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脾胃观思想探微

2016-03-27 20:18:13马加路
保健文汇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仲景学术思想

●马加路

《金匮要略》脾胃观思想探微

●马加路

脾胃乃后天之本,治中央,以灌四旁,肌肤血脉无不赖以于此。本文欲从《金匮要略》中论治脾胃的“治未病”思想、选方用药以及制剂服法出发,结合古今医家对其理论精华的发挥与临床运用经验,探索辨证脾胃观的应用规律,意在探讨仲景辨治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诊治脾胃病的疗效。

《金匮要略》;张仲景;脾胃观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涉及脾胃病的内容极其丰富。从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第十篇的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篇的黄疸病脉证并治和第十七篇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还有部分病证散在分布于各篇,如痰饮、虚劳、吐血、下血等,这些均系统而集中地反映了仲景重视脾胃观的学术思想。兹将此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1 “治未病”思想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仲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之说。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即是在疾病未发生之时,顺应四时,注重“养慎”。仲景在首篇指出:“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于此,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蕴含着饮食却病之法,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于胃,需要脾胃的腐熟和运化,故“脾胃观”在未病先防中尤为重要,从其原文论述足见仲景重视脾胃之意[1]。(2)既病防变。既已患病,则应在疾病发展的初期就及时治疗,或依据其传变规律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扩展和蔓延。如首篇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该条文强调了在疾病即将发生传变的关键时刻调补脾胃的重要性,因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与疾病的传变以及预后有着根本的联系。(3)“四季脾旺”的发病观。仲景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对于“四季脾旺”,虽然历代注家有着不同的见解,但纵观仲景的理论与思想,笔者认为可简单地理解为“如若脾气一年四季均健旺,则邪气不会侵袭机体。”这是对《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进一步发展,是仲景对于发病机理即发病观的高度概括,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2 选方用药

仲景在临证时往往注重整体辨证,权衡主次,分证论治,提出了多种康复脾胃之法,归纳如下:(1)补脾胃,助气化,阴阳两顾。治疗脾胃之病,多遵循《黄帝内经》中“甘先入脾”之旨。如扶阳中的辛甘化阳(桂枝和甘草);养阴中的酸甘化阴(酸枣仁、芍药和甘草)。此法常以桂枝汤为代表,诚如徐灵胎所言:“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化气调阴阳。”其所主的病机为卫强营弱,观其方剂组成及特点,可发现脾得温助,一方面可以解肌以治卫强,另一方面,借以大枣、芍药养阴以生营。此亦温和脾胃以生营卫之治也。(2)畅气机,复升降,五脏同调。脾居中州,灌溉四旁,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调理脾胃升降可以权衡五脏气机升降,协调五脏相关气机,以助心阳,如治胸痹之人参汤,主所主病机为中焦阳虚,气滞寒凝者,方中用干姜、甘草、人参、白术补脾气以助心阳之不足,俾使阴翳消而胸痹愈,故言仲景开从脾胃论治心脏病之先河;以复肺气,如治虚寒肺痿之甘草干姜汤,方用甘草、干姜温补脾土以复肺气,俾使上焦虚寒得解而使津液输布归于正常;(3)阳道实,阴道虚,清降胃气。仲景彻悟“阳道实,阴道虚”之旨,诊治脾胃之病,实则从阳明而泻,虚则从太阴而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胃病,证多为实,可采用导滞和胃之法,本法用于积滞内停,脾胃气机不利,脘腹痞满且有疼痛之证,如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诸方,配伍大黄、枳壳、芒硝、厚朴之属,以苦寒通降泻下,使腑实去、胃气通、传化复,则邪去病愈。“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心下结硬。”太阴脾病,证多为虚,故仲景以温热扶助脾阳立法治之,或以温阳药健运脾阳,如苓桂术甘汤,或补火以助脾土,如附子粳米汤。这对后世脾胃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3 制剂服法

(1)制剂类型。制剂主要包括两类,一为丸剂缓投,如皂荚丸,主治痰浊壅肺的咳喘,皂荚性味辛咸,能利窍涤痰,又恐其性烈,损伤胃气,故制以“刮去皮,用酥炙”,炼蜜为丸,同时佐以枣膏和汤服,亦可缓其峻烈之性,顾护脾胃。又如主治阴寒痼结之心痛的乌头赤石脂丸,方中的附、姜、乌、椒尽是大辛大热之品,止痛逐寒之力极强,故仲景以蜜和丸,意在峻药缓用,免伤胃气。另一为煎汤代水,如厚朴麻黄汤,主治饮热迫于上而近于表之咳喘,先煮小麦为汤,用此再煎厚朴、麻黄,一方面以小麦和中养胃,另一方面也可缓黄、朴之燥。亦如十枣汤,主治饮结胁下之悬饮证,方中集大戟、芫花、甘遂三药峻泻,而峻泻之后往往损伤脾胃之气,故以大枣十枚为君先煎作汤,和中而调和诸药,预先缓解其毒,使峻泻而不伤正。(2)服药方法。《医学源流论》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由此可见,重视服药方法,正确地服用药物亦可提高临床疗效,加速病情的好转,而仲景所制之方,尤其讲究服药方法,其目的之一就在于顾护脾胃。

仲景在栝楼桂枝汤的方后注云:“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旨在使谷气内实,以温养化生脾胃之气。另外,在百合地黄汤方后应注意“中病,勿更服”,究其原因乃是由于生地黄性寒味腻,须中病即止,以免壅塞阻滞,滋腻碍胃。此外,先食后药、温服和胃等服药方法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涉及。[4]

综上所述,对待疾病,仲景重视预防,而预防疾病的重点,关键在于脾胃。仲景重视“脾胃观”的思想,对临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在临床上开拓思路、选方用药、提高疗效,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1]郑亮.浅探《金匮要略》的脾胃观[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

[2]张振南,谢利民,于潼.张仲景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2015,10(1):124-125.

[3]刘琼,陶春晖,张志峰等.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9(1):58-60.

[4]王仲霞,陈秀玉.论顾护脾胃观念在《金匮要略》制剂及服法中的应用[J].中医研究,2005,18(9):9-10.

马加路,男,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在校学生。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仲景学术思想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5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50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