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嗣权
成都外国语学校
阻燃剂的优势与应用领域
程嗣权
成都外国语学校
阻燃剂是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的常见助剂,可以提升合成材料的自熄性、难燃性、消烟性,适应范围广、加工方便。本文主要就阻燃剂的优势与应用领域进行分析。
阻燃剂 优势 应用领域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广泛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当中。然而这些材料大多都是一些可燃材料,并且他们燃烧以后能够释放出有毒气体,所以在加工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为了降低这些材料的可燃性,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添加阻燃剂的方法。目前阻燃剂研发技术以及阻燃剂在化学建材中的应用成为当前工业体系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阻燃剂的应用现状以及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阻燃剂又叫做难燃剂、耐火剂或者是防火剂。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易燃聚合物中添加阻燃物质,以提高聚合物的耐火性能。按照在易燃物中的应用方式阻燃剂可以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性阻燃剂两种类型。添加型阻燃剂可以分为无机阻燃剂、含有有机氯化物和有机溴化物的卤系阻燃剂、含有赤磷、磷酸酯以及代磷酸酯等物质的磷系阻燃剂;反应型阻燃剂可以分为含反应性功能团的有机卤单体和含反应性功能团的有机磷单体两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抑烟作用的钼化合物、锡化合物和铁化合物等物质也属于阻燃剂的物质形式。阻燃剂主要是应用在有阻燃需求的工业塑料方面。
1.1 阻燃剂的分类
阻燃剂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照阻燃元素来分,可以划分为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混合阻燃剂几种类型;第二种方法是按照组分不同可以分为无机盐类阻燃剂、有机阻燃剂、无机混合阻燃剂三种类型。无机阻燃剂在行业内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主要是因为它的成分为无机物,具有无毒、无害、无烟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需求量也占总体的一般以上的比重。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按照阻燃物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的,主要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性阻燃剂。其中添加型阻燃剂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所占比重也较大。
1.2 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阻燃剂主要是通过添加或产生某些物质,中断燃烧进行的一些物理或者化学的反应。比如阻燃剂的加入,有效把塑料和空气隔绝开,切断燃烧需要的氧气,达到阻燃的目的。
阻燃剂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改变可燃物、易燃物的成分,降低物质的可燃性的特殊化工助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阻燃剂就已经发展的十分繁荣,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阻燃剂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阻燃剂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应用到了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领域,也逐渐渗透到了家用电器、室内装潢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此外在容易发生重大火灾的煤田、油田、森林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阻燃剂,帮助工作人员进行灭火。目前我国的阻燃剂的使用呈急剧上升趋势,两个需求量急剧上涨的领域主要是电子电器和汽车市场。传统的卤系阻燃剂阻燃效果非常好,但是它对环境的危害较大,随着社会环保需求的增加,无机阻燃物的需求越来越高。虽然目前低烟无毒的阻燃物的产量和销售量还比较小,但是它在未来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早在19世纪人们已经研制出了各种的阻燃剂,并应用到了多种领域。随着社会工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阻燃剂的研制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阻燃剂也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日本在阻燃剂的发展上,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而西欧的阻燃剂却受到了立法的限制,发展十分缓慢。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有了相关的立法,在阻燃剂的研发和消费方面发展迅速。我国在阻燃剂的发展上起步较晚,虽然在50年代已经开始有所研究,但是60、70年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了80年代以后,我国阻燃剂进入迅猛发展阶段,阻燃剂的厂家层出不穷,阻燃剂的种类也大大增多。但是阻燃剂的开发技术有待提高,但是相信阻燃剂事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项相关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我国阻燃剂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宽广。
常用的阻燃剂由于其阻燃效果较差,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阻燃效果就要加大用量,但是这将会导致有害物质的大量产生,也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所以高效阻燃剂是人们长期的发展目标。卤系阻燃剂阻燃效果非常好,所需量也比较小,所以称为阻燃物市场的主流产品,但是它产生的有害气体能够二次灾害,所以无卤阻燃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在阻燃剂行业对于抑烟化和无毒气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效环保的阻燃剂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总之,我国的阻燃剂行业还处于一个生产结构重组和转型的新型时期,新型产品将不断代替传统产品,绿色环保的阻燃剂将成为今后研究开发的热点,相信阻燃剂行业将会在我国蓬勃发展。
[1] 刘伟时,张铁,陈珊珊,刘平. 新型有机硼-氮阻燃剂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6(04)
[2] 吴惠民,彭超,林宇霖. 纳米高岭土协同卤锑阻燃剂阻燃LDPE研究[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6(16)
[3] 王升文,邱银香.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4] 周景卫,裴新卫.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