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萍
高血压病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研究
●李珊萍
现代社会中,高血压病是很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脑血管病、冠心病和肾脏病变的危险因素,严重的威胁人类健康。而高血压病中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因此,在临床降压治疗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针对各种危险因子的控制。经临床实践证明,非药物干预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高血压病;综合康复治疗;研究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和肾脏病变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与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因此临床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针对各种危险因子的控制,如戒烟、戒酒、减体重、降脂等。实践证明,非药物干预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针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手段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研究采用药物与康复手段综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并同时观察患者血压及其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情况,发现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异常血压,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HRV及神经、心理状况。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70~80岁,平均(75.8±5.6)岁;病程2~10年,平均(7.0±2.7)年;均符合1999年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预防与治疗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者高血压诊断明确且已在服降压药者,其血压虽未达标也诊断为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其它严重内科疾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有患者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75.8±6.5)岁;病程(7.8±3.3)年;对照组有患者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75.1±5.1)岁;病程(6.1±7.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构成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降压药(ACEI和/或钙离子拮抗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但均未服用降脂类药物。康复组在原服用降压药的基础上加强康复干预,具体治疗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加强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的临床特别、诱发因素、病情转归、治疗要点等,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②为患者提供合理饮食、平衡营养,如低盐(盐摄入量为3~5g/d)、低脂、低热量饮食,多吃蔬菜及适量补充鱼、虾类优质食物蛋白,戒烟、戒酒或少量饮酒;③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如太极拳、降压舒心操、健身行走、登山等,运动强度以患者心率达最大心率(220-实际年龄)的50%~70%为度,每次运动30~60min,每周运动5~7次。对照组仅给予上述常规降压药物治疗,仍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不给予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及运动治疗。
1.3 疗效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以下两项指标。
①血压采用电子动态血压记录仪,设置白天(6∶00~22∶00)每30min测量1次,晚上(22∶00~6∶00)每lh测量1次,计算出24h的平均血压值(24h内血压有效测量次数需≥90%);并同时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dSBP、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nSBP、nDBP)。②HRV测定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域指标选用全部正常窦性心率间期(NN)的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NN间期个数的百分比(PNN50);程域指标选用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并以LF/HF比值表示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功能平衡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各组患者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比较康复组患者治疗前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及n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6个月治疗后,康复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及nD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吸烟、肥胖、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缺乏适量运动等有关。所以对高血压病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运动训练、纠正高血压危险因素、药物控制以及心理治疗等。许多研究证实,综合性的非药物康复治疗可产生显著的降压效果,能单独用于治疗临界或轻型高血压患者,同时还能加强中、重度高血压者的降压药物疗效,是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高血压患者神经心理因素与交感神经一迷走神经之间的平衡失调以及HRV各参数的降低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患者长期的焦虑紧张、精神刺激、愤怒、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引起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使交感神经相对兴奋,进一步影响了HRV及血压。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后,又多存在针对自身病症的疑虑及过度关注,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如能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将有助于控制血压及改善HRV。
在研究中,我们对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综合康复治疗并观察其对HRV的影响,发现通过药物治疗可控制患者血压,减轻身体症状;通过行为干预治疗可让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其合理饮食及运动锻炼,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通过相应训练降低肌张力,使患者能够对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进行随意控制及调节;放松训练及音乐治疗则通过腹式深呼吸、欣赏轻松愉快的音乐、肌肉放松等方式来改善情绪,减轻焦虑与抑郁症状,使患者精神得到彻底放松,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性,使血压下降。因此,综合康复治疗能加强降压药的疗效,并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康复手段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有效控制血压,减轻躯体症状,抑制不良神经心理因素引发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及对HRV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机体神经心理、内分泌等各方面的调节功能重新达到平衡,对提高疗效、稳定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凉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杨琳琳.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患者社会综合康复治疗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
[2]汤鸿鹰.综合康复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4):291-292.
李珊萍(1970~),女,满族,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