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畅辰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跨铁路箱梁架设施工要点分析
毛畅辰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铁路运输方面,其路线和规模都在不断增长。对于铁路的建设,跨铁路箱梁架设施工是铁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保证铁路交通的快捷与稳定性能的基础条件,因此对跨铁路箱梁架设施工技术的优化与完善就显得很有必要。
影响跨铁路箱梁架设施工的因素包括温度应力、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材料等。
温度应力能够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痕和变形等现象,这样就会使整体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工程质量。跨铁路箱梁架设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由于高难度的工程施工过程,对于施工工艺的选择有很高的标准。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根据混凝土结构成型的物理变化过程,选择标准的、合格的水泥与砂浆材料,保证架梁结构实际成型后符合设计的要求。
跨铁路箱梁架设施工是铁路建设的重要部分,工程施工前期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施工图纸为基础,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的任务分配;制定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制度,并严格执行;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技能与责任意识的培训工作,使其提前了解施工过程将会遇到的各种情况,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有序进行。
4.1 温度测量与梁结构的计算
由于温度应力将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需要在架设施工时进行温度测量。施工过程中,以施工图纸为依据,在指定的测温位置,运用测温器进行温度的测量工作,将测量的温度结果与跨铁路箱梁架设结构的模型合并整理而得出实时数据,指导架梁施工过程准确进行。精准的测量温度是工程施工环境温度的具体表示,是保证架梁结构质量的重要依据。
通常在跨铁路箱梁架设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是分阶段逐步施工的方法。由于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各个阶段的变形与受力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施工方式。通过对整个施工过程的严格监管,确保工程结构成型后符合设计规范,满足实际需求。
4.2 钢筋混凝土施工
箱梁的预制工作是在现场进行,首先进行施工场地的平整和地基的压实工作,可以采用推土机和打夯机分别进行,保证地基土层的承载力最少0.15Spa。然后,进行支模浇筑厚度至少达到30mm的c25的钢筋混凝土。箱梁的预制工作,一般使用满堂支架技术进行,也就是将脚手架以固定间隔和密度进行搭设。满堂支架技术具有的优点包括施工简单、控制方便和易于管理等。施工开始以前,实施超载预压工作,以获取准确的预拱度各项数据,进而对满堂支架进行合理的调整。混凝土原材料包括水泥、砂浆、水等,其选取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以设计的固定比例进行混合搅拌,确保浇筑的成型混凝土结构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多台泵进行浇筑,这样确保浇筑的混凝土间隔较短,具有良好的相融性。浇筑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同时使用振动棒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工作,以保证混凝土均匀。由于混凝土凝结过程会出现开裂等现象,所以需要对预制的模型进行定期洒水工作。
4.3 大吨位汽车吊机施工
跨铁路箱梁架设施工的过程,大吨位的汽车吊机也是必不可少的。吊机使用前先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也就是对吊机行驶路段以及箱梁进入路段进行加固处理。在固定好桥面以后,对即将进行的箱梁施工的场地处理,对障碍物进行集中再由吊机吊走。然后,需要复查墩台间、两墩间跨度与台帽、盖梁长与高程等,保证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在对架梁的位置进行标记后由工程监理复查。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找到支座的水平位置,吊机的支座垫石的两个表面需要平整,同时准备一些较薄的不锈钢板,用于架梁过程中作为衬垫。
4.4 架梁施工
将预制合格的箱梁使用龙门吊移动桥梁轨道中心点,接着把箱梁放到提前进入位置的运梁平车上,然后由人工沿喂梁轨道将箱梁移动至架桥机末端,使箱梁进入架桥机桁架,架桥机就可以把箱梁移动到桥墩台。
4.5 既有线施工的安全防护
在架设箱梁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分工,由专人进行指挥,在施工之前,要严格根据审核方案进行准备工作与细化措施,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在确认机具、材料、信号设备完好无缺且各类安全措施都已经落实之后即可进行施工。施工中,严格按审定的方案作业,随时掌握架设进度,监督施工人员执行各项安全规定,消除不安全因素,并经常保持与防护人员之间的联系。
跨铁路箱梁架设是铁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跨铁路箱梁架设的施工过程需要以完善的施工工艺为依据,不断提高跨铁路箱梁架设的施工质量,确保铁路交通的稳定与安全。
[1]唐鲲鹏,王雄.铁路箱梁常温条件下养生梁体的裂纹控制[J]. 广东公路交通. 2012(02)
[2]吴志刚,石燕,张莉,郝挺宇,侯学力,涂玉波.高速铁路箱梁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 2010(11)
[3]杨伟锋,雍莉.客运专线铁路箱梁场建设规划和工装设备配置[J]. 铁路技术创新. 2011(03)
[4]张玲.铁路箱梁运架施工受力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