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柏 齐溶青 李 强 朱 泓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内蒙古师范大学 3.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科技考古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敖包圪台汉代墓地人骨研究
胡春柏1、3齐溶青2李 强1朱 泓3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内蒙古师范大学 3.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敖包圪台墓地 汉代 人骨 古蒙古高原类型
敖包圪台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敖包圪台村。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6座,由于墓葬曾遭盗扰,人骨散乱。根据人骨鉴定的结果来看,除M3、M4为单人葬以外,其余均为男女双人合葬墓。
2015年9月,笔者对该墓地采集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鉴定以及颅骨的观察和测量工作。人骨鉴定和测量方法主要依据吴汝康①和邵象清②等所确立的标准。性别鉴定以观测骨盆、颅骨、胸锁骨和四肢长骨等多项性别特征为依据,年龄鉴定以耻骨联合面变异情况为主要参照,并结合牙齿磨耗程度、牙齿萌出时间、骨骺端的愈合情况和骨骼退行性特征综合判定。具体鉴定结果见表一。
经鉴定,敖包圪台墓地采集人骨10例,其中性别明确者7例,鉴定率70%;年龄段明确者8例,鉴定率80%。男性标本3例,女性标本4例,男女比例为0.75 :1。人骨平均死亡年龄36.56岁,男性标本平均死亡年龄44.17岁,女性标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0岁。但是由于该墓地发现的个体数较少,上述统计结果并不能代表该地区当时居民真实的性别比例和平均死亡年龄。
表一: 敖包圪台墓地人骨性别年龄鉴定信息表
探讨群体间死亡年龄分布特点的常用研究方法一般是先统计出古代居民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数,再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数比上样本总数,得出古代居民在每个年龄阶段的死亡率。为便于研究,本文对年龄鉴定结果做如下界定: 有确切年龄的取原值;有准确年龄范围的数值取其上下限平均值,如个体鉴定为 20~ 25岁, 取22.5 岁作为该个体的死亡年龄;带有±的死亡年龄个体,取±前面的数值作为个体的死亡年龄,如30±岁,取30岁。根据表一罗列出的统计数据,用Excel 2003制作敖包圪台墓地人骨死亡年龄分布统计表(表二),并绘制各年龄段死亡率百分比柱状图(图一)和男女两性在各个年龄段死亡率百分比折线图(图二)。
图一显示,敖包圪台墓地汉代居民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期,所占比例为62.5%,是该墓地居民死亡年龄的高峰。青年期和壮年期的死亡率较低,分别为12.5%和25%,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老年期的死亡率均为0。两性未成年阶段死亡率低,一方面可能与当时的埋葬习俗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与该墓地个体数较少有密切的关系。老年期个体死亡率低,可能说明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辛,在食物短缺、劳动强度过大、缺乏有效的医疗条件下,很难存活到老年阶段。
图二显示, 敖包圪台墓地汉代居民男性的死亡高峰集中出现在中年期,女性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壮年期。另外,在青年期和壮年期女性的死亡率都高于男性;在中年期,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这可能是与女性生育有关,限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水平,部分女性在分娩时期死亡,而未存活到中年阶段。
表二:敖包圪台墓地人骨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单位(%)
图一 各年龄段死亡率柱状图 (单位:%)
图二 两性各年龄段死亡率折线图 (单位:%)
1.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的观察
敖包圪台墓地保存较为完整的颅骨只有2例,均为女性。
M1① 从顶面观,该颅骨最大宽位于后三分之一处,颅形为卵圆形。颅顶缝结构较为简单,前囟段、顶段、后段均呈锯齿形,顶孔段呈深波形。从前面观,眉弓延伸范围不到眶上缘的中点,眉弓突度微显,眉间突度稍显;眶口呈椭圆形;犬齿窝发育中等;梨状孔残,其下缘为锐型;颧骨上颌骨下缘转角欠圆钝;圆形颏。从侧面观,额部中等倾斜,颅顶部较圆隆;颞鳞上缘呈弧形;枕部较圆隆;翼区形态为H型;鼻根点部位无凹陷,面部平直;下颌角外翻;乳突小。从后面观,颅顶部呈圆弧状,最大宽位于颞鳞后上部;枕外隆突发育中等(图三)。
M2② 下颌骨残缺。从顶面观,该颅骨最大宽位于后三分之一处,颅形为菱形;颅顶缝较为简单,前囟段和后段为微波型,顶段和顶孔段呈锯齿形。从前面观,眉弓延伸范围不到眶上缘的中点,眉弓和眉间突度稍显;眶口近圆形;犬齿窝发育较弱,略呈浅凹;梨状孔残,梨状孔下缘为鼻前沟型;鼻棘低矮,属BrocaⅡ级;颧骨上颌骨下缘转角欠圆钝。从侧面观,额部中等倾斜,颅顶部较圆隆;颞鳞上缘呈弧形;枕部较圆隆;翼区形态为H型;鼻根点部位略有凹陷,面部平直;乳突小。从后面观,颅顶部呈圆弧状,最大宽位于颞鳞后上部;人字点处有缝间骨;枕外隆突下延呈喙状(图四)。
除此之外,对其余标本的各项非测量形态特征也做了观察和统计(见表三)。
图四 M2②颅骨(女性)
敖包圪台墓地可供观察颅形的个体共3例,均为女性,其中卵圆形2例,菱形1例。两性的眉弓范围都不及眶上缘的中点,但男性的眉弓和眉间突度显著,而女性多表现为微显或稍显。男
性的前额较倾斜,而女性为中等倾斜。男性无额中缝,而1例女性额中缝在1/3以下。颅顶缝结构较为简单,男性前囟段为深波形,顶段为锯齿长形;女性的前囟段、顶孔段和后段为深波型、锯齿型各1例,顶段均为锯齿型。男性乳突发育中等,女性乳突小。男性的枕外隆凸发育显著或极显,女性稍显、中等、显著、特别发达的各1例。女性以椭圆形眶为主,也有圆形眶。男性梨状孔下缘均为锐型,女性锐型和鼻前沟型各占50%。男性的鼻前棘为BrocaⅠ级,女性为BrocaⅡ级和Ⅲ级。女性的鼻根点部位无凹陷或略有凹陷,翼区呈蝶顶型,齿槽弓呈抛物线型,圆形颏,下颌角外翻,无下颌圆枕。男女皆无失状嵴、腭圆枕。男性犬齿窝较浅,女性犬齿窝2例较浅,1例中等,1例较深。男性颧骨上颌骨下缘转角欠圆钝,女性也以欠圆钝为主,但有1例转角圆钝。男性无缝间骨,女性2例无缝间骨,1例为人字点骨。
表三:敖包圪台墓地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观察统计表
该人群有发育较弱的眉弓和眉间、简单的颅顶缝,不发达的鼻前棘、鼻根凹和犬齿窝,欠圆钝的颧骨和上颌骨下缘等特征,与亚洲蒙古人种颇为一致。
2.测量性形态特征的分析
敖包圪台墓地可供测量的颅骨主要有2例,均为女性。具体测量结果见附表一。从颅长宽指数看,1例为偏圆的中颅型,1例为圆颅型,其平均值81.46落入圆颅型的范围之内。从颅长高指数看,1例为低颅型,1例为高颅型,平均值72.48落入正颅型的范围之内。从颅宽高指数上看两例均为阔颅型。从额宽指数看,均为狭额型。眶指数(右)的变异范围较大,高眶型、中眶型、低眶型各1例,均值81.48落入中眶型范围之内。从鼻指数看,2例阔鼻型,1例特阔鼻型,均值56.60落入阔鼻型的范围之内。面突指数97.46,属正颌型。可供计算鼻颧角的个体3例,分别为145.90°、149.91°、148.54°,显示该组女性居民具有较大的面部扁平度。
通过对体现颅骨形态特征的指数值与角度值的分析可知,该人群部分女性具有圆颅型、正颅型和阔颅型相结合的颅型,以及较大的面部扁平度,正颌型,中眶型,阔鼻型特征。
我们选取了属于古华北类型的朱开沟组、庙子沟组,古中原类型的土城子组、姑姑庵组,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东大井组、三道湾组、新店子组等七个古代女性颅骨组,与敖包圪台墓地出土的女性颅骨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表四为具体的比较项目。由表五欧氏距离的计算结果可知,敖包圪台墓地汉代女性居民与新店子组体质特征最为接近,次之是姑姑庵组、东大井组、朱开沟组、三道湾组、土城子组、庙子沟组。
表四:敖包圪台墓地女性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长度:毫米;角度:度;指数:%)
根据图五系统聚类图可知,在刻度值小于25的范围内,8个古代对比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聚类群,第一聚类群包括:朱开沟组、庙子沟组、土城子组、姑姑庵组,代表了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颅骨形态特征相似的群体;第二聚类群包括:东大井组、三道湾组、敖包圪台组、新店子组,代表了与现代蒙古人种北亚类型颅骨形态特征相似的群体。第一聚类群在刻度值小于5的范围内又分为两个小的聚类,第一个小聚类包括朱开沟组和庙子沟组等代表古华北类型的群体,第二个小聚类包括土城子组和姑姑庵组等代表古中原类型的群体。第二聚类群在刻度值小于15~20的范围内又分为两个小的聚类,第一聚类是东大井组、三道湾组等鲜卑人所代表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第二聚类中的新店子组是东周时期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
由此可见,敖包圪台墓地汉代部分女性居民与新店子组、东大井组、三道湾组等古蒙古高原类型的居民在人种类型上关系较为密切,而与古华北类型、古中原类型的居民关系较为疏远。
表五:敖包圪台墓地女性与相关古代组的Dij值
图五 敖包圪台墓地女性与相关古代组的系统聚类图
表六:敖包圪台墓地汉代居民的身高推算 (男性;单位:厘米)
敖包圪台墓地可做肢骨测量的男性个体共2例,女性个体1例,根据蒙古人种身高计算公式③,推算出敖包圪台墓地汉代居民的身高值。男性个体身高值见表六,平均身高为162.45厘米。女性仅M5②测得右侧股骨最大长为41.52厘米,身高值为159.04厘米。
1.根尖脓肿 M2②左侧上颌根尖脓肿,由于该个体左侧上颌部分齿槽骨愈合,故难辨具体齿位(图六)。
2.齿槽脓肿 患病个体4例。M2②右侧上颌齿槽脓肿,由于该个体右侧上颌部分齿槽骨愈合,故难辨具体齿位。M3右侧M2齿槽脓肿,并发生凹坑吸收。M4上颌左侧I1、I2(图七),右侧C齿槽脓肿并发生明显凹坑吸收现象。M5②右侧M2齿槽脓肿,并发生凹坑吸收。
3.龋齿 患病个体 2例。M5①左侧M1、M2,右侧M2均患有龋齿(图八),且有龋洞形成。M5②左侧M3患有龋齿,且有龋洞形成。
图六 M2②左侧上颌根尖脓肿
图七 M4上颌左侧门齿、侧门齿齿槽脓肿
图八 M5①右侧下颌第二臼齿龋洞
图九 M5②右侧上颌齿列
图一○ M5②左侧肱骨下端
图一 一 M5②左侧胫骨上端
图一二 M5②左侧胫骨下端
4.前臼齿缺失(前臼齿形态变异) 个体1例。M5②右侧上颌齿槽只有一个前臼齿(图九)。
5.牙结石 个体1例。M5②右侧M1颊侧结石。
6.骨关节炎 患病个体2例。M5②左侧肱骨和股骨下端、左侧胫骨上下端关节面,右侧股骨、胫骨下端关节面以及左右两侧腓骨骨间缘均有骨赘形成,且伴有关节变形和骨质疏松现象(图一○~图一二))。M6①左侧腓骨近端有片状新骨形成。
敖包圪台墓地采集人骨10例,其中性别明确者7例,年龄段明确者8例。男性标本3例,女性标本4例,男女比例为0.75 :1。人骨平均死亡年龄36.56岁,男性标本平均死亡年龄44.17岁,女性标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0岁。居民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期,所占比例为62.5%,是该墓地居民死亡年龄的高峰。
敖包圪台墓地汉代居民具有发育较弱的眉弓和眉间,简单的颅顶缝,不发达的鼻前棘、犬齿窝和鼻根凹,颧骨和上颌骨下缘转角欠圆钝,这些特征与亚洲蒙古人种颇为一致。根据该墓地仅有的可供测量的2例女性颅骨数据可知,部分女性居民具有圆颅或偏圆的中颅型、低颅或偏低的高颅型、阔颅型相结合的颅型,中上面型,较大的面部扁平度,较阔的鼻型。通过与各相关古代组的比较分析,可以认为该墓地部分女性与新店子组、东大井组、三道湾组等古蒙古高原类型的居民颅骨形态特征相近,而与古华北类型、古中原类型的居民差异较大。但是由于该墓地缺乏完整的男性颅骨标本,女性颅骨也仅存一部分,所以人种分析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敖包圪台墓地汉代居民的人种状况。
注 释
①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手册》,科技出版社,1984年。
②邵象清:《人体测量法》,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③朱泓主编:《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3-154页。
责任编辑:张全超
Aobaogetai Cemetery; Han Dynasty; Human Skeletons; Ancient Mongolia Plateau Type
This paper mainly identifies and observes the sex, age and nonmetric characters of the skulls of the ten individuals excavated from Aobaogetai cemetery located in Ejin Horo Banner of Ordos, especially measures the metric characters of the skulls, which are better preserv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relevant data of skulls from other cemeteries, we suppose that the physical characters of some female residents in this cemetery are close to the residents of ancient Mongolia plateau type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附表一 敖包圪台墓地颅骨个体测量表(长度:毫米;角度:度;指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