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伏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
小麦后期倒伏是小麦高产的一大障碍,俗话说:“麦倒一把糠”,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倒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倒伏,称为“早期倒伏”; 二是在灌浆后期发生的倒伏称为“晚期倒伏”。“早期倒伏”主要影响穗粒数并降低千粒重,倒伏减产约50%以上;“晚期倒伏”主要影响千粒重,倒伏减产30%~40%, 灌浆后期倒伏减产10%~20%,乳熟末期以后倒伏减产约3%~5%。
小麦倒伏后,“早期倒伏”由于“头轻”一般都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晚期倒伏”由于“头重”不易完全恢复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茎可以抬起头来,应加强管理,适时叶面喷施杀菌剂(粉锈宁)和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可有效地增加千粒重 ,减少产量损失。
1.气候。强降雨和大风造成。尤其是当小麦处于灌浆后期,穗重加之连续降雨和大风,大部分高秆品种和群体过大田块发生点片倒伏。
2.品种选用不当。茎秆过高缺乏弹性,抗倒伏能力差。
3.管理措施不当。如播种量过多,群体过大,返青期肥水过多,氮肥使用过多,麦苗旺长,田间郁闭严重,光合生产率降低,有机营养物质积累少,致使根系发育差,茎秆基部节间机械组织发育不良或节间过长、细弱,特别是越到后期,“头重脚轻”担负不了上部的重量发生倒伏。
4.整地质量差。耕层过浅,土壤过紧或水分过多,通气状况不良,土壤缺磷等状况下,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根少根弱,入土较浅,遇风雨或浇水后遇到大风,发生倒伏。
1.不扶不绑,顺其自然。小麦倒伏一般都是顺势自然向后倒伏,麦穗、穗茎和上部的旗叶及旗叶以下的1~2片叶,基本都露在表面,由于植株都有自动调节作用,因此小麦倒伏3~5天后,叶片和穗轴自然翘起,特别是倒伏不太严重的麦田,植株自动调节能力更强。这样不扶不绑,仍能自动直立起来,使麦穗、茎、叶在空间排列达到比较合理的分布。
研究表明,倒伏后捆绑与不绑相比是减产的。倒伏后捆绑比不捆绑的千粒重降低3~10克,倒伏时间越早,倒伏后捆绑时间越早,千粒重降低幅度愈大。5月初倒伏的捆绑比不捆绑的千粒重降低10克左右,5月中旬的降低5~7克,5月下旬的降低3~4克。收获前3~5天捆绑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因此,倒伏后不宜捆绑,但为满足联合机收要求,应于收获前捆绑或用杈挑起来。
2.喷药防治病虫害。小麦倒伏以后,土壤潮湿、田间密闭,给病虫害发生造成了有利条件,因此要采取“预防为主,以治为辅 ”的原则。如白粉病和锈病用15%粉锈宁250倍和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喷雾要做到细致、均匀。小麦穗期常发生蚜虫,防治麦蚜可用10%吡虫啉每667平方米(1亩)20克加2.5%功夫菊酯进行喷雾防治。
3.喷施叶面肥防早衰。小麦倒伏后,光合作用差,抗干热风能力差,灌浆速度慢,应及时加强营养的补救措施。在小麦灌浆期每667平方米喷0.2千克尿素或0.25~0.5千克磷酸二氢钾,或天达2116两袋,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次,以抗干热风,防早衰,增加千粒重。注意:喷施时间应掌握在无风的晴天下午4点以后,以减少肥液的蒸发量,提高叶片对液肥的吸收。
防止倒伏的根本途径是适当降低基本苗和运用氮肥后移技术。后期浇水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掌握无风抢浇,大风停浇,最终达到小麦高产高效,丰产丰收。
(夏更勇 德州市平原县龙门街道办事处 邮编:2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