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甫香
关于会计信息完整性的探讨
■/张甫香
会计信息就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文章从信息作用谈起,继而梳理会计信息完整性制度要求,分析信息不完整性表现及其特点,最后给出保证会计信息完整性的几点建议。
会计信息完整性探讨
会计信息的载体大多是会计凭证。而会计凭证按其来源和用途划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只是依据原始凭证核心要素或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信息运用会计语言加以格式化描述以有利于记账的凭证。因此,会计信息的主要源头是原始凭证。而实务中,会计信息不完整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那么,怎样认识信息的作用?怎样理解会计信息完整性的制度要求?怎样判别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怎样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怎样使收款、付款、转账的内容及依据合法、合规、合理?很值得探讨。
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2000年)在其所著的《信息改变了美国》一书中说:信息以前是今后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中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组成部分——它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它非常普遍,几乎无所不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中心副主任马洪范博士在其《国库制度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一文中写下:在我看来,一切行为,都会留下相应的信息;一切需求,也都有赖于充分的信息才能变成现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信息都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是分割权力的基础,也是行使权力的前提;它是利益的具体反映,也是利益兑现的重要工具;它是制度的依托,也是制度控制的桥梁。可以说,信息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紧密联系着政治、经济与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信息处理变革史。
由此及彼,从经济对人类进步的作用看,会计信息就是国家基础设施之一。
会计信息在刘永泽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教科书中被认定最终表现为通用的会计报表和其他的会计报告。从会计信息的性质看,主要是反映企业整体情况,并着重历史信息。从信息的用途看,主要是利用信息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具备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等八大基本特征。显然,这种会计信息目的性、指向性很强,并居于较高层次,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关乎国家税收的贡献度。而财政部出台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所描述的会计信息,强调的是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其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四点信息质量要求是其他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石。因此,基础会计信息的形成机制更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条: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十七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财政部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十条: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第三十六条:各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第四十八条: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单价和金额。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第七十五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第七十九条: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
从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角度看,以上各条款,除第四十八条要求提供的信息点具有可操作性外,其余仅是宽泛笼统地原则性要求,至于何为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未对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描述和界定。尽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关条款中述及除原始凭证以外的验收证明、收款证明、批准文件、原始凭证分割单等附件,也可以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补充,即作为保证会计信息完整性的要件,但实务操作中的会计信息完整程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未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有所呈现。
“完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各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从完备的报账手续看,完整的会计信息大致可分为:原始信息、附加信息、佐证信息。
原始信息来源于原始凭证,其完整性容易判定。原始凭证会计学意义上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它不仅能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还可以明确经济责任,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是会计资料中最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文件。原始凭证按来源分为外来原始凭证与自制原始凭证,如按其特点可粗线条分为:发票、收据、凭证。简单地说,发票应指盖有税务部门监制章的票据;收据应指盖有财政部门监制章的票证;凭证应指无税务、财政监制章的单据。三类票据常见的会计信息不完整情形主要有:其一无发票台头、无商品品名、无开票日期、无数量单价、无填制人;其二发票台头使用简称、商品品名使用统称、计量单位使用批件且未注明提供明细清单。尤其是手写式原始凭证出现此类现象较常见。
附加信息是指单位准予报销凭证上呈现的报销审批手续信息,不仅仅有经办人、验收或证明人以及审批人签名,而且还有审批人签注经费开支的具体项目等内容,有时还含有某些特殊票据的非正常签批信息,如对遗失发票证明、超过报账规定期限发票、违规使用现金票据、大额资金支付票据、超出预算指标开支票据、超出核定比例支出票据、自报自批票据等作出的签批处置意见。以上各类情形处置的要求应由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定和规范,明确项目负责人或财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财务部门领导各司其职,履行相关责任,即在报销凭证上或附加的书面报告上签名或签注内容以示负责。实务中,附加信息不完整情形主要表现有:某些领导仅签署姓或只签署姓名;有的签署姓名注明日期不表明态度;有的以固定格式签署意见,如同意按规定办、经会议研究拟同意、请妥处等等,不一而足。显然,如上五花八门的签字样式,有的是因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未曾明确,有的是单位领导的一贯签字风格,有的是得到财务部门领导的默许,已约定俗成。
关于附加信息的呈现位置和方式,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单位认可直接在票据或汇总审批表上签名的做法。有的单位规定票据上不签字,只在汇总审批表或报告或说明上签字。有的单位事事有请示、件件有报告,审批流程电子化,纸质票据附在审批流程表后入账。从完整性角度看,任何纸质原始票据至少应当有经办人即票据提供者签字,如此,可确保会计信息带入责任的有效追溯,可规避中途替换票据或未签字票据再报销等问题。至于票据汇总审批表,简化了审批程序,减少了审批工作量,但不应省略票据提供者签字的责任。
佐证信息是对原始凭证固有信息的有效补充,有的反映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有的反映业务发起原由,有的反映业务关键环节,有的反映业务详细内容。具体呈现形式有:工作令号、购销合同、双方协议、明细清单、请购申请单、验收报告、工程决算书、审计报告、中标通知书、会议通知、会议签到表、活动策划书、专项工作报告书、书面情况说明、动用专项资金请示、增加预算外项目请示等各种单证。如上各种纸质材料,虽不能全面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也不能单独作为原始凭证并据以记账,但其反映的信息可以起到佐证作用,有助于全面完整反映会计信息,是记账凭证的重要附件内容。实际工作中,佐证信息相当不完整,究其原因,是各单位没有研究会计信息的构成,没有将佐证信息纳入会计信息范畴,统一用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管理,往往以工作经验或财务部门领导意见作为依据,要求报账人员提供相关单证。
以上附加信息及佐证信息的完备程度能够体现单位之间制度文化上的差异。在当今社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完备程度以及付诸实施的差异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完整度,决定了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会计信息形成的难易度。
目前,各单位对会计信息不完整情形的处置,一是更正、二是补充。更正,多为缺失的原始凭证信息内容,要求经办人返回开票人哪里,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更正,相对补充的情形而言,更正成本要大,且报账人的抵触情绪比较强烈,但只要财务部门主要领导坚持原则不动摇,加强宣传,多做解释,退回更正的情形就一定会越来越少。补充,多针对签批手续或特别报销票据或佐证材料不完备而言,相比更正的情形,补充的情形更多些,也更容易做到。那么,怎样完善会计信息的形成机制?怎样实现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一)尽快修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该规范由财政部1996年颁布实施,至今已近20年,相当多条款已与当下形势和情况不适应,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形成、存储、管理等条款需要完善。规范是信息完整性的前提和保障,规范靠制度固化下来。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的每一要求具体详述,规定其内容与形式,规定呈现的位置与方式,以提高可操作性。
(二)完善并维护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要规范各级领导权限与职责范围,财务部门领导应力避无序迁就破坏规则行为的签字,时刻警惕内部规章制度碎片化,要让单位系统性规则规矩成为某些人攻击的靶子,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回避正面冲突,另一方面使之成为单位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应通过必要的程序,不断修订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如此,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消弭随意挑战内部规章制度的举动。
(三)运用网络化管理平台实施信息推送式管理
要用制度管人、程序管事的治理方略,处理好网络环境下直线职权范围内的审批权签字、参谋职权范围内的联签、会签问题。通过委托研制、市面购买、自行开发等方式,取得网上报账软件,通过注册登记、流程管理、信息推送、网上操作等步骤,使会计信息电子化、模式化、规范化,回避先斩后奏以及不确定因素干扰等尴尬。
(四)整理加工出台单位系统性报账规定
财会人员应对各类报销票据及报账手续加以梳理,整理加工形成规范化条款,出台操作流程,印刷工作手册。应摒弃以增加“标注”和“签字”等要求,保证信息完整性的陋习,而应以增加“文件”或“批示”等佐证材料予以完善,实现事前有批示,事中有依据,事后有监督,较好地反映会计信息的来龙去脉。
(五)着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财会人员要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要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要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努力摆正审核与监督的关系,不应将票据审核,等同于检查手续的完备性,审核过程要具思辨性,凡是新情况未在已有规定中明确的,要谨慎处置。如果审核人不过问签字位置、签字功能、发票连号、发票过期、出租车票时间叠加、字迹模糊等等情形,而皆以领导的口谕为准,那么就丧失了起码的会计职业道德。
◇作者信息:南京林业大学财务处
◇责任编辑:闫树北
◇责任校对:闫树北
F230
A
1004-6070(2016)02-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