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王 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高等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航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国梦
王 丹, 王 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人民梦,中国梦之于现实并非一蹴而就,关键在人。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诉求者和重要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实现中国梦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大学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航,确立健全的人格心理,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完善自我,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成为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先行者。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学生; 成长成才
梦想萌发于现实,伟大时代方能产生伟大梦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要使“中国梦”成为现实,关键在人,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而作为青年的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
(一)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诉求者
历史的重任落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特别是作为青年的当代大学生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烈诉求主体。历史证明青年历来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主体。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2]李大钊曾把青春中华民族之梦乃至青春人类、地球与宇宙之梦与青年联系在一起,“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3]。不难看出,先辈前贤总是将青春中国之梦托付于青年人。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才俊精英,富有梦想、个性张扬、乐观自信、有朝气有激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中国梦实现的未来指向。
(二)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契合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实现中国梦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大学生成长成才是中国梦实现的强烈诉求。中华民族复兴靠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作为当代青年的大学生更应健康地成长成才,奋发有为,为梦想注入一份心力。当代大学生满载民族的期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渴望在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而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样的发展机遇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成才必然成为大学生最强烈的愿望和诉求。
“两个一百年”目标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意义特殊,“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过程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存在两次契合。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恰逢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多数大学生将完成学业,步入职业。这个时期是人生而立之年,是精力最充沛、行动效率最高、创造力最强的人生高峰期。这期间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大学生学业、事业等人生发展的黄金期。由此,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巅峰幸运地与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目标高潮相契合,大学生既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全程参与者,又是享有第一个百年目标成果的幸运儿。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当代大学生大多接近60岁。四十年的历程恰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职业、事业生涯的完整过程,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过程同步吻合。人生能有两次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飞跃相契合,或许在时间上是一个偶然和巧合,但在现实实践中则意味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正如马克思所言:“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4]“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过程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学生只有自觉地认识历史使命,担当历史责任,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主体地位
个人命运连着国家命运,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过程[5]。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与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过程存在两次契合,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时期追梦和圆梦的中坚力量,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首先,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发展主体。作为祖国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次,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财富创造主体。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涵的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最后,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主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年富力强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成长成才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梦实现的现实诉求。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不同时期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不同的,但是不论在任何时期,人类对待社会的态度是一致的。中国梦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受尽屈辱。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每一位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7]。这就要求大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看待历史,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既不能忘记屈辱,也不能满腹仇恨。只有科学、进取、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进世界,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有科学认真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获取成功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应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奉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坚持真理的科学观;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辩证统一,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社会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
(二)德才兼备的素质
德才兼备历来是古今中外选人用人的标准,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志。唐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教训和唐初兴盛经验时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著名管理学家勒伯夫认为选对了人就成功了80%。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凡用德才兼备者,则事业无不成;凡用德才兼亡者,则事业无不败。人才关乎国家的命运,是事业兴衰的根本。德与才不可分割、辩证统一。中国梦的历史任务要求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承担者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素质,只有品德端正的人才能够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旺结合在一起,当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时,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够舍弃自身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在当代中国,“德”应该包括:表现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及生命存在意义的思想素质,明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政治观点等政治素质,对自身、他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及履行社会赋予使命和职责的道德素质。“才”应该包括业务知识与素质、管理知识与素质、法律知识与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按照德才兼备的素质培育和发展自己,才能健康地成长成才。
(三)全面发展的能力
实干才能兴邦,空谈只能误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需要青年肩负重任,立足于实际,积极参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中国梦从梦想转化为现实。这要求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增强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对象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是人们运用一定的立场、方法、观点、技巧、知识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具有的状态和水平。所谓全面发展能力就是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能、技能、体能的总和。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才能为实现祖国强大增力,从各个方面提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的能力,使我国能够跻身于强国之中,在国际地位中站稳脚跟[8]。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必然成为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标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具备学习、驾驭、更新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具有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理性分析、决策判断和思想创新的能力,能够准确阐发思想、实现有效思想交流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四)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体魄尤为重要。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全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当今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扭曲的事件被曝光,如“大学生杀母”“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被人们关注。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大学生们有所担当,还需要他们拥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基础、健全的人格品质和科学的方法,只有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能对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只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够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人格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和行为。一般而言,健康的人格标准应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快乐。健全的人格心理一般应包含以下元素: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取的心态和精神,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并充满信心和勇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把握和控制情绪,气质高雅、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外,健康的体魄也极为重要。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能够从事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身体条件,是人的全面素质赖以建立起来的物质基础。
当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面临世界多变、环境复杂、挑战重重,如果不以上述标准成长成才,就难以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因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必须以上述指标为标准,尽快成长成才。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并非自发,而是自觉的过程,大学生成长成才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体现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观点和方法,如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论、无神论、发展观、人性论等,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在无限的时空中按固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根源于物质,依赖于物质,同时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些理论观点能够促使大学生建立起对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规律性的思想认识,并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树立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科学精神。“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要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是求得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在实践中违背真理尺度会导致实践失败。科学精神恰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遵循真理尺度、保证实践成功的一种实事求是的自觉意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够指导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批判精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批判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现实中的一切事物,才能使其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永葆其现实性和真理性。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论思想及实践观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实践精神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通过实践性表现出来的,正是由于实践基础上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才使得人能够根据对客观事物、规律及人自身需要的正确认识,自觉地改造环境和事物。人的这种实践精神要求人们面对逆境困境不能逆来顺受,而是积极改造、努力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价值、价值观的深刻揭示,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价值观从另一层面上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影响和决定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价值观不同的人,其思想认识和行为取向不同,就会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观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人生便充满美好和光明;相反,选择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自私自利,消极悲观,庸俗苟且。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作指导,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及社会发展必然性等理论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动力和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精神动力,能为大学生指明人生奋斗的方向。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最后,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人的本质及人性论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认为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作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人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不同,人的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属性。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因而人的价值本质是社会价值,即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又因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人们在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会因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回报而使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身得到发展。因此,个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道德观不仅是理论的逻辑必然,也是在实践中能够实现的价值诉求。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心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培养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向世人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向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唯物辩证思维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和综合统一方法、系统论方法、历史地看问题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供了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理论依据。“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和人性论、理性和非理性观点、社会发展理论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理论构成了大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形成的思想理论前提。众所周知,人格心理主要表现为非理性层面的精神活动,然而非理性又常常是理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受理性因素影响。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的人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由其生理、心理因素决定,事实上一个人理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其人格心理的实际状态。人的理性、社会性导致其在特定社会环境、实践活动、文化条件下形成理性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进而决定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由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拥有健康的人格,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个人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总之,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呼唤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当今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内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1] 习近平.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01).
[2]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81.
[3] 李大钊.青春[J].新青年,1916(1):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5]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01).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 黄冬.新媒体语境下“中国梦”的语义网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78.
[7]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1).
(责任编辑:李晓梅)
Marxism Will Lead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up to Realize “China Dream”
WANG Dan, WANG Wei
(College of Marxism,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6, China)
China Dream of great Chinese nation rejuvenation is the national dream,the country’s dream and the people’s dream. China Dream cannot expect results overnight. It starts from reality. The key to China Dream is peopl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claim makers and the main bodies of China Dream, the motive force to realize China Dream, whose growing up is the double requirements of realizing China Dream and their developing themselves. They need Marxism to lead them to build a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temper willpower and characters and improve themselves.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take on the duty from history and become pioneers of seeking and realizing China Dream.
China Dream; Marxism; college student; grow up
2016-02-28;
2016-04-1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航大学生实现中国梦”(L14WTB026)
王丹(1965—),女,辽宁鞍山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王尉(199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G641
A
1674-0297(2016)06-0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