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才,邢 旗,闫晓红,梁东亮,陈 翔,赵 韦
(1.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 010030;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推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实现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
纪大才1,3,邢 旗1,3,闫晓红1,梁东亮2,3,陈 翔1,赵 韦1
(1.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 010030;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在多年来草原保护建设的成果及家庭牧场建设的基础上,利用草原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化程度低、污染少的有利条件建立绿色基地,以草食家畜养殖为主体,通过草地合理利用、家畜科学饲养、粪污处理和溯源等生产体系而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草原生态牧场。制定草原生态牧场标准,确保草原牧场生产出合格安全的畜产品,为实现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创出一条路子。
草原;生态牧场;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草原又是牧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牛羊肉、奶、毛、皮张等特色畜牧产品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当前草原牧区生产条件总体滞后,面临着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与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双重压力,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牧民持续增收,实现草原畜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在多年草原保护建设的成果上,在草原家庭牧场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天然草原环境良好、牧草经济价值高的优势,以推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为抓手,为实现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创出一条路子。
草原生态牧场是指利用草原地区的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以草食家畜养殖为主体,通过草地轮牧或季节性休牧与放牧相结合、草地改良与饲草加工、家畜饲养、粪污处理和溯源等生产体系而形成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牧场。推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要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通过政策、科技、设施装备的综合投入,立足资源禀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以草定畜、规模经营、科学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价值链、加强品牌培育,面向市场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绿色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畜牧业协同发展。
1.1 现代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为了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和牧草种子基地、草种繁育基地、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体系建设等项目,以及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工程等。通过不断的保护和建设,近些年来,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草原的植被盖度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看,草原正处于恢复起步阶段,草原植被组成及生产力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牧区大部分地区仍粗放经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的步伐还较缓慢。
因此,在草原牧区采用先进的技术及生产手段,建立草原生态牧场,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及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1.2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13个天然草原面积较大的省区中,牛肉、羊肉和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401.8万吨、296万吨和2667.9万吨(2014年),占全国牛肉、羊肉和奶类总产量的58.3%、69.1%和69.5%,可见天然草原为保障全国草食畜产品生产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关乎到人们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近几十年间,由于草原牧场设施简陋、饲养方式粗放、饲草料管理欠规范,对草原过渡的干预和利用现象还时有发生,管护难度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在我国草原牧区,推进草原生态牧场建设,建立绿色、高效、环保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是破解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供我国草原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可借鉴样板的重要举措。
1.3 国家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并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等具体要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评价制度,要大力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并首次明确了“草牧业”在促进我国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及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都强调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牧产品开发作为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的重要举措。发展生态产品,草原家庭牧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的草原基本上处于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中,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潜力是非常大的。
因此,在我国草原牧区推进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是对中央政策和精神落实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有利于解决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原保护的矛盾。
当前,我国广大牧区的家庭牧场和一些合作社、养殖企业经营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受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水平、资金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畜牧业生产经营粗放,存在着草地利用配置简单、没有与家畜需求相适应的打草场或高产饲草料基地、受条件制约不能采用轮牧轮刈方式利用草地、没有根据家畜营养需要进行配方饲喂、卫生环境及防疫条件差等问题。要实现牧区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就要创新牧区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生态草业,转变饲养方式,推广适用技术,着力抓好水、草、料、棚舍、防疫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现代化营销,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草原生态牧场应包括牧场环境与基地要求、草场合理利用、家畜生态养殖及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内容。
2.1 牧场环境要求
首先对所有患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再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等,必要时进行调。
为保证家畜禽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草原生态牧场要充分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和环境条件,规范环境或经营活动对生态的要求,确保生态牧场的符合环境标准。应对牧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保以及牧场的地形条件、水资源类型与供需条件、土壤类型、植被及物种、生产布局、畜舍及设施等条件进行检测,生态牧场的空气、土壤、水质等各项环境指标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草原状况参考《草原健康评价标准》中的各项指标判定健康状况。
在生态环保方面的要求包括对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有害物种控制、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严格执行政府部门折定的水资深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放牧不应导致水资源污染;采取适当生物与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石漠化;生态草原牧场的生产方式要保护或提高土壤肥力,草地使用肥料均应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有机肥;草地病虫鼠防治宜采取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禁止使用任何基因工程饰变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基因工程动物、胚胎、种子、植物材料等;采取物理隔离、种子检疫等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1〕
2.2 牧场保护性利用
草原生态牧场的生产方式要防止植被退化。在天然草原放牧场上应根据牧草产量、草地等级和利用程度确定合理载畜量及放牧制度,采用轮牧、休牧等合理放牧措施;在天然草原打草场上应采取轮刈、留草带、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等措施,草原利用应达到未退化或轻度退化程度。对有退化势头的草地,应及时采取松耙、补播、施肥等草地改良复壮措施。
人工草地利用中应采取保护性耕作、轮作等措施,防止土地退化。规范草地人工种植对引种、耕作、田间管理、收获等农艺过程中的生态标准,规范土地利用制度、轮种年限方式、品种搭配、栽培管理和围栏封育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根据区域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牧草品种建植人工草地,尽可能选择多年生牧草,鼓励混播和使用豆科牧草,注意转基因品种的风险控制和防范。青贮设施和贮草棚容量应根据饲草料的供应条件,满足放牧或舍饲家畜的营养需要。
2.3 家畜饲养管理
规范生态牧场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进行水源、放牧场、打草场、饲料地、牧道、设施、生活用房、棚圈等的合理设计,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结合牧场所在地区气候、草地类型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优良畜种;按照饲养目的、家畜种类、家畜生产性能、家畜生产周期确定畜群结构,及时进行畜群结构优化,剔除生产性能低下家畜。引进的种畜应来自国家批准的种畜养殖场;异地引进种畜及其精液、胚胎应经检疫合格,生产者应保存关于种畜来源的相应档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从养殖环节到加工营销的全过程信息追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草原生态牧场家畜的饲养方式,宜为夏季放牧为主,冬季舍饲为主,春秋季放牧加舍饲;舍饲时应定时定量(自由采食除外)。根据饲养家畜的种类、年龄和生产性能,确定家畜的饲草料需要量和日粮的营养配比;对孕畜、配种期的公畜应补饲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精料,饲喂饲料应符合国家饲料卫生相关标准,外源补充饲草料应来源于同类地区的其它生态草原牧场。
2.4 牧场卫生与动物健康管理
牧场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日常工作中应防止疾病的传入或发生,控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牧场应供给动物充足的营养,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自身的抗病力;畜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定期做好消毒。开展科学的防疫工作,制定疫病监测方案;预防免疫所用的疫苗、药品必须是国家法定允许的,并选择适宜的预防免疫程序和方法。必须使用兽药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时,应在兽医指导下进行;所使用的兽药质量和使用方法应符合有关规定;畜舍周围、饲喂、饮水用具定期清洗、消毒,应选择对人、畜和环境比较安全的消毒剂。
牧场应设置动物粪、尿的固定储存设施和场所,应结合牧场实际情况,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循环利用。牧场污水不得排入敏感水域和有特殊功能的水域,排放去向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采用物理和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水。病死畜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针对当前草原牧区牧场管理粗放,生态保护与牧场增收之间矛盾比较突出,交通、信息化水平滞后,生产和市场营销水平低,吸引外来资本能力弱,畜产品质优价不优等突出问题,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
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是草畜平衡问题。草地生产要根据草原面积、生产力合理配置家畜,制定合理载畜量;根据需求合理配置放牧畜群规模与放牧点数量、放牧制度、放牧时间、放牧频度,开展分区放牧、轮牧,防止草原植被退化。开展机械化刈割利用,保障越冬的饲草供应,合理制定刈割颇度、留茬高度、刈割时间等,避免草地退化〔1〕。
草畜平衡就是在草原上保持合理的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地。建立草原生态牧场,需根据牧草产量、草地等级和利用程度确定合理载畜量及放牧制度,以保证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割草场需结合草场和地区实际,采用先进收获设备和草地轮刈措施,保证牧草品质、产量和草地稳定、可持续利用。对退化的天然牧场采取一系列集成技术措施,进行补播、施肥、复壮等措施,提高天然草原的恢复能力。
3.2 牧场追溯体系建设
为了畜牧业生产安全,世界各国在动物产品可追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除了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外,其贸易壁垒作用也日益凸显。我国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进程中,政府高度重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等。但目前我国畜产品的追溯体系发展仍相对滞后,动物产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好的生态环境,牧场生产出的畜产品的品牌打造,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求。
因此,草原生态牧场建设,需配套可追溯体系,为畜产品建立从养殖环节-加工环节-仓储物流-电子营销的全过程信息追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畜产品的优质优价。
草原牧区的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场,产生大量的粪污,直接进入草原生态系统,会对大气环境、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对家畜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从根本上控制牧区面源污染。
目前,国内外对家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堆肥法、生物处理法(生物菌剂,如EM菌剂、BYM新型生物菌剂等)制作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技术制作清洁能源以及快速脱水制砖用于家庭或生产供暖等。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然而,我国草原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祁连山以西、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牧区主要包括13个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不同草原区,气候条件、养殖畜种、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等不同,在我国草原牧区推进草原生态牧场建设,开展粪污处理,应采用何种技术,应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案。
总的来说,面对草原生态、生产和生活的整体协调发展是草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变的现实课题,要实现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推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畜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利用草原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化程度低、污染少的有利条件建立绿色基地,规范草原牧场生态标准,确保草原牧场生产出合格安全的畜产品,生产无污染食品将对当前发展环保经济,促进优质安全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经济发挥积极作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生态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仍面临着艰巨的挑战,需要人们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大力推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1〕王红柳,岳征文,卢欣石.浅谈建立生态草原牧场认证体系的重要性及要点〔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18-21.
S812.5
A
2095—5952(2016)02—0001—04
2016-05-06
纪大才(1951-),女,高级畜牧师,天津市人,从事草原和饲料行政管理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