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峥,王洪波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三重意蕴及特质
崔晓峥,王洪波
摘 要: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生态问题、环境危机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内容富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哲学层面的辩证依存、伦理层面的敬畏和实践层面的劳动中介。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具有辩证性、批判性和实践性三个理论特质,极具理论特色和优势。因此,充分挖掘、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高歌猛进,生态问题、环境危机日益在全球范围内凸显。回应生态问题,拯救生态危机,各国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已经并仍在继续着不懈的努力。由文献可见,近年来,译介、研究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文献大量涌现,这对理解、把握生态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正面系统挖掘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文著稍显不足。基于此,本文旨在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出发,阐释其生态思想的意蕴及其特质,从而发挥其理论所应有的巨大现实价值,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即生命之间的关系状态。依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论,主要包含三个互相连接着的层面:哲学层面的双向辩证统一、伦理层面的敬畏自然和实践层面的劳动中介。
第一,哲学层面:人对自然的辩证依存。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恩格斯也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560不仅如此,“人类……是随着自身所处的这一环境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3]基此分析,一方面,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的人类是属于自然界的,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必然依赖自然,自然界构成人的活动界限;另一方面,作为自然产物的人,不是完全被动地听命于自然,其必然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变化。人类改造了自然界,自然界反过来塑造人类,双方发展的逻辑是历史性的双向辩证推进。
第二,伦理层面:人尊重自然。在资本主义初期,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人的主体力量的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已日渐突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2]560进而,恩格斯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559-560深入分析,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应该保持必要的自我克制、自我反省,对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给以应有的尊敬、爱护和尊重。若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态”,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563客观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从伦理视角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从其文本中我们却能深深地感受到深沉的伦理意蕴。当代生态伦理学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文本为研究资料,挖掘其思想的生态意蕴,开拓了伦理学、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新的空间和视域。
第三,实践层面:劳动中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借助“物质变换”这一概念对“劳动”一词进行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它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4]一方面,劳动是对象化劳动,是将一物改造为他物从而满足人类的需要;另一方面,劳动还是物质变换的过程,是将自然界中未经加工的物质改造为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这一物质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物质没有消失,生产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所以劳动只是人为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进行的生产过程。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劳动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中的基础地位和能够发挥的动力作用。他认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550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两者的统一只能够通过人类的劳动这唯一的方式。“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5]193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即劳动对象,劳动者再通过劳动把劳动对象转变为具有价值的商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当劳动和自然界结合时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劳动在财富的形成过程中承担了中介的作用。所以,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联系就是生产劳动。
第一,辩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起点,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利用科学技术等工具改造、控制和征服自然的历程。与此对应,人类中心主义占据生态思想的主阵地。这一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自然应处于人类的掌控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展开。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关注工业、科技对自然的破坏,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队伍日渐壮大。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体,强调自然系统的整体性,生态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更加注重人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人对生态系统应尽的义务。
客观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侧面。前者过分强调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人在自然界中首先是依赖于自然的受动方;后者则过分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忽视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对于人类来说,人类从自然中产生并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同时又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即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更要依靠自然继续生存下去,即自然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自然来说,虽然自然具有客观独立性,但是如果没有人类的作用,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意义,即自然具有社会性和属人性。因此自然也是离不开人类的,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靠、共存共荣的。
第二,批判性——生态危机的根源问题。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批判[7]。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亦是如此,具有批判性的理论特质。本节着重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兰克福自然观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批判。
关于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这一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作——强调了其对生态文化的批判。“科学家们认识万物,则意指他们能驾驭万物”[8],他们认为正是启蒙思想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让人们征服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因此其根源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理解的“科技”带有更多的贬义色彩。他们认为,科技成了统治人们,阻止社会进步的工具,突出了科技理性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生态危机中的负面作用。客观分析,其理论分析包含着理论的浅层合理性。深入到本质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就进入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家固有的贪婪性使其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10]“资本主义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正像贪得无厌的农场主靠掠夺土地肥力来提高收获量一样。”[11]马克思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环境下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一边在世界范围内对自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开发,以减少获取生产资料的成本;一边则是尽可能的剥削、压榨劳动者,延长其剩余劳动时间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长此以往,自然界不再被看作是人的“无机身体”,更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储藏室,有限的自然资源作为客观规律开始限制人类的生产活动。被破坏了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必然会通过其反作用对人类进行报复。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先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其原料储量濒临枯竭、商品销售市场几近饱和、污染物的任意排放已经使现有城市的土地、空气、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各方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此时,利益当头的工业资本家便会将工业转移到农村去经营,人口聚集而形成新的城市,进而造成新的城市污染,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各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资产阶级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追逐剩余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将污染严重、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工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去破坏其他国家的环境。他们始终以自然界的立法者自居,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世界性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全球性生态危机。资本家的这种一味追求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的行为便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恩格斯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561“要消灭这种新的恶性循环,要消灭这个不断重新产生的现代工业的矛盾,又只有消灭现代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12]工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异化了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劳动,使劳动变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是要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工人为资本家创造了财富,自己只得到了有限的与必要劳动时间匹配的工资,虽然生产工具进步了,但是工人作为劳动者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13],在资本家的支配下不断破坏着自然界。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对自然拥有巨大的破坏力,而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得到的财富却积聚在极少数的资本家手中。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且在该制度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恩格斯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是:社会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来协调整个社会工业的资源配置,从而保证社会的工业分布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实践性——人道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建构了“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的模式。人道主义强调人类是世界的主体和中心,是人类历史上一切创造物的主体本质和基础,具有最高价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以人类发展要求为中心对自然进行改造的,一切以服务人类为标准,自然界只是扮演了物质提供者。该观点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有相同之处,而资本家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身财富的积累可以鲜明的表现出该观点的部分内容,自然界只是资本家积累财富的工具。自然主义则认为自然才是世界的本体、基础,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服务自然,人类的需求和发展都应以自然的发展为前提,自然才是世界的中心主体,观点类似于“生态中心主义”。该观点忽视了自然的社会性和属人性,也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性,该观点中的人类则成为服务自然的工具,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自然的发展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他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185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达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真正结合、充分和解。
从理论形态上看,上述的“共产主义”是指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从自然主义角度来看,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确认自然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是社会历史的中心;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自然产生了人类,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与自然界保持协调一致。也就是说,在实践基础上,人类可以保护、建设、利用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一方面,“自然”对人类实践形成一定的限制和规范,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产生或浅或深的影响。设想一下,如果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之前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则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进而,构建起动态发展的和谐社会。
总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进行理论的现代转化并与现实接轨,则可建构起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动态和谐的发展。必然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大文明成果的充分实现。当然,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作为自然之子和社会之子的“人”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德)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2](德)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德)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4](德)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5](德)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德)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7]董强,万少东.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5.
[8]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5.
[9](德)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2.
[10](德)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1.
[11](德)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307.
[12](德)弗·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
[13](德)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7.
Tripl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x and Engels'Ecological Thought
Cui Xiaozheng,Wang Hongbo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advancing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ecological problems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gradually appear and highlight in the world.In Marx and Engels's tex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core,there are abundant ecological ideas and theories:dialectical interdependence in philosophical level,reverence for nature in ethical level and labor as intermediary in practical level.So in deep analysis,ecological views of Marx and Engels have three theoretical qualities:dialectical,criticaland practical,which highly hav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Therefore,fully excavating and comprehending Marx and Engels'ecological ideas and theories will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evenin worldwide.
Key words:Marx;engels;Ecological thought;qualitie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收稿日期:(2015-12-25;责任编辑:朱世龙)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1.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活动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研究”(12XZX004);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张力空间视域下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及其当代中国的解决方式研究”(CIT&TCD201304165)。
作者简介:崔晓峥,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洪波,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