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伦理:邓小平理论研究新视角

2016-03-25 12:05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思想

万 师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科研处,安徽 马鞍山 243011)



领导伦理:邓小平理论研究新视角

万师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科研处,安徽 马鞍山 243011)

摘要: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同志既注重加强团结、减少分歧的领导方法,也讲究正视问题、区别对待的领导艺术,更提倡实事求是、讲究方法的领导智慧,邓小平的领导伦理思想既是当代中国研究领导伦理的伟大指南和前进的航标,也将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改善领导作风的理论宝库。

关键词:邓小平;领导伦理;思想

所谓领导伦理的主要内涵是:“领导者在其全部职务活动中,为保证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必须遵循的道理(价值心态与动机)、准则和规范的总称。”[1]13具体地说,“领导伦理”是指领导者在实施具体的领导活动时,或者进行科学决策时,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取向,领导者就是在他们具体的领导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反映出他们对待某个具体活动的好恶的心理倾向。研究领导活动,就是通过这些真实的心理因素的自然流露,找出领导者真实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做出这样决策的道德价值的取舍,分析出他们真正用意,也能发现他们爱憎分明的情况。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将毛泽东领导伦理思想与改革开放的领导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领导伦理与道德理论。这十分有利于我们与时俱进考察和探究21世纪初期,中国特色的领导伦理与道德现象,力争有所建树。”[1]4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着领导者的伦理道德问题,他的领导伦理思想,既是当代中国研究领导伦理的伟大指南和前进的航标,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改善领导作风的理论宝库。

1加强团结,减少分歧

邓小平同志在带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程前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前进方向明确的前提下,提倡不崇尚空谈,求真务实,踏实真干,不作无谓的争论,也就是减少了内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争取了发展时间,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同志的卓越而非凡的领导伦理品质。由此可知,邓小平同志“不争论”这一独特的领导伦理思想,无论是对当时巩固我国社会稳定局面,稳步推进改革开放,还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都具有前瞻性。

1.1积极探索,承认差距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尤其是近30年的探索,在经历了经验与教训的体会以后,逐步认识到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人们在对待问题或不足上都具有一定的感知,但由于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和思想水平发展的不同,因此在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或不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如何采取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在对待当时的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以及农业问题上,就反射出认识上的差距。“一九七八年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这个问题(指农村政策—引者注)。主要表现在政策上,我们叫解放思想,就是每个公社、每个生产大队和每个生产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考虑问题,要因地制宜,加强责任制,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实行新政策很见效。我们提出这些农村政策,很自然在人民和干部中间提出了一个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2]184这一时期,安徽的肥西县、四川等地先后出现承包制实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得不到相应的支持,经过努力,才在党的政策中体现出来了,其中心点就在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肯定和支持安徽农村改革经验,他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2]158在这里,虽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增产效果,但所采取的生产形式,还是在“生产队”的基础上去发展“包产到户”,还不是“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决定和今后中央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文件,已经充分证明行之有效,要继续贯彻执行,大力落实。”[2]176因此,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逐步得到对农村改革取得了一致的认识,逐步将意见统一到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基础之上。

1.2正确对待“争论”的问题

“四川人好争辩,这是自古以来就出了名的。据说有不少人整天泡在茶馆里口若悬河地争论。提起邓小平,首先让人想起他作为中苏论战的主角赴莫斯科同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进行激烈争论的情景。毛泽东亲自到北京机场迎接他的归来,以示慰劳。想起那场面,真是历历在目。因为他是四川人,所以在争辩方面是谁也比不上的。”[3]3-4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对事关改革大业的事情会持如此的态度呢?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崭新的事业,大家在认识上出现不一致既符合常理,也符合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者都懂得这个道理,这就需要领导者必须具备科学的领导智慧,或者说,领导者应该具备领导伦理品格,才能既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邓小平同志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而且还具备良好的领导伦理品格,因此,在指导实际工作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尊重人民群众认识的差距,又能积极发挥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的聪明才智,认真对待发展中的困难,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改革开放的总路线是对的,这是不能怀疑的,也不需要争论;凡是能有助于发展的东西,如改革开放的有些措施(经济市场化和一些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等) 要尽快进行实践,这些改革尽管实施起来会有风险,但是不要怕,对其先不予争论;经济领域不存在严重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不存在疑问的,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过多争论。”[4]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蓬勃发展。虽然邓小平同志积极提倡“不争论”,但在对待重大原则问题,或者大是大非问题上,就要求必须讲究原则,据理力争,在事关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要求倡导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争论”问题的焦点,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认真处理“争”与“不争”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只要能正确对待“争论”与“不争”的问题,就可以集中力量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能够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情况并不十分明显,人们一时很难对它做出准确判断,也就更难马上想出解决的办法,因此,对待这种情况,就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人们作适当探索,逐步加以认识,最终解决。邓小平同志就具有如此的领导品质,他能够恰当地把握全局,正确区分“争论”与“不争”的关系,引导全国人民向着目标前进。因此,“可以说,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称作中国共产党的新的转折点,不仅在于将工作重点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继续革命方针转为实现现代化,而且在于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思想转变,即号召人们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笔者认为,这个功绩主要应该归于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历史的航船是由邓小平掌舵的。”[3]109邓小平同志既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能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争”与“不争”的关系主要是指对大是大非问题,应该“争”,对发展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应该采取“不争”的方式;“争”并不是一味无原则去争论,这样,也不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讲究“争”的方式与原则,正确区分什么应该去“争”,什么应该“不争”。这样,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就能灵活地对待“争”与“不争”的关系,就会让人们经历处理本应该“不争”的问题,通过冷处理的方式,在发展中逐步统一认识,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发展是新生事物,只有在不搞争论中去经历,去争取时间,去大胆尝试,才能让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因此,“邓小平的‘不争论’原则对中国共产党回归实践起到了出人意料的作用,中国领导人因此打开了思路。由于中国长期封闭,人们的观念普遍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并不相信理论争论能带来政治共识或解决中国政府面对的种种问题。”[5]

2正视问题,区别对待

邓小平同志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力量,他以他独特的意志魅力,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还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具有以“问题导向”的精神,不断从磨难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使得民族永远向前发展。邓小平同志正是这样,既能总结建国近30年的发展,也能找到产生问题的各种因素,区别对待,团结大家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尽职尽力。

2.1明确责任,勇于担当

邓小平同志认为发生在1958年的错误,毛泽东同志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当时的领导集体都要承担一些责任,因为这是集体领导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但是毛泽东同志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是因为他不仅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倡议者,也是这个领导集体的代表。这样来划分责任,既有利于各司其职,也避免了责任的推诿,在对待大跃进问题,邓小平在1980年8月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时说:“错误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当时,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毛主席首先很快地发觉了这些错误,提出改正这些错误。由于其他因素,这个改正没有贯彻下去。1962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一场‘文化大革命’。”[6]在这里,从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可知,邓小平同志在对待我国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这段历史,既反映出他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也体现出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领袖风范。

2.2分析原因,找出症结

197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修改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稿提出意见中指出:“还是要讲在30年的历史上毛主席是有伟大功绩的,我们的一切成就是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取得的。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是受毛译东思想的教育,在毛主席领导下建立功勋的。”[2]130它突出了邓小平同志善于抓住问题关键,区别对待的处事风格。因此,邓小平同志对错误责任作了客观分析,没有简单的将错误完全归结给一个人,而是公正地按照事情发展的具体情况去分析,自觉承担了应负的责任。“在敢于揭露我们自己的错误和毛泽东同志的错误,敢于指出错误的严重性的情况下,敢不敢于坚持我们的成绩是主要的。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一种政治勇气的考验,领导能力的考验。”[7]107“邓小平同志说过,他了解我们党从开始到现在的历史。的确,没有人像他那样有长期在中央领导集体之中并经过两落两起成为中央领导核心的经历和体验,没有人像他那样从巨大的曲折和鲜明的对比中对党的历史有那样深刻的观察和分析。他对我们党的胜利和成就的自豪和执着,其坚定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他对我们党的挫折和失误的自省和反思,其深刻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真实的正视。”[7]7

2.3总结教训,继续前进

“作为一位领导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事关工作全局,正确看准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既客观又要公正,尤为重要。领导干部如果看问题不准,或者对问题夸大或缩小,就对问题定性不准,解决不好,就可能使工作走向歧途。邓小平对事情看得准,能够透过现象抓住其本质,因此,他处理起问题来很客观,能够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8]在这里,就能够反映出一位领导者的水平与领导艺术,也真实地说明了领导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组织大家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实事求是地继续前进。

3实事求是,讲究方法

邓小平同志伟大而光辉的一生贯穿着整个20世纪,他作为世纪伟人,不仅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从留法俄学习,到领导白色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从担任八路军119师政委从事创建抗日根据地,到挺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从担任党的总书记,到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非凡建树,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敬仰。虽然他经历了“三起三落”(这是从邓小平同志的传奇经历折射出了我们党挫折胜利、再挫折再胜利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但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意志,领导中国人民踏上改革开放的征途,使得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邓小平是一位具有极其丰富的革命和建设活动经验的领导者。其次,邓小平又是一位具有极其复杂、极其曲折革命经历的领导者。再次,邓小平又是一位具有高度辩证思维能力,善于进行社会宏观思考,战略设计,具有现代意识的战略家、总设计师。”[9]邓小平同志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注重方法,既达到问题的解决,也团结同志一道前进。

3.1审时度势,应对问题

美国的傅高义(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已经荣誉退休的著名东亚研究专家)在被评论者称为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的著作《邓小平时代》中认为:“如果批评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他会做出更强烈的反应。当邓小平认为赞扬西方式民主之类的思想具有严厉批评中共的意味时,他会为维护中共的权威而做出坚决的反击。”[10]在处理中国国内的敏感问题的时候,邓小平积极应对。“这位意大利女强人提问尖锐、言辞泼辣,善于触及敏感问题。邓小平性格坚强,作风硬朗,说话做事干脆利落,经过多年革命生涯的磨练,他习惯于接受挑战。虽然他现在已是一位76岁的老人,但精神依然年轻。他乐于面对一位厉害的对手,乐于对付那‘难回答的问题’。花这样的时刻谈论毛泽东,谈论‘文革’,当然不是轻松的林间散步,但是他本来就是为谈那些‘难回答的问题’才要会见记者的。”[11]通过这位记者的报到,让全世界了解到真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方式。因此,邓小平通过自己冷静的观察与分析,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重大变化的环境下,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出现的波折,邓小平同志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淡化问题,而是敢于面对矛盾的存在,正视问题存在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具体的做法,还是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12]从而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突出体现了邓小平同志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应对问题的非凡才能。这样,既表明了中国坚定的政治信念,也冷静处理了复杂的国际局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2沉着冷静,敢于面对

“在1956年9月13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将邓小平介绍给全党,他在推荐邓小平作总书记时说:‘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大体说来,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12]毛泽东同志对邓小平的评价,这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之中是少有的,这既反映出邓小平同志与毛泽东同志之间的战斗友谊,也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知人善任的高风亮节的领导品格,更突出了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即面对复杂问题,处理困难事情的沉着面对,敢于担当的领导智慧和卓越的领导品质。特别是反映在邓小平同志的冷静应对问题,团结同志共同战胜困难的团队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一位伟大的领导人的产生,是离不开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这既培养他的个性特征,也造就他未来发展的根基。邓小平同志就是在复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位人民群众爱戴的国家主要领导人,他拥有高瞻远瞩的前瞻性思维,冷静沉着的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魄力。

3.3不怕压力,认真处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有幸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担任过英文翻译,亲身感受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略和气度,以及作为个普通人的情趣和性格;随后我又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感受到他的智慧对于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挑战所具有的意义。”[13]从这里,可以知道邓小平同志作为领导人的雄才伟略,以及面对挑战,坚决应对的政治家的胆略,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高超的领导水平,才能领导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成就。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成功,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经济改革成功有三条根本的经验:第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完美的理想设计出发;第二是循序渐进,不断试验,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地推动体制转型;第三是拿来主义,非送来主义,也就是说,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以我为主,以自己的眼光来决定取舍,绝不盲从。”[14]1这是经验的取得,也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思想的展现,正是他在长期的实践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才能运用自如地指导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并且,在形势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领导并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推动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因此,“邓(这里指邓小平同志——笔者注)是一个注重实效的人而非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他整个政治生涯中,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为确保共产党夺取政权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一直在不懈地奋斗。”[14]110-111

总之,“只有原则性没有灵活性是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表现,难以实现领导目的;只有灵活性而没有原则性,就会变成风吹两边倒的草,这也搞不好工作,作为一位领导干部,要胜任工作,担当领导责任,必须像邓小平那样坚持原则性,讲求灵活性,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15]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伦理思想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放松。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坚持灵活性的方式,既团结了大多数,又给人们解决问题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这样,就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地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参考文献:

[1] 张文芳,蔡远忠,胡效英.领导伦理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3]竹内实,等.当代中国的掌舵人邓小平[M]. 张惠才,译.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4]张文富,郑晓林.关于“不争论”的再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0.

[5]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 徐尧,李哲民,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97.

[6]林青山.风云十年与邓小平[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9:2.

[7]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8]陈冠任.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M].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9:25.

[9]刘国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文库:第2 册[M].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0:723.

[10]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 2013:379.

[11]邓小平.共和国领袖故事:邓小平[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88.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3.

[13]李颖.与邓小平一起亲历历史[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200-201.

[14]张维为.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5]大卫·古德曼.邓小平政治评传[M].田酉如,李学谦,姜丽蓉 ,译.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6.

责任编辑:沈宏梅

Leadership Ethics:A New Research View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WAN Shi

(DepartmentofScientificResearch,PartySchoolofMaanshanMunicipalCommitteeofCPC,Maanshan243011,China)

Abstract:Whether in the period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r historical process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ng Xiao-ping not on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unity and reducing divergences, but also the leading arts of facing problems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furthermore, he advocated the leading wisdoms of seeking the truth from facts and emphasizing method. Deng Xiao-ping′s theory is both a great guidance and a beacon of progress for leadership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lso will be a theory treasury for improving the style of leadership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Keywords:Deng Xiao-ping;leadership ethics;thought

收稿日期:2016-01-02

作者简介:万师(1965-),男,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明与法治建设、领导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大众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7-0078-05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
论杨时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