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研究的开山鼻祖
——徐旭曾对客家研究的贡献

2016-03-28 05:13罗勇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龙川河源县志

罗勇

(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江西赣州,341000)

客家研究的开山鼻祖
——徐旭曾对客家研究的贡献

罗勇

(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江西赣州,341000)

徐旭曾生于清代中叶,是目前所见最早对客家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学者。他的《丰湖杂记》,不仅解答了当时客家人面临的诸多困惑问题,也对客家历史文化脉络作出了较为精当的阐述,成为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注重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亦为后来的客家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不愧为客家研究的开山鼻祖。

徐旭曾;客家研究;开山鼻祖

一、徐旭曾其人

徐旭曾,字晓初(1751-1819),广东省和平县下车兴隆镇人。父徐延泰、祖徐廷芳均为清代进士。徐旭曾深受家风之熏染,自幼聪慧好学,年十三岁,应童子试,学使翁覃溪奇其文,取入县学第一名,后以拔贡中顺天乡试举人。嘉庆已未进士,钦点户部福建司主事,调补四川司主事;后加一级,封奉政大夫。曾四任顺天乡试、京都会试外帘官。告老返粤后,先后掌教于广州粤秀书院、惠州丰湖书院。能诗,颇得家学之传,风韵萧疏,五言短什尤见精采,与赵渭川、宋湘等客家诗人多有酬唱。生平著述颇丰,已刊行的有《梅花阁吟》《小罗浮集》;另《惠州志·艺文卷》载有他寓惠时期的诗作多首。

嘉庆十三年(1808年),徐旭曾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时,针对当时博罗、东莞等地土客争斗事件,向诸生讲解客家来源与文化,后整理成《丰湖杂记》,成为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客家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丰湖杂泡》其书及其学术价值

《丰湖杂记》收录于和平县《徐氏族谱》,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篇》将其辑入。为了便于分析,现将全文抄录以下:

博罗、东莞某乡,近因小故,激成土客斗案,经两县会营弹压,由绅耆调解,始息。院内诸生询余何谓土与客?答以客者对土而言,寄居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余口述,博罗韩生以笔记之。(五月念日)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浙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蹈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皆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

一因风俗语言之不同,而烟瘴潮湿,又多生疾病,雅不欲与土人混处,欲择距内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属患难余生,不应东离西散,应同居一地,声气既无隔阂,休戚殆可相关,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当时元兵残暴,所过成墟。粤之土人,亦争向海滨各县逃避,其粤、闽、赣、湘边境,毗连千数里之地,常有数十里无人烟者,于是遂相率迁居该地焉。西起大庾,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今属惠州市-抄者)各属是也。

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终元之世,客人未有出而作官者,非忠义之后,其孰能之!?

客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负耒横经”之教也。

客人多精技击,传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农暇,相率练习拳脚、刀剑、矛梃之术,即古人“农隙讲武”之意也。

客人妇女,其先亦缠足也。自经国变,艰苦备尝,始知缠足之害,厥后生女不论贫富,皆以缠足为戒。自幼至长,教以立身持家之道。其于归夫家,凡耕种、樵牧、井臼、炊爨、纺织、缝纫之事,皆一身而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经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矣,夫岂他处之妇女所可及哉!又客人之妇女,未有为娼妓者,虽曰礼教自持,亦由其勤俭足以自立也。

要之,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余昔在户部供职,奉派视察河工,稽查漕运鹾务,屡至汴、济、淮、徐各地,见其乡村市集间,冠婚丧祭,年节往来之习俗,多有与客人相同者,益信客人之先本自中原之说,为不诬也。

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语言,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因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

嘉应宋芷湾检讨,又曲江周慎轩学博,尝为余言,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迁来者,但为数无多也。①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篇》本篇《族谱中之客家源流》“三十三、徐氏”,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2年,第297-299页。

《丰湖杂记》虽仅一千余文,却言简意赅,内涵十分丰富。文中从四个方面对客家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论述。

1.关于客家的渊源与形成。文中明确指出客家先民“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其南迁的动因则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造成的战乱,这场战乱由北宋末年开始延至元初。“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客家先民“有由浙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固犹到处皆是也。”联系下文内容分析,很显然,作者把客家形成的时间定在了这一时期。

作者提出上述观点,这在当时来说是破天荒的。就以今天的研究成果来检视,也不失其学术价值。如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但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客家民系在南宋已初步形成”,①谢重光:《客家文化述论》,第二章之第四节“客家民系在南宋的初步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06-116页。罗勇:《客家赣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56页。与徐文的观点就多有合拍之处。

2.关于客家的分布。徐氏界定客家人的分布地域为“西起大庾,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今属惠州市——抄者)各属是也。”即赣、闽、粤相交的三角地带,这是当今客家人的基本住地,或曰客家人的大本营,亦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域。无论是清末民国初赖际煦的《崇正同人系谱》,抑或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还是今人的诸多客家研究著述,都把这一地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冠以“客家摇篮”、“客家祖地”、“世界客都”等称号,以示尊崇。这说明,当时徐旭曾的界定是有根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3.关于客家的风俗语言。文中述及客家人“耕读为本”、“多精技击”、“俭勤朴厚”、“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以及客家妇女不缠足等风俗特质,亦多为后来研究者所承袭。述及客家语言,徐氏认为“其读书之音则甚正”,就是由中原古音传承而来。这也为后来客家方言的研究者开辟了正确的路径。

4.关于“客人”称呼的来由。徐氏认为“客”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较土著后来者,“寄居该地之谓也”。“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亦自称为客人”;“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因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客”既是他称,亦是自称;由他称到自称,反映了客家民系的成长壮大和客家认同意识的增强。当今学人在探讨“客家”界定问题时,亦可从中受到许多教益和启发。

总之,《丰湖杂记》对于客家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三、徐旭曾对客家问题研究的原因

《丰湖杂记》发表于距今二百多年以前,在当时的背景下,徐旭曾对客家问题能够作出如此精辟的论述,除了其自身的学识渊博外,还有哪些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呢?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可以忽视:

其一,生长环境的影响。徐旭曾出生于纯客家地区——广东河源和平县,从小受到客家历史文化的熏染,自有较强的客家意识;且其祖孙三代均为进士,家风纯正,家学渊源深厚,耳濡目染和对知识的追求中,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文脉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乃情理中事。

其二,注重对地方文献和谱籍资料的收集整理。《丰湖杂记》句句珠玑,其背后却有着扎实的文献资料作支撑。如文中开宗明义言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姓氏迁徙而来,可谓非常贴近粤东客家居地的实际。下面以徐旭曾的家乡河源地区为重点作些分析。

文献资料显示,经过唐中后期安史之乱等动荡后,粤东地区人口下降迅速,循州(唐代河源属循州)在天宝元年有9520户(杜佑《通典》卷184《州郡十四》),但到元和年间,已经下降到2089户(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34《岭南道一》)。②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25页。唐代邑进士韦昌明所撰《越井记》云:“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据龙川县客联会1995年调查,龙川现有姓氏122个,已找不到秦汉时随赵佗50万秦军南迁中县四家(姓)之民后裔了,这百余姓氏之民,均为秦以后,特别是在宋元以后陆续从北部省份南迁至龙川的。③《陀城镇志》,《陀城镇志》编撰委员会,粤P准印〔2005〕06号),2005年2月第1版,第59页。

为便于分析问题,我们从河源有关县志及其姓氏资料中梳理出了98个姓氏的迁徙资料,制成下表1。①《龙川姓氏渊源》,龙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龙川客家联谊会,1995年11月编印,《龙川文史》专辑总第十六辑。《河源县志》,河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民国《和平县志》卷二《人民志·族姓》。

表1 河源部分客家姓氏来源一览表

殷陀城、义都江西定南杨家堡明朝初年龙川姓氏渊源系陈友谅后代在江西宁都葛坳曾改为甄姓,在龙川改为殷姓徐陀城、龙母江西定南明洪武年间龙川姓氏渊源曹陀城、车田等福建宁化石壁元末明初龙川姓氏渊源梁龙川县坪埔堡、锦归广东嘉应州松江元末明初龙川姓氏渊源黄陀城、黄布、田心等江西南昌南宋末年龙川姓氏渊源谢龙母、洋田等江西赣州明洪武年间龙川姓氏渊源彭车田、老隆等广东兴宁明洪武年间龙川姓氏渊源赖陀城、四都等广东兴宁明朝中期龙川姓氏渊源曾陀城、车田等广东五华明朝初年龙川姓氏渊源蓝田心、龙母、陀城等广东兴宁明朝嘉靖年间龙川姓氏渊源管陀城、老隆、新隆潮州程乡县明洪武年间龙川姓氏渊源廖陀城、河源广东兴宁明朝初年龙川姓氏渊源魏陀城、龙母、四都等福建上杭县明朝初年龙川姓氏渊源戴陀城、铁场等广东兴宁明朝初年龙川姓氏渊源古河源县埔前、东埔等广东五华北宋末年河源县志邝河源县船塘、双江等广东南雄乌衣巷北宋咸平五年河源县志江河源县城镇、回龙等广东博罗北宋年间河源县志朱河源县顺天镇、灯塔镇等江西明朝初年河源县志许河源县船塘镇福建宁化明朝中期河源县志阮河源县义合下屯东江清朝初年河源县志苏河源县义合、黄田、久社等广东东莞茶山元朝初年河源县志利河源县埔前、东埔、回龙等广东东莞明朝景泰六年河源县志林河源县上角林屋、黄村前头、三和镇等广东肇庆清朝嘉庆年间河源县志萧河源县灯塔、回龙等广东兴宁清朝光绪年间河源县志顾河源县义合、蓝口等福建兴化明朝前期河源县志诸河源县新社、陈坑等广东紫金明朝永乐年间河源县志温河源曾田等广东兴宁清顺治年间河源县志潘孔王白伍朱李河源县仙塘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广东顺德县广东五华县广东龙川县福建福州府临沙县广东龙川县江西建昌县广东博罗县明朝景泰年间明中期清中期明朝明朝明洪武七年明正统年间仙塘潘氏族谱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

何和平县广东兴宁县明永乐年间和平县志余和平县江西信丰县清康熙年间和平县志吴和平县广东博罗县明洪武年间和平县志沙和平县广东龙川县明朝和平县志汪和平县广东大埔县清康熙五十九年和平县志周和平县广东兴宁县明正统年间和平县志徐和平县江西定南县元朝和平县志袁和平县广东龙川县明朝初年和平县志凌和平县广东梅州明洪武年间和平县志麦和平县广东始兴县明朝初年和平县志张和平县广东龙川县元朝和平县志庄和平县福建南靖县清嘉庆年间和平县志梁和平县福建汀州元朝末年和平县志冯和平县广东龙川县明朝末年和平县志游彭黄邱熊裴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广东兴宁县江西吉安江西吉安广东河源县广东兴宁县江西吉安乾隆初年明朝末年明朝中期明朝后期明朝明万历年间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黎蔡刘郭骆赖卢陈欧阳缪钟谢蓝萧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广东五华县江西龙南县广东兴宁县江西龙南县广东龙川县福建江西虔化县江西定南县广东兴宁县江西定南县广东兴宁县广东连平广东龙川县广东兴宁县明洪武年间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十八年明朝明朝明朝元末明初明朝初年元朝末年明朝明万历年间明朝初年清朝中期明朝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郑邓严苏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和平县江西临川县广东龙川县广东翁源县广东兴宁县明朝明朝明景泰三年明万历年间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和平县志

据表中资料分析和统计,这些姓氏主要是由赣南、闽西和梅州等地迁入的,其中北宋迁入的3姓,宋末元初或元末明初迁入的20姓,明代迁入的64姓,清代迁入的11姓。可见,现今河源的姓氏主要是宋以后迁入的客家姓氏。于此也可以推断,徐旭曾关于今日客人的论述是居于大量粤东地区,特别今日河源、惠州的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和谱籍资料作出的。他在文末亦有言:“嘉应宋芷湾检讨,又曲江周慎轩学博,尝为余言,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迁来者,但为数无多也。”足见其所谓今日客人之先来源于宋代以后的论断,亦当主要以河、惠地区为限。

其三,善于社会调查研究。司马迁为编撰《史记》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著述实践,被历代学者引为圭臬。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也是读书行路,搜寻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他在论述客人的风俗语言时,就讲述了自己的考察经过:“余昔在户部供职,奉派视察河工,稽查漕运鹾务,屡至汴、济、淮、徐各地,见其乡村市集间,冠婚丧祭,年节往来之习俗,多有与客人相同者,益信客人之先本自中原之说,为不诬也。”“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连公务外出也不放过对客人风俗语言考察比较的机会和收集资料,可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不仅解答了当时客家人面临的诸多困惑问题,也对客家历史文化脉络作出了较为精当的阐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注重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亦为后来的客家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他不愧为客家研究的开山鼻祖。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徐旭曾未能对客家历史文化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他的论述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客家情节甚至失之偏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客观对待的。

(责任编辑:刘丽)

The Fathers of Hakka Research——Xu Xu Had Contribution to the Hakka Research

Luo Yong
(Hakka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Jiangxi,341000)

Xu Xu existed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is the earliest seen scholars study of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His“feng lake stories”,not only solve the puzzled problems facing hakka,also of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 context has made more accurate,become a staple of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 is discussed;The rigorous doing scholarly research attitude and pay attention to literature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dat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methods,also has set an example to the later researchers of hakka.He deserves to be the fathers of hakka research.

Xu Xu once;Hakka studies;Fathers

G127

A

1008-7354(2016)05-0072-07

罗勇(1954-),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客家文化。

本文系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客家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ZD132)子课题“客家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龙川河源县志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县志里的乡贤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龙川掠影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龙川至连平段模块化机房建设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隶属于原中央苏区的龙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