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查诸葛亮处死马谡案

2016-03-25 19:26方北辰
看历史 2016年3期
关键词:陈寿马谡根本原因

方北辰

复查这一似乎早有定论的罪案,是想借此说明,鉴史之时要把相关证据搜集齐全,分析透彻,才有可能看到“庐山真面目”。

马谡的罪案,《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即违背诸葛亮的指令,应变的举措失当,这是抽象的罪名定性。至于具体的犯罪行为,《王平传》说是“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即舍弃水源跑上山坡,指挥举措繁杂扰乱。两者合在一起,似乎罪名、罪行都齐全了,死刑就算定案了。《三国演义》据此进行艺术加工,戏剧舞台又再广泛传唱,早已为后世所熟知。

真相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马谡最该问斩的罪行,还不在能力上的指挥失误,而是品质上的临阵脱逃。如君不信,请看证据。

《三国志·向朗传》有一段很容易被忽略的记载:“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朗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二十年。”说是向朗替代王连,担任丞相府长史,建兴五年跟随诸葛亮前往汉中北伐。向朗素来与马谡关系亲善,街亭之战马谡临阵逃亡,他知道内情却不向诸葛亮如实举报,诸葛亮非常愤恨,将他撤职遣返回成都。向朗不注意品德纯洁和行为约束,只以办事才能著称,自从被撤职到死,无所事事将近二十年。

向朗与马谡是老乡,原籍荆州襄阳郡宜城县,即今湖北宜城市。两人追随刘备到益州,均在异乡为异客,故而亲密如一家。诸葛亮赏识向朗的才干,委以首席下属的长史重任,主管丞相府公务。可惜向朗不注意品德修养,才会因私废公,替马谡隐瞒罪行,遭到撤职惩处。细读上述记载,情节具体清晰,前因后果完整,真实可信,确凿无疑。其中“逃亡”二字,含义也非常清楚,就是擅离职守,临阵脱逃。

至此终于明白,诸葛亮坚决要将马谡处死的根本原因。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前锋兵团主将,贪生怕死擅离职守,抛弃军队临阵脱逃,这是能力低下的问题,更是品质卑劣的问题。这是可耻、可鄙的肮脏行为,更是可恨、可杀的罪恶行为。说马谡的问题在于言过其实、纸上谈兵,那都算是抬举了他。深受器重的向朗,知道内情而不如实禀报,尚且丢官罢职废弃终身,那么将马谡依法处死,就是诸葛亮的唯一选择。

至此又还明白,诸葛亮事先究竟对马谡下达了何种指令。指令的重点,还不在具体的作战方法上,诸如能否转移到高山,是否注意到水源之类,而是在总体的作战态度上,诸如必须意志坚定、作风顽强,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等等。深入敌境后的首次正面交锋,也只有这样的原则性指令,既能鼓舞士气,又能给马谡以发挥才能的空间。而马谡擅离职守临阵脱逃,恰恰违背了这样的原则性指令,当然罪不容诛。

至此也才明白,经过诸葛亮严格训练的蜀汉军队,又从中挑选精锐而组成的前锋兵团,为何会在首次正面交锋中,迅速全线溃败的根本原因。身为主将的马谡,接战之前就心生畏惧,慌乱指挥军队上山躲避对方锋芒还不算;接战之后又贪生怕死擅离职守,抛弃军队临阵脱逃:主将如此狗熊,岂有不败之理?所谓“舍水上山”“举动失宜”,那都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临战怯懦的外在慌乱表现而已。

那么陈寿为何不在诸葛亮、马谡这两位主要当事人的传记之中,明明白白写出马谡临阵脱逃的丑恶罪行,而是记录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向朗传》中,措辞又还简短隐晦到只有“逃亡”这寥寥二字呢?原来,陈寿也有说不出的苦衷。他的老爸,当时就在马谡手下当军事参谋,还因马谡的牵连被判“髡刑”,即剃光头发去做苦工,这明确记载于《晋书·陈寿传》。陈寿出自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有头有脸的第一名门大姓,在感情上,他必须顾全尊者和家族的名声,但在良知上,又不能让历史真相湮灭无闻,只好这样处理了,他也很纠结,很无奈啊。正可谓:

史家也有为难处,鉴史还须能鉴心。

猜你喜欢
陈寿马谡根本原因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陈寿不惧强权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新生儿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持续改进手术室流程与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马谡失街亭
领会两个“根本原因”的深刻内涵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