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对策

2016-03-26 07:28□文/任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唐山市劳动力城乡

□文/任 伟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加快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唐山市是河北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让农民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唐山市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之都的必然选择。

一、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特点

(一)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截至2009年,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为91.0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32%。(表1)

(二)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1、转移空间上以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当前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明显地表现出“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特点。调查显示有90%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去向以本县本市为主,只有10%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去向为外省市,比较集中于天津、北京相邻城市。

2、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发现有限的耕地和低下的农业收益不能使他们富起来,于是开始向非农产业寻找就业机会。1997~2009年,唐山市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2年间增加了55.7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约4.65万人,说明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图 1)

二、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制约。由于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乡镇企业的工人不能转化为市民,使农村劳动力具有亦工亦农的双重身份。虽然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但仍然居住在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水平还不够高,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影响了剩余劳动力流转。城镇化滞后,也使得农村缺少城镇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支持,最终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限制了二三产业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二)产业结构牵制

1、工业结构“偏重”。唐山市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且仍在上升,已形成钢铁、能源、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等支柱产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作为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唐山市产业结构表现了明显的重型化。重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非常有限,据统计,每亿元投资所创造的就业,在重工业只能吸收6,000个劳动力,而在轻工业可以吸收18,000个劳动力。唐山市的工业结构导致连城市内部的新增劳动力都难以消化,更不用说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了。

表1 2000~2009年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

表2 2009年唐山市乡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图1 1999~2009年唐山市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变化趋势

2、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唐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不足。唐山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本身存在弱质性,城镇化低、服务业缺乏市场需求,也使得服务业发展落后,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唐山市有82.04%农村从业人口的文化水平低于高中,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在进行转移时,寻找工作比较困难,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从而加大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表2)

(四)制度制约。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制约。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只有通过国家招工、招生、招干等形式转移到城市才能变为城镇户口,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转移,形成隐性失业群体。现行的户籍制度已成为阻碍人才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也是改革过程中迄今为止变化最小和最为缓慢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行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由于土地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成熟规定,导致从事二三产业而离开土地的剩余劳动力,选择亦工亦农,并依赖土地作为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转移对策分析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1、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针对唐山市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小城镇,形成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是劳动力要素按照城乡统筹原则自由流动的基础条件,中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载体。相对大中城市新增就业岗位的高投入,中小城镇新增岗位的投入较少,它聚集的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且对技术和知识的要求不高,这些都使得中小城镇能够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重要场所。

2、加速二三产业发展。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趋向的。目前,唐山市总体上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条件,要引导、鼓励城市的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城镇流动,投资办厂,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

1、调整工业部门结构性矛盾。唐山市产业重型化程度严重,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达到12∶1,钢铁占整个工业的50%左右,装备制造业和化工深加工产业仅占10%,结构调整任务较重。产业重型化不仅影响了就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造成了能源消耗高、环境及水资源制约等问题。唐山市工业结构调整应当解决好能源重化工业发展与轻工业并举兼顾的问题。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延长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上下游产业。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全民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开辟渠道。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唐山市工业资源丰富、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为工业提供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运输、仓储等。积极改造提高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电信、房地产、文化教育、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切实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城镇化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与乡镇企业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产业。

(三)加强教育与培训。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高度重视成人扫盲教育。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互补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四)加强制度保障

1、改革户籍制度。要积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城镇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2、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健全与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促进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城乡接续和逐渐并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医保。要大力培育与城市接轨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资源,加大公平力度,在入学、就业扶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四、结语

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十分严峻,2009年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已达到91.07万人,是一个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紧迫性逐渐加大。本文围绕唐山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查找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源问题,得出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户籍制度限制、社保制度不完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因素。针对调查结果,唐山市应采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加强制度保障、降低农民进城成本等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赵勇.开放创新、富民强市为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而奋斗——在中共唐山市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2008.1.5.

[2]于树纯,刘士彬,李伟.唐山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开发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

[3]张树玉.唐山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硅谷,2009.

[4]王菲,赵剑锋,毛凤萍.唐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唐山学院学报,2009.

猜你喜欢
唐山市劳动力城乡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
唐山市
唐山市还乡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唐山市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