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芳 张春梅
“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不求大不求全,只求学生有收获。最近笔者参加了县级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关于细节描写的作文指导课。在这堂精彩的课上,几个教学片段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笔者对课堂追问的思考,更加深了笔者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
一、生活导入,凸显主题学习魅力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喜羊羊和灰太狼》,老师问问大家,动画片中灰太狼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灰太狼建造的高大城堡。
生:灰太狼总是被老婆欺负,总是一副窝囊相。
生:灰太狼的老婆红太狼总是用平顶锅敲打灰太狼。
生:每一集结尾灰太狼总会说,“我会回来的”!这是一只不服输的狼。
师:一个平顶锅的道具,一句“我会回来的”的口头禅,让我们牢牢记住了灰太狼。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其实最经典的就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而这些经典的内容,让我们过目不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细节描写。
【赏析】
“语文主题学习”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之中,它有着深厚的土壤,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细节描写”的作文指导课上,执教老师别具匠心,选择了动画片的内容导入,拉近师生的距离。另外,从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内容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形成对细节描写的初步印象,为后面课堂内容的呈现做好铺垫,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步步追问,实现一课一得
(幻灯片展示1)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莫怀戚《散步》)
师:大家说说这段话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这是对儿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儿子聪明活泼,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小孩。
师: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孩子,那他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生:(学生探讨交流)这个小孩会观察,会思考,而且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师:观察、思考、表达,一个小孩子能够做到,真是智慧的体现,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小孩刮目相看了。这一句话,将儿子这个人物形象凸显出来了。
(幻灯片展示2)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鲁迅《社戏》)
师:这是《社戏》中对哪位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这是迅哥儿和伙伴们看完社戏之后,返回平桥村的途中,准备偷煮豆子吃。两岸罗汉豆一边是阿发家的,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当大家为偷摘谁家的而犹豫不决时,阿发自己做出的选择——偷自己家的。
生:这是对阿发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阿发先仔细察看,最后决定偷摘自己家的豆,表现了阿发的大方和无私。
师:阿发的确憨厚无私,让我们自愧不如。仔细阅读阿发说的话,你还发现了什么?你看看两句话之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语来衔接?
(学生纷纷用“虽然……但是……”“如果……就……”“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尝试。)
生:两句之间使用“因为”来衔接,“偷我们的罢,(因为)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主张偷自己家罗汉豆的原因是自己家的罗汉豆长得好、大得多、成熟了,可以收获了。
师:阿发用自己家里的豆长得大,成熟了,告诉大伙偷他家的,合情合理,打消了伙伴心头的疑虑,那就不单是大方,更不是幼稚,而是……
生:是懂事成熟的表现。
(幻灯片展示3)
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马及时《王几何》)
师:大家对动词“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这是对王几何老师的动作描写,一个“挤”字很巧妙,与前面的“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相呼应,只有肥胖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动作。
师:分析得很准确,如果将“挤”字改成“钻”字,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
生:“钻”字显得十分猥琐,不是一个教师所为,不符合一个教师的形象。
生:“钻”字往往用来形容猪、狗、狼之类的动物,用来形容人不合适。
师:老师赞成大家的说法,如果将“挤”改为“飘”呢?
生:“飘”是一个飘逸的动作,一般用来形容羽毛、蒲公英之类的,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至少与王几何老师的体重不相符,这么胖怎么能够飞起来?
生:鬼片中的僵尸才会飘来飘去的。(学生哄堂大笑。)
师:改成“闯”字又如何?
生:“闯”字有大模大样的意思,是一副蛮横霸道的形象,与老师的身份不相符。
师:大家的见解很好,大家还可以尝试换用其他的动词,品味不同的表达效果。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一定会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选择准确了就会成为经典,这样的细节会让人久久回味。
【赏析】
“语文主题学习”不缺语文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进行咀嚼品味,从字到词语再到语句,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来了一次美妙的语文之旅,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得到提高,课堂因此充满了语文味。
更让笔者佩服的是,教师的引导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采用积极追问的形式,将细节赏析引向深入,而且方法各异,精彩纷呈。在案例一中,学生回答了“表现孩子的智慧聪明”后,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用“儿子的智慧表现在哪里”进行追问,最后得出“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就是智慧”的结论,真是别有洞天。在案例二中,当学生回答“表现了阿发的大方无私”后,教师没有满足,而是顺势引导学生分析阿发所说的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在句间加关联词语,进一步分析阿发大方的深层缘由,最后得出阿发是个懂事成熟的孩子,他的大方不是幼稚的冲动,由此人物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案例三中,当学生回答到“挤”字与前文的“方头大耳、矮胖结实”呼应,突出王几何老师的身材特点时,教师乘胜出击,采用替代法,分别用“钻”“飘”“闯”三个动词替换,与“挤”字对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在比较分析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掌握了这些动词的用法,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