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熔胶行业开创者-王润珩教授

2016-03-26 08:40王贤胜
粘接 2016年2期
关键词:王老热熔胶胶粘剂

■王贤胜



中国热熔胶行业开创者-王润珩教授

■王贤胜

王润珩教授

前言

在中国首家热熔胶博物馆-东莞市成铭热熔胶博物馆创建过程中,梳理中国热熔胶行业发展历史之时,我们发现了一批中国热熔胶行业开创者们当年的研究精神、创业精神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热熔胶行业。苦于缺乏中国热熔胶发展历史的早期资料,在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原秘书长陈万理、龚辈凡二老的指引下,我联系上王润珩教授,并请求他对热熔胶博物馆的建设给予帮助与支持。耄耋之年的王老很严谨地根据我的邮件请求,一项项为博物馆准备资料,并委托天津盛旺电子化工厂的王剑苏总经理专程带给我,一部分资料赠送给博物馆,一部分暂借给博物馆。离奇的是通过顺丰快递归还所借资料,结果邮件丢失,顺丰业务员离职,我们向顺丰快递追查无果。还好,归还原件之前,我们复印了两份,一份存在热熔胶博物馆展出,一份替代原件归还王老。好事多磨,塞翁失马,这件事让中国热熔胶博物馆的建设过程更有故事性。今天,中国热熔胶行业如火如荼、快速发展,书写中国热熔胶行业前辈们开创行业的故事,发扬开创先辈们“认真、严谨、务实、科学”的精神,记住行业开创者的艰辛历程,对于后辈发展热熔胶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一、人生简历

王润珩,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王过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就读于阜城县王过庄小学,阜城初级师范学校,泊镇高级师范学校,后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196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华北化学所工作,1963年选派去苏联科学院(现为俄罗斯科学院)攻读副博士研究生,1966年毕业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及河北工业大学工作,后来受聘为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顾问;全国热熔胶、粘合衬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胶粘剂学会及河北省粘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粘接》杂志1、2、3、4届编委会副主任、编委等。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发明专利三项、天津市及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多项;编写专著、教材:《缩合聚合》、《胶粘剂与涂料》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80篇(册),其中“粘接过程中配位键力的研究”和“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的动力学研究”两篇论文在国内、外(美国)发表后,又分别登载于世界三大索引之一“SCI”中。另有两篇(俄文)“含磷配位聚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登载于原苏联国家刊物《高分子化合物》中。

另外,王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职期间完成20多项(次)的科技成果转让,目前知道一直在使用该技术的企业有:唐山丰和塑胶有限公司、江苏启东热熔胶有限公司、天津市盛旺电子化工厂等十几个企业,在职期间有12个企业同时聘请他为技术顾问。在工作中,他深刻体会到:做多家公司的顾问,千万不能做技术“倒爷”,否则将失去企业的信任。目前在天津市盛旺电子化工厂担任总工程师,该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的知名企业,其产品及其制品已行销国内大部分地区和世界许多国家。

他的主要事迹登载于:河北科技群英(第一集),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1992年第一分册),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词典(1995年),中国专家人名词典(天津卷<1>1993年),天津市当代专家名人录(1993年),原河北工学院院誌,我与共和国60年文选(光盘版2009.09),《粘接》杂志专访并以题目为《专家型企业家的典范》登载于(07/2009)该刊中。

二、学生时代:广泛兴趣爱好,奠定未来人生

1、中学时期:思想萌芽,喜欢钻研

王老,学习刻苦、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特别喜欢了解一些新的技术。有一次,有机会到阜城县农科所,看到多种农业科学技术,他对“胜利百号山芋”种植技术产生兴趣,他想把这些技术引入到自己家乡并说服家人,邻居们看到王家应用新技术有了成效,不少人效仿使用;另外,他想使小麦增产,试验小麦密植技术,那时小麦种植行距宽,现在各地都缩减了行距;还有当时庄稼出现虫害,市场上没有农药,自己试配初期杀虫剂石灰硫磺合剂,那时的村长—他的本家叔叔拿着带有虫子的菜叶,放入该合剂中,虫子没有死,看表情,他犹豫啦,过一段时间虫子死了,王老拿给他看,他点头了。

2、大学时期:学着走路,独立思考

在课余时间参加教师的科研、学习方法、锻炼能力。起初在老师的指导下试制一种“植物生长刺激剂-24D”,后来以自己为主,在教师辅导下研究“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过去这种离子交换树脂是块状,再经机械粉碎成细粒状后,装入离子交换柱中使用。王老他们试验,把它作成球形,给它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该成果在全校大会上报告表扬,后来又送往北京故宫武英殿展出和讲解。

也许是因为在大学表现尚佳,当时任班长、系体育委员、系治保委员,还喜好体育锻炼,还发现他有些科研天赋,1960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华北化学所工作,1963年单位选送他去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所攻读副博士研究生。

3、研究生时期:科研训练,奠定方向

王老在研究所的导师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B.B.科尔沙克和C.P.科鲁诰夫斯基,研究题目:《含磷配位聚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做出一种产品,检测结果:其热失重温度很高,说明它的耐热性能好,这是他们所希望的,但它有不溶解、不熔融的性能,这又是他们不希望的。由于它不溶、不熔,对下一步的研究带来困难。当时二导师讲:这也不完全是坏事,告诉别人此路不通,也好嘛。这毕竟不是他们所想要的,当时王老提出能否再加一种单体共聚,导师同意,于是开始新的实验,又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做出新样品,经过检测,它有一定的可溶和可熔性能,再做一些改进,他们期待的性能又有改善。此信息由二导师告诉大导师,他很高兴并提出申报国家专利,我们也请示有关领导我们的意见:不申报专利,要求把该技术公开发表。于是就用两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高分子化合物》上。可以说,在苏联科学院时期的科研训练和研究方法,奠定了王老后半生的科研方向和人生成就。

三、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王润珩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认真备课、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他常常讲:要想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有一缸水,特别是专业课老师,要边科研、边教学,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他更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高年级学生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应该参与教师的科研中,边学习、边实践,才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更重要的目的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王润珩教授还积极支持高年级的学生参与他的技术转让过程,如企业建厂、试车、投产等环节,这样培养的学生,工作后会很快投入工作,做出业绩。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已经成为单位或企业的领导或技术骨干,其中在美国研究机关和企业做研究的朱普坤和王强,他们在高年级就参加他的科研工作,他们留校工作和国外深造都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例如,朱普坤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于1990年荣获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十几年期间,在国内外发表几十篇论文和专著,1997年成为该校首批晋升正教授的青年教师,1998年她去美国工作,在某大学期间有一次接受某国际公司以两百万美元资助的课题中,她在几个月内开发出在关键性能方面超过市场产品性能数倍的一种特殊涂料并取得大规模应用,后来又在德国汉高公司(HENKEL)的粘合剂部门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已经获得六项授权专利,开发出具有商业化生产的新产品并获得巨大成功,创下单一产品年销量过两亿的业绩,2014年因贡献突出荣获汉高公司最高奖,为此到德国汉高公司总部领取以该公司创始人Fritz Henkel命名的公司最高奖。王强同样于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因工作业绩优秀,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河北省教委青年教师津贴,后来他去美国工作,在美的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的胶粘剂部门从事研发工作,在几年中开发出几种在光纤通信和数码相机上有关的胶粘剂获得成功,被诸多国际大公司争相采用,后来他加入日本三菱化学公司的美国复合材料部,做胶粘剂方面的研发工作,目前,他担任该公司的研发部经理,全面负责、领导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当问到对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什么人生建议时,王老结合自己的人生,深有体会的说:“如果工作可以自己选择的话,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先在高校做2-3年教师,以便加深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而后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容易出成果。”

四、科技研究,成果丰硕

如上所述,借鉴自己在国外做论文期间的体会:均聚物性能固定,而通过共聚的方法,可以改变和控制所得产品的性能,于是在回国的科研选题中,题目首选:《热熔胶》,因为它是绿色胶粘剂,生产及应用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采用《共聚反应》研究方法,容易控制产品的性能。于是他们首先研究《共聚酯热熔胶》,用于服装粘合衬的生产,用该胶制成粘合衬,再制成的服装,可以耐水洗,但不耐干洗,后来改为研究《共聚酰胺热熔胶》,使用该胶的粘合衬制成的服装可以耐干洗,又不耐水洗,于是王老就想,如果把它们两个再共聚一次是否可以制成既耐水洗又耐干洗的《聚酯酰胺热熔胶》?通过实验,确实获得成功,发表论文、申报专利、获得国家发明奖,先后都进行了几次技术成果转让,《EVA热熔胶》是多种原料的共混或共聚物,可以通过变化原料种类和用量,来调节性能,又因为它生产容易,用途广泛,近几年发展的非常快,研究成功后,亦将该成果进行几次技术转让,后来他指导研究生的选题是:《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PE-g-MAH),成果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

目前,我们国家科研是立项多、成果多、专利多,但投产少、效益差,有人认为:成果繁花似锦,投产冷落凋零。科研立项是国家拨款,完成人成果鉴定获奖,发表论文,晋升职称,他们对该项目是否能投产,不太关心。

五、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王润珩教授是河北工业大学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第一人,也是技术转让成果最多的人,又是应用研究成果办企业第一人。他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代表,坚持走厂、校结合的道路,依着大学的技术力量、科技情报和仪器设备的支撑,提高产品竞争力。目前该厂生产的产品是热熔胶和乳液胶,它们都是绿色环保产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这些产品的用途主要是木材加工企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木材非常缺乏的国家,他们选择生产这种胶粘剂是想用它将散碎的木料,粘接成有用的材料。例如,拼板胶可以将散碎的木板粘接成可用木料;真空吸塑胶是在锯末版上喷涂乳液胶,再铺上印有木纹的PVC薄膜,通过真空吸塑而成,如市售免漆门就是这样制成的;家具封边胶用以刨花板或锯末板制成版材,当要制家具时需要将整块板,锯成所需尺寸,而板的边沿就露出刨花或锯末,只有用胶粘剂把封边条粘接封固起来,制成市场销售的板式家具,另外,书刊装订胶和纸箱封装胶,都是利用热熔胶快固的特点,特别适用机械化、连续化生产线上使用。王老退休后就一直在天津市盛旺电子化工厂担任总工程师,该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的知名企业,今年已经被选为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的理事单位。

当问到他办企业的事,王老深有体会地讲,仅有知识,有技术是办不好企业的,还要有得力的企业家大力协助,王剑苏总经理是一个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产品一旦投产,接下来的产品销售、扩大市场就非常重要。企业要发展、壮大主要靠经营、管理,技术是帮衬作用,但是没有技术也是不行的,现有产品的性能稳定,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还需要技术的一贯支持,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六、老年生活,人生感悟

王老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他精神矍铄、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还在公司帮助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开发。生活中他无不良嗜好,从不吸烟、极少饮酒,情绪乐观、心情开朗。问到他的养生秘诀时,他讲,养生知识,如何去做,大家都知道,关键是两个字“坚持”,有时也要“控制”,有人请我吸烟,说“人生不吸烟,不是好男儿”,有饮酒的场合,只是少量,绝不过量。另外,王老的健康也得益于他坚持体育锻炼,他在少年时期就学练少林拳,上了年纪改练太极拳,坚持在公园或学校操场走步,天气不好时,在家做“回春医疗保健操”或在跑步机上走步。

王老八十年的人生经历,走过了三个朝代,经历新中国的毛、邓、江、胡、习的时代变迁,把人生体悟总结如下:1、诚信为人,坦荡一生;2、做技术顾问,不做技术“倒爷”;3、诚信为企业之本,技术是企业之魂;4、应用性科研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5、沟通能力是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必要条件;6、身体好是一切的基础。

采访后记

三天时间面记对面的交流畅谈,我走进了王老的人生世界,一位良师益友、一位可敬可亲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一位中国热熔胶行业的开创者,形象栩栩如生、人生丰富多彩、生命光彩照人,令人尊敬、爱戴、亲近,同时受益匪浅、启发颇多。

时空转换,朝代更迭。从中华民国到抗战日统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从王过庄到阜城县城,到泊镇高级师范学校,到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到天津中国科学院华北化学所,到前苏联科学院,到天津小站部队锻炼,到河北工业大学。三个朝代,八十年的人生活动轨迹,王老在初中时期把山芋栽植技术引于王过庄的技术应用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他辉煌的人生成就——产、学、研事业的先锋,把热熔胶技术转让给企业,让企业得到应用技术的实惠,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亲自办企业应用研究的技术成果,进行实践。

爱好广泛,深爱武术。王老八十多岁了,但身体硬朗,还在盛旺做一些技术工作,可以不用眼镜轻松阅读,牙齿很好,吃喝不挑剔、无禁忌。这些得益于他从小就热爱武术,擅长少林拳,曾因这个特长而为学校、单位表演,争得荣誉。健康的身体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精力保证。

寻本追源,传承精神。聆听热熔胶行业开创者的人生故事,传承热熔胶行业开创者的开创精神,这是中国热熔胶行业后辈们的一种优秀品德、一种可贵修养,更是一种大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创新,而不是从头来过,可以少走许多弯路、错路,让我们热熔胶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介绍:王贤胜,东莞市成铭胶粘剂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中国首家热熔胶博物馆-成铭热熔胶博物馆馆长,东莞市成铭胶粘剂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成铭通讯》主编,《粘接》、《生活用纸》杂志特约撰稿人,曾发表40余篇文章。

本刊特约撰稿人王贤胜(右一)采访王润珩教授(左一)

猜你喜欢
王老热熔胶胶粘剂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电缆用胶粘剂力学性能研究
爱吃豆豆的小黄鸭
浅谈胶粘剂在车辆修理中的使用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聚丙烯蜡对EVA 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陶氏推出快速固化的有机硅胶粘剂
纸筒彩望远镜虹
影响EVA热熔胶性能的因素探析
在镀锌涂层钢板上使用胶粘剂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