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霍艳军
应对环保压力,家庭农场模式更靠谱儿
本刊记者/霍艳军
“新环保法”、“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新政的相继出台,给传统的生猪养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5年以来,我国多地生猪禁养区养殖场遭到严令拆迁,对散乱养殖、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养猪场进行集中整治,保留设施齐全、环保完备、产出效益高的100头左右能繁母猪的中小型规模猪场,释放出行政部门要求养殖适度化规模的信号。家庭农场以其适度的规模、标准化建设、循环农业模式等优势成为应对当前环保压力的养殖模式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是起源于欧美的舶来词,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8年,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首次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被提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家庭农场以朝阳产业的姿态迎来大发展。
陈锡文指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搞得再好也还是以农民家庭为主,只不过规模大小有差异。随着国家对专业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的加大,实行新增补贴倾斜政策,集约化、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渐行渐热。对于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优势是规模适中、标准化程度高、环保成本低、设备管理水平高效。目前新建成的现代化高效家庭农场,不仅在养殖管理上采用了自动喂料、自动环控和现代化物联网应用系统等,而且在环保管理上也有了新模式、新措施的探索及应用,实现了高效化养殖管理,大大降低了各项养殖成本。
发展家庭农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种养结合,形成循环农业模式,而且能够实现全程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符合国家发展政策。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解读《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时指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问题凸显。一是环境压力加大。生猪养殖粪便污染、种养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是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三是国际竞争加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没有竞争优势,猪肉进口的压力加大。四是疫病隐患凸显。我国生猪疫病流行状况复杂,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给生猪生产发展带来隐患。五是市场波动加深。最近一轮猪周期和禁养限养叠加,产能下调、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规划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75%等。
现代化家庭农场是适应生猪养殖转型时期的新养殖模式。
3.1适度规模避风险
家庭农场是适度规模养殖的代表。
2015年大约有500万散户退出了养殖业,规模养殖迅速发展。随着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生猪生产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由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是必然趋势。东北农业大学张永根教授认为,实行大规模的畜牧养殖不符合我国国情,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牧养殖模式是规模化小型化的家庭农场。
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之一在于规避风险。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畜禽疫病频发致使养殖业成为高风险的行业。家庭农场与传统农户相比,更具有规模化、标准化,且机械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在科学饲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而与规模养殖场相比,饲料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大量农副产品,家庭劳动力成本低;成员内部组织、沟通协调成本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少;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强。因此,在坚持以规模化发展为主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大户向规模化家庭农场过渡,促使其健康发展,进而使规模化养殖和家庭农场互相取长补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近期中央财政安排12.88亿元扶持畜牧业发展,并且将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化生猪养殖。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农场或将成为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主体,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2循环经济保生态
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典范。
养殖业的另一风险是国家环保政策日趋严苛,粪尿污染如何处理?当前,规模化逐渐成为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思路,而现实中大规模养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治污负担重。目前处理粪尿的最优途径是科学还田,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大规模养殖场每年产生的粪污量大,远远超过当地的土地承载能力,采用其他环保方式处理成本巨大,直接降低养殖场的效益。因此,对于养殖场进行规模控制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的一个政策方向。
现代化高效家庭农场环保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环保管理成本,提高了环保管理效率,把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至了最低点。同时,该模式有利于对目前土地消纳面积不足的散户家庭农场进行升级改造,更好地解决粪便和尿液消纳的问题。
近几年,土地资源的紧张、环保的压力、“猪周期”的紊乱、人工成本骤增,导致养殖业的小型散户以及资金实力不雄厚的小公司洗牌出局。而很多大型集团化企业及时调整布局,将规模化同时兼顾绿色环保、风险小的“公司+家庭农场”模式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公司+家庭农场”符合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扶持政策,助农增收;其次,缓解了集团化公司的资金压力、排污压力;第三,更有利于产品追溯,保证食品安全。集团化企业的市场自我调节对国内养殖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影响重大。如温氏、大北农、新希望、正大、双胞胎、安佑等大型龙头农牧企业,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时下,双胞胎力推“家庭猪场”式的适度养殖模式,旨在通过提高养殖水平和产业效益,来控制养殖规模,以“质”改“量”,使得国内杂乱无序的养殖业变得可控、可发展、可提升,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养殖者的管理能力,打造标准化适度化养殖模式。
以温氏为例,目前企业正着手将原有的“公司+农户”过渡到“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帮助原有的养殖户进行调整升级。华农温氏总经理蓝天先生提及,“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除了沿袭“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实行全产业链管理外,更着力推动农户向农场化规模发展,提高农户的养殖规模和效益。原有的农户很多已具备升级为“家庭农场”的条件,对于还相对传统的农户,华农温氏帮助改善猪场环保系统、安装自动喂料系统等机械化设备、改造猪舍架构、防暑降温或防寒保暖设施等。改造升级后会有专门的试验去评估,使其符合现代化家庭农场的标准。
总之,家庭农场作为集团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公司和养殖户打造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均摊、利益共享。
《生猪养殖规划》中提及,当前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现在已逐步向西北和东北两大重要阵地转移。这里空间广阔,可以消化畜牧业的环境压力,更适宜家庭农场的发展。
曾有国外报道称,我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养猪是符合国情、符合动物福利的健康模式,但由于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肉品需求。20世纪70~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规模化养殖模式一度受到热捧,也由于呈现的弊端迫使行业不得不寻求更适宜的养殖模式。而今天,与欧洲比较普遍的小型农场模式类似的家庭农场显现出更多的优势,似乎更适合我国当前的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