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03-27 19:56:33镇平县农业局魏娜
河南农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镇平县农膜面源

镇平县农业局 魏娜

镇平县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现状与对策

镇平县农业局魏娜

一、造成镇平县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

(一)农药污染

目前,镇平县主要使用的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激素类农药。除作物及虫害吸收外,部分光解或随雨水汇入河塘或渗入地下水污染环境。2015年全县农药施用量为220余t,主要是生物农药和低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施用方式有药剂拌种、土壤处理、叶面喷施和熏蒸等。

(二)化肥污染

目前,镇平县主要施用的化肥有碳铵、尿素、磷酸二铵、硝酸铵、硫酸钾等,用量最大的是氮肥、磷肥。氮肥经土壤硝化菌的作用,铵态氮或酰胺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酸盐,当年被作物吸收的占30%~40%,经雨水冲刷,汇入地表径流或流入河流和渗入地下的占10%~20%,其他的一部分分解成气体排入空气。磷肥的流失率占10%左右,也是污染水质的重要因素。化肥中氮、磷通过地上和地下径流来造成水质污染。2015年化肥总用量为4.26万t。复合肥用量大,主要施用方式作底肥和追肥。

(三)农膜污染

农膜主要用于地膜覆盖和温室大棚。近年来,镇平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蔬菜、烟叶、小辣椒、花生、土豆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在部分乡镇已形成产业优势。温室大棚和林木花卉使用了薄膜,平均残留率为6%左右。农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较难分解,它们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耕作和生长,分解后释放出的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全县地膜使用量和面积不断扩大,2015年农作物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0.92万hm2,地膜使用量为500余t,其中厚度≥0.008mm的地膜用量为292t,年回收330t,其回收率在65%左右。

(四)人、畜粪便污染

2015年末,全县人口达到105万,大牲畜存栏达到2.8万头,生猪达到31万头,羊达到5.8万只,家禽达到475万只。年产人、畜粪便13万余t。这些粪便富含氮元素无害化处理不够,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近年发展较快,存在随意排放、污染土壤的现象,也有部分粪便随雨水流入河塘,造成水质污染。

(五)农作物秸秆污染

镇平县位于南阳盆地西南侧,全县面积1500km2,耕地面积7.51万hm2。镇平县常年种植小麦5.73万hm2,玉米4.87万hm2。2015年收获秸秆量83.47万t,主要以玉米、小麦、花生、棉花、大豆秸秆为主,占资源总量的90%以上。其中玉米秸秆38.3万t、小麦秸秆34.76万t、花生秸秆8.37万t、豆类秸秆0.56万t、其他秸秆约1.48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2015年全县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等占86%以上,但仍有部分堆积在田间沟渠边和村头自然丢弃等,造成腐烂,污染空气和水源。

二、控制好农业面源污染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规范生产行为,从生产源头防治面源污染

1.严格执行农田消纳畜禽粪便的环境安全标准(15头猪/hm2耕地)。按畜禽、水产养殖规模与土地承载“消化”粪尿能力相平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规模化养殖厂(区)零排放制度。2020年以前规模化养殖厂(区)的粪便全部无害化处理,归农田消化。从2016年已要求所有建设的养殖厂(区)必须主体工程与环保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排放标准超标的,要进行关停,并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2.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农用化学品投入少、经济效益较高的花生、芝麻、油菜等油料作物,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2.67万hm2。

3.实施绿色植保工程,大力减少农药投入量。采取清洁田园、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等农业措施;大力推广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井冈霉素、赤霉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到2020年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规模适度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提升装备水平,使小麦、玉米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面面积分别达到4.33万hm2、3.67万hm2,统防统治率提高到75%。

4.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一是推进精准施肥。根据全县不同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耕地养分状况,合理制定作物单位面积施肥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二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成果,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三是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到2020年全县化肥利用率在40%以上。四是有机肥替代化肥。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推进秸秆还田,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五是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通过一系列工作技术措施,确保到2020年化肥零增长的基础上,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流入镇平县不合格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严格控制,严厉查处。

5.提高农膜回收比例。一是推广使用加厚农膜。加强市场监管,鼓励生产、销售、使用0.01mm以上农膜,从源头上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二是做好农膜回收利用。建立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不断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到2020年地膜回收率在50%以上。

(二)大力推广标准化、定量化投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控制面源污染

1.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减少了必要的农用物资投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标准化。2020年粮食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绿色食品达0.23万hm2,有机农产品达0.67万hm2。发挥农业标准化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统一购物、统一防治等各种计算平衡投入、产出。用最少农用品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投入。

(三)推行节能减排新技术,从生产终端治理面源污染

1.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实施循环、生态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发展沼气,有效处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和部分农业废弃物,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问题,开展镇平县已建沼气池修复工程,使4.6万户沼气基本上正常运行。进一步优化服务网点布局,提高服务能力,做好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生态果园、立体套种、“猪-沼-粮(果)”、庭园经济、家庭农场、观光采摘园等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到2020年镇平县各种农业经济组织达到500家,经营规模在2.67万hm2以上,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和循环农业经济链。

2.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单元,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循环理念,利用工程和生物手段,使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向肥料、饲料和原料转化。依照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引导农民的行政村自我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到2020年全县80%的行政村实现清洁生产、生活方式,达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持续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完善秸秆禁烧工作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一是抓好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做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青贮氨化、制气制煤、草腐菌、板材造纸等技术,到2020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二是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强化属地责任、网格管理、清运收储、督促检查、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人人认识到秸秆禁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持镇平的碧水蓝天。

猜你喜欢
镇平县农膜面源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以“票”惠民生——河南省镇平县张林镇人大试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
借助专题询问之“刚性” 提升工作评议之实效——河南省镇平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工作评议的实践与思考
镇平县
镇平县
基于SWAT模型的漳河流域面源污染模拟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农膜回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