权、财权、行政权三统一的省直管县管理体制,增强市、县(市)、乡(镇)的财政保障能力。

(七)加快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新格局

一是建立超越地方利益的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以实施跨区域协调操作,制定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等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约束的科学合理的区域协同发展制度框架;推进环洞庭湖区东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和西北—东南发展轴协调互动,建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信息沟通平台和高效的物流网络系统;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大市场,实现在环洞庭湖区内资源流动与优化配置;淡化环洞庭湖区行政区划界限,培育联系密切的区域空间协同关系,推进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二是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行政体制改革。设立专门处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联合机构,赋权这类机构制定出能妥善平衡各方利益的行政、财政规则;建立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解决区域公共问题所需资金的成本分摊机制以及区域协作利益分享机制;加快构建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三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设计,降低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成本。推进“郊县改区”等配套改革,发挥市级中心城市在工业集聚、交通畅达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推进环洞庭湖区“省——市——县“三级行政管理关系向“省——市(县)”二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推进“扩权强县”的步伐,建立市县事权与财权对等、权责利基本一致的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与活力。[10]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年鉴(2014)[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2] 苏杨. 科学管控与污染相关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N]. 中国环境报, 2015-06-25(02).

[3] 江波, 汤楚宙, 杨国成, 蒋慕东, 张健. 洞庭湖区水稻收获机械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 现代农业装备, 2006(5): 50-56.

[4] 关于望城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N]. 长沙晚报, 2014-08-15(A5).

[5] 方宁, 王良健. 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215-219.

[6]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 湖南省2014年环境保护工作年度报[N].湖南日报, 2015-02-05(04).

[7] 翟长福.“土地财政”不可持续[N]. 经济日报, 2014-07-18(14).

[8] 杨芳. 浅谈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J]. 中国商贸, 2012(30): 138-139.

[9] 魏佳容.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4): 171-176.

[10] 陈文胜,刘祚祥,邝奕轩. 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4-2015)[M]. 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5.

(责任编校:彭 萍)

Study on Adv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Pan- Dongting Lake Area

YANG Fang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of the around Dongting Lake Region has improved in past few years, but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around Dongting Lake Region has been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vol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environment, employment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There are the unique resources and policy advantage in the around Dongting Lake Region during the 13th National Five-year Plan, and It is to scientifically establish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lans, to strengthen industrial support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to promote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to extend the rural area, it is to innovate financing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o promote new pattern of strategy for coordinating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s.

Dongting LakeArea; new ur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 912.8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1.002

2096-059X(2016)01–0009–06

2015-12-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Y05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202)

杨芳(1979-),女,湖南宁乡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洞庭湖区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3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3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