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 姜红升 戎缙怡
国色天香中的跨国故事——“红牡丹”与《文化交流》走过的这三年
●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 姜红升 戎缙怡
2014年7月2日,“宁波国际大学生节”海外大学生体验中国画后展示自己作品。On July 2, 2014, a group of foreign college students display their paintings done at a class during the Ningbo Festival for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2015年8月,刊登在《文化交流》2014年第3期头条的《绽放在宁波的国际“红牡丹”》一文,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对外传播新闻报道“金鸽奖”,佳音传来,让我们回想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与《文化交流》一同走过的中外文化交流岁月往事。
“红牡丹”创建于2012年10月,落户宁波的大学园区(鄞州区)图书馆,是一个向外籍人士传播中国书画艺术及宁波地方文化的社会公益组织,也是“宁波国际交流示范基地”。每一位来“红牡丹”的国际学员都是从学画一朵牡丹开始,渐渐走进诗意盎然的中国文化。“红牡丹”构筑的文化艺术交流桥梁,吸引着世界各国友人。他们在对象征人类和平、幸福美好、繁荣富贵的牡丹观摩、体验、临习与创作中,深切体验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国花为媒香四海,高山流水遇知音。“红牡丹”花开宁波、香飘世界的故事,通过《文化交流》的专题采访与推介报道广泛传播。中英文双语的编排,图文并茂的视觉享受,生动活泼的文化故事,沁入心扉的人文交流,引起了“红牡丹”国际学员对这个刊物的关注与热爱。在《文化交流》这片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中外交流的丰厚沃野,国际友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亲身参与的文化活动与生活,随刊物传播开来,那份惊喜与感动,让他们找到了在中国的文化家园与精神港湾。不少学员将杂志中自己形象和活动的图照、文字拍摄下来,与国内外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与自豪。
2015年1月26日,澳大利亚女士Gillian在为宁波村民创作《国色天香图》。Gillian, an Australian, creates a painting during her visit to rural Ningbo on January 26, 2015.
“红牡丹”学员、宁波诺丁汉大学英籍历史教师David博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喜爱画中国画,常画牡丹、竹子等,特别对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等浙东婚俗喜爱有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David想尝试临摹作品去画册陈列室翻阅书画藏本时,被《文化交流》报道的“十里红妆”深深吸引,立刻与身边一起学习书画的学员讨论起来。那位是在宁波工作的法国企业家William,听David热烈的介绍后深受感染,和他一同翻阅杂志,不禁对中国古代诗词赞不绝口。当读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时,便议论起中国古时的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此华丽。于是他俩多次要求“红牡丹”交流社组织外籍友人探访宁海的“十里红妆”婚俗。
了解了一些“十里红妆”故事的David,当起了宁海文化之旅的临时导游。在潘天寿故居、前童古镇、十里红妆馆等地,国际友人对照《文化交流》杂志的介绍,沿途寻找相应的景点。在与当地村民互动交流中,整个古镇回荡着欢笑声。游历“十里红妆”博物馆后,David在《中国文化的写照—宁海画卷》一文中这样写道:“在中国,新娘是让人羡慕的女性。在英国,人们虽然会在新娘身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与金钱,然而与古老的中国婚俗相比,这些浮华与仪式并不会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William特地在法国的妹妹举办婚礼之际,送上一幅中国画牡丹图《国色天香》,作为妹妹婚礼的最佳礼物。
爱上中国文化的David博士,回到英国后,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讲述“红牡丹”故事,介绍中国的传统婚礼,传播中国文化,并把报道“红牡丹”的《文化交流》期刊带到国内,与当地学者、艺术家分享。在David的推荐下,英国诺丁汉大学艺术馆成员专程来宁波考察,他们被“红牡丹”艺术文化深深感染,邀请“红牡丹”于2016年新春在英国举行为期一个月的书画教学及展览,使更多的英国民众能够分享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花开无国界,文化有真情。“红牡丹”的学员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滋养,逐渐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他们语言不同、信仰有别,但都在描绘一个共同的梦想—“开辟文化新丝路,齐绘艺术跨国梦”。
能说一口流利汉语、喜爱中国文化的宁波大学罗马尼亚研究生Leo(罗宁),一次来回120余里,来“红牡丹”学习中国书画艺术。为了让中国书画艺术在各国留学生中更好地传播,罗宁在宁波大学组建了“留学生书画社”,在高校留学生中推广传播中国书画艺术。罗宁的书画造诣、组织能力及奉献精神,感染并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宁波大学留学生参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学习与传播。
罗宁还协助组织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去宁波乡村与当地村民一起“过大年”,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中国农村主持“国际春晚”,让“全球一家”梦想成真,让欢乐春节与美丽中国享誉海外。国际友人与中国村民一起欢度中国年的故事,《文化交流》2015年第5期《走进鄞州塘溪,感知中国文化》一文作了报道,其中就有关于罗宁的小故事。回国前罗宁拉着大小行李箱特地要了几本那期《文化交流》,他说这是他在中国的最美记忆。回国后罗宁执著于心中的梦想,当地报刊刊登了他的跨国情缘与中国故事,“红牡丹”、《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在罗马尼亚很快传播开来。
冰岛女士Arna一再延期在中国的签证,她从金石篆隶魏碑入手,经过数年的努力,系统研习了中国古代书画。她受老学员影响,十分喜爱《文化交流》杂志,对杂志中的书画作品反复揣摩。她每次出游都会现场作画,创作出《塘溪山居图》《塘溪雁村图》《东钱湖图》《滕头鱼鹰图》《登高赏月图》《秋山行旅图》等反映宁波地方元素的山水画卷,表达对中国的喜爱之情。
书画社学员们十分感谢《文化交流》记录他们在中国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片段,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感谢《文化交流》带我们走进中国艺术文化的殿堂,所有的照片都值得我们珍藏。
《文化交流》创刊30周年,牵动“红牡丹”各国学员的心。30个国家的学员主动提出用画中国国花牡丹这一寄托中国人民情怀、又深受国际友人喜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文化交流》创刊30周年的跨国祝福。
上海市外事办与宁波市外事办共同组织的“2015宁波国际青少年海洋文化夏令营”,2015年7月23日在“红牡丹”扎营。20多个国家的50多名海外青少年体验中国书画艺术。前排右六为本文作者姜红升。On July 23, 2015, more than 50 youngsters from 20 some countries took an art lesson at Red Peony in Ningbo. They were in a summer camp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foreign affair offices of Shanghai and Ning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