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丽 程丽梅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约了中韩自贸协定。2015年12月9日,中韩双方共同确认此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2016年1月1日,中方实施零关税的税目数比例达20%,主要包括部分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矿产品等;韩方实施零关税的税目数比例达50%,主要包括部分机电产品、钢铁制品、化工产品等。从中韩总体的贸易数据来看,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552.6亿美元,但是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下降额为12.0%;从贸易品类来看,2014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额度最大的是机电产品,达到659.4亿美元,而中国出口到韩国最多的产品也是机电产品,其额度为388.9亿美元。因此,研究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创造效应,借此契机扩大中国对韩机电产品的出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按照中国海关对商品的分类标准,机电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HS编码为85);第十七类,车辆(HS编码为 86、87)、航空器(HS编码为 88)、船舶(HS编码为 89)及运输设备;第十八类,光学(HS编码为90)、医疗等仪器(HS编码为90)、钟表(HS编码为91)、乐器(HS编码为92)。为使本文的分析更为明确,特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HS编码85的第十六类机电产品。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1~3月期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中,表1中的第一大类机电类总值达76.76亿美元,占比34.4%;另一方面,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产品中,机电类总值达128.18亿美元,占比37.8%。(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对韩国出口和自韩国进口的前几类商品中有三大类(HS编码分别为85、84和90)产品贸易的贸易额度相接近,属于产业内贸易。其中,机电产品(HS编码为85)是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最大的品类,同时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也将对此品类的贸易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商务部提供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在中韩双边贸易中无疑是处于逆差地位,机电类产品更是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韩国在机电产品生产的优势较之中国更强,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关税缩减后来自韩国的进口增加,这将导致中国国内机电产品的产出减少,逆差困境加大。但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公布的协定关税数据来看,中韩之间HS编码为85的机电产品的关税缩减在所有品类的机电产品中幅度最小、过渡时间最长,大部分产品在2016年的协定关税为6.9%,将于2029年关税缩减为0,部分产品在2015年协定关税为0。这说明,中国在相对缺乏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已经尽力将韩国的优势产品所带来的冲击降到最小。
同时,双方相互投资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中国对韩国机电产品贸易存在较大逆差的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1~6月,韩国对中国实际投资额27.9亿美元,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额仅有7.08亿美元,但同比增长689.6%。同时,从投资方向上看,韩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表现在韩国通过对华FDI将其优势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中国,在本国保留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环节,而中国对韩投资方向则主要在房地产租赁业、餐饮业、文化产业上。可见,中韩之间投资结构十分不平衡。这种格局形成了中国从韩国进口大量零部件产品,而最终产品却很少返销韩国,导致中国对韩国中高端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逆差也因此扩大。
根据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实现贸易自由化以后,成员方之间取消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原来由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将被其他成员方低成本的进口商品所取代,新的贸易得以创造,从而导致贸易规模扩大,即为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关税缩减后,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成员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其结论是,关税同盟的净效应等贸易创造的收益减去贸易转移的损失。若结果为正,那么关税同盟于成员国有利;反之,则不利。(图1)
表1 2015年1~3月中国对韩国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利用图1作为分析工具,纵轴表示产品价格P,横轴表示产品生产量Q,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假定P1、P2、P3分别表示其他国家、伙伴国和本国产品价格。当本国产品价格为P3时,本国生产OQ2,进口Q2Q3;关税缩减后,价格降为 P2,本国生产 OQ1,进口 Q1Q4,生产成本减少了SACM,福利增加SBNI,政府关税收入为SAMNB,总的福利收入为SACIB。但与此同时,本国将Q2Q3的进口从其他国家转移到伙伴国,产生了SMFHN的净损失。所以,自贸区关税缩减所带来的总收益是SACIB-SMFHN。由以上分析可知,关税缩减的贸易效应最终是由S曲线和D曲线的斜率以及P1P2和P2P3的大小决定的。
结合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贸协定将对机电产品产生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可得到如下分析结果:(1)中韩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P2P3越大,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2)韩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P1P2越大,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3)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越大,S曲线与D曲线相对于横轴越平坦,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4)中国与世界其他非成员国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关税缩减后给非成员国带来的损失SMFHN越大,即贸易转移效应越大。
上述分析表明,中韩自贸协定的达成势必会给中韩机电产品的贸易带来很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从而进一步扩大中韩之间机电产品的贸易规模,促进中韩机电产业的良性竞争。但从当前中国机电产品实际情况来看,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对韩出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力:
(一)成本差异角度。(1)对于关税减让幅度较大的机电产品,即能够带来较大贸易创造效应的机电产品,如部分家用小家电、办公用电子产品等,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自身有很大的动力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并扩大出口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应完善对这些企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和出口流程的监管体系,避免其因利益驱使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或在出口流程中利用监管漏洞偷减费用,降低中国机电产品和机电企业在韩国的信赖度;(2)对于关税变动较小甚至没有变动的机电产品,即协定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较小的机电产品,如部分电视机配件、铁道机车、电力机车等,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应在保证其出口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给予政策支持和相关补贴,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协定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减少,提高机电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品牌效应,扩大对韩出口,以缩小甚至扭转对韩贸易的逆差。
图1 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二)供需价格弹性角度
1、明确各类机电产品在韩国的需求弹性定位,以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建立正确的目标市场战略。中国的机电产品是以挑战者的身份进入韩国市场的,要想征服韩国市场,必须要掌握该国消费市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忽视了市场定位,只能生产没有特色的大路货,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自贸协定的生效,直接使两国消费者更加轻松便利地购买到对方国家的商品,比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半导体产品、擦地机器人等。那么,同样的,中国生产的特色产品也可以更低的价格进入韩国。因此,在中韩自贸区建立,韩国市场的开放这一契机下,中国产品要想抓住这个机遇,顺利进入韩国市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并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市场和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更深层次、更具特色的包装,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高技术含量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特点,鼓励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扩大中韩自贸协定的贸易转移效应。目前,中国出口韩国的机电商品如平板电脑、吸尘器等销售量有大幅增长,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这种技术层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对韩国的产业内贸易以低质量、垂直型为主,所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观念、提高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含量是极为必需的。同时,技术专利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出国门的一大门槛,小米手机由于专利问题在印度被禁止销售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值得中国企业,尤其是以技术为主的电子产品企业引以为戒。面对中韩自贸区建立的这一有利机遇,中国企业一方面必须坚持开发自由核心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贸区建立引进的高新技术,不断改造现有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促使双方的贸易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科技型产品转换。同时,李克强在2015年11月初访韩促进了中韩创新合作的战略对接。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建立成都创新产业园这一契机,在中韩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广泛合作的同时,更新思路、学习技术。
总之,中韩自贸协定的正式生效,中韩自贸区的最终成型,将使中韩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会给中国机电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扩大对韩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中国企业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票赋优势,又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韩国,并且结合韩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市场定位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协定,优化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缩小乃至改变现阶段中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实现中韩贸易的和谐发展。
[1]唐彦林,毕大博.中韩关系新特点分析.当代韩国,2015.4.
[2]金学成,傅慧芬.全球当地化:中国家电企业攻克韩国市场的必由之路.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2.
[3]赵恩娇.全球生产网络下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亚太经济,2013.2.
[4]项义军,刘欢.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
[5]李盾.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以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例.国际贸易问题,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