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 旭
美国陆军的“生产流水线”——走进美国陆军部
文/闻旭
作为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拥有着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强大军队。这支由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和国民警卫队构成的武装力量,不但为美国编织起了一张笼罩全球的快速打击与目标防卫网络,也支撑着它延续世纪霸权的帝国迷梦。五大军兵种中,美国陆军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75年独立战争时成立的“大陆军”,可谓战功卓著,资历雄厚;而即使是在美军愈发强调全球快速打击能力、探索空海一体战的今天,陆军也仍然是其编制最大、人数最多、预算最高的军种:目前,美国陆军编有3个总司令部、10个分管司令部、2个作战部队指挥部、13个直属单位,基地遍布世界上的150个国家;在美军140万现役军人中,仅陆军就有54万人,占总人数的38%;2016年,美国陆军预算高达1499亿美元,占到了国防部获批军费的1/4,比我军总预算还要多200亿美元。
然而,要想使如此庞大的陆军系统维持正常运转,并具备敏捷的反应以及革新的活力,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和一颗动力澎湃的“心脏”必不可少。而这一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美国陆军部身上。
美国陆军部是陆军的行政管理中枢。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789年的战争部,1947年9月18日《国家安全法》生效后,战争部的主体部分被改组为陆军部,作为美国三个军种部委之一,受新成立的国家军事机构、即后来的国防部管辖,集中发挥着管理全美陆军建设的中枢职能。尽管它统管着全美54万陆军以及20万陆军预备役部队,但它的最高行政长官——陆军部长却不是军人,而是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换言之,它实际上是一个“副部级”的政府机构,并非军队机关。这也与西方国家“文官治军”的传统一脉相承。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历经8年血火征战才挣脱英国殖民枷锁、独立建国的美国对此无疑有着深刻的体会。1789年,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便效仿英国,在政府内阁中设立了战争部,用以统管全美陆军武装;而在海军部(1798年)和空军部(1947年)成立之前,该部门也曾是美军海空力量的作战指挥和行政管理中枢。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部长一直为阁僚要员,直接向美国总统负责。
1812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战争中,尽管美军占据兵力优势,却屡遭惨败,最终被迫与英国握手言和。在此情况下,新任战争部长约翰·卡尔霍恩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专门任命了一名上将负责野战指挥,并成立了较为完善的部处系统,为自己提供建议。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为赢得胜利,国会和美国政府赋予了战争部在征兵、训练、补给、卫生救护、运输以及津贴发放等方面更大的权力,以加强联邦军的统合管理,增强作战效能。同时,战争部还成立了独立的作战司令部门,指挥军事行动。至此,战争部的机构设置与权限职能初具气象。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积累,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之一;然而其常备军的规模却并未相应增长,仅有不足4万人,以至于在1898年美西战争中不得不以临时征召的志愿军和各邦民兵为主战力量。为了给扩军开辟道路,时任战争部长伊莱休·鲁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建军校以培养更多指挥人才、成立专门的陆军特战学院、借鉴欧洲强国的治军经验成立总参谋部等。他还创立了参谋部与基层之间的军官轮任制度,这一制度使美军军官既能在一线部队积累实战经验,又可以在参谋岗位上拓展视野,军事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尽管鲁特苦心孤诣地成立了总参谋部,但旧有的各个部门却并不愿意放弃到手的“奶酪”,总参谋长和部处主管之间展开了漫长的权力斗争,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战事吃紧时,总参谋长临危受命;和平到来后,各部处东山再起。直到二战初期,庞杂的官僚部门仍在忙着经营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以至于时任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不得不每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东奔西走。他不由感叹说,这个岗位就是一个“可怜的前线指挥所”。直到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后,“可怜的前线指挥所”再次临危受命。为使美国陆军能更好地遂行全球作战任务,马歇尔将军将原先分散的权力集中到了三个独立的部门之下,分别是:负责陆军训练的陆军地面部队,负责空中力量建设的陆军航空部队,以及负责行政管理和后勤的陆军保障部队。战争部下属的作战局也被纳为总参谋长的“御用”参谋团队。
随着战争的结束,权力斗争再次兴起。陆军地面部队、陆军航空部队和陆军保障部队受到解散,各部处拿回了战前自己的那份“蛋糕”;战争部下属的独立军兵种也不断努力想要获取更大的自主权。但这种“跷跷板”游戏最终没能继续下去:根据二战的经验教训和对战后国家安全发展方向的规划,美国国会于1947年通过了《国家安全法》,原为政府内阁部门的战争部被分割为陆军部和空军部,两者和海军部一起受新成立的国家军事机构管辖。1949年,《国家安全法》修正案进一步将国家军事机构改组为国防部,统管全美军事力量建设,从而形成了美国总统——国防部——军种部委的三级军政管理体系。
美国陆军部是国防部下属的军种部委,部长须由美国总统亲自提名、并获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由于现役军人不能担任联邦政府官员,因此陆军部长必须是文职人员。尽管如此,出于部队指挥和管理的实际需要,陆军部也并非全由文官组成,而是设有陆军部长办公室和陆军参谋部两个平行的部门体系:前者是政府官员为主的文职系统,后者则是军方的领导机关。陆军部长在副部长的协助下领导陆军部长办公室开展工作,并由人力与预备役事务,采购、后勤与技术,财务管理,土建工程,设施与环境等5个助理部长以及1名陆军总顾问分管具体事务。陆军总参谋长为四星上将,是陆军部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在同为四星上将的副总参谋长的辅佐下通过陆军参谋部对陆军各项事务进行管理。
陆军部下属的两套班子采取的是一种齐头并进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一一对应关系,它们同时监管着部队的组织管理、发展建设以及行动指挥的方方面面。但在文官治军原则的指导下,参谋部下属的人事局、后勤局、财务局、工程局还要向分管该方向的助理部长负责;人力与预备役事务局和作战局、陆军总顾问和情报局、设施与环境局和设施管理局间则存在着相互监督的关系。为防止相互倾轧乃至恶性竞争的发生,参谋部下设有陆军参谋部主任一职,具体负责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此外,陆军参谋部下还设有陆军军法司令部、陆军预备役局、国民警卫局、陆军宪兵司令部以及陆军军医处等重要机构。
陆军总部之下,设有3个总司令部、10个分管司令部、2个野战军司令部,它们分别是:
总司令部:
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负责陆军兵员训练与条令制定;
陆军装备司令部:负责装备研制、维护与配发;
陆军部队司令部:负责作战部队管理。
分管司令部:
陆军中央司令部:美军中央司令部的陆军组成部分,负责中东、中亚、南亚和东北非地区的美国陆军部队;
陆军北方司令部:美军北方司令部的陆军组成部分,负责北美地区的美国陆军部队;
陆军南方司令部:美军南方司令部的陆军组成部分,负责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美国陆军部队;
陆军非洲司令部:美军非洲司令部的陆军组成部分,负责非洲地区的美国陆军部队;
美国陆军部总部主要部门示意图
陆军欧洲司令部:美军欧洲司令部的陆军组成部分,负责中、西欧地区的美国陆军部队;
陆军太平洋司令部: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陆军组成部分,负责夏威夷、阿拉斯加、太平洋、韩国与日本的美国陆军部队。
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负责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监督与管理;
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负责美国陆军部队的全球部署和维持;
太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负责陆军太空项目和导弹防御;
陆军网络司令部:负责陆军网络防护与攻击。
野战军司令部:
陆军第8军司令部:驻韩美军的总指挥部;
陆军第1军司令部:美国陆军教导总队。
通过上述司令部门,陆军总部得以有效地管理和指挥世界各地的美国陆军,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灵活、高效地遂行部署、打击任务以及其他非军事任务,并不断将新军事变革全面推向深入。除此之外,西点军校、陆军设施管理司令部、陆军网络项目与技术司令部、陆军情报与安全司令部、陆军测试与评估司令部、陆军犯罪监察司令部、军医司令部、陆军华盛顿军区、陆军工程兵团、陆军预备役司令部也是陆军部的直属单位,为美国陆军的维持和发展提供着多种层次的保障与支援。
美国陆军部总部下属机关示意图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纪律就是战斗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军就凭借严整的军阵和严明的军纪屡屡战胜作战彪悍的犬戎部落,最终挥师东进,横扫六国,铸就了始皇帝的千载威名;同期的欧洲大陆上,以令行禁止、犹如一人著称的罗马方阵也从亚平宁半岛出发,开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欧亚非大帝国。然而,缺乏监督的纪律却难以抵御贪欲的蛀蚀,最终成为专权与腐败滋生的温床:秦二世因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秦军已强盛不再;陷入权力狂热的罗马,曾经开疆拓土的军团更是成为了无休无止的内战工具,直到帝国分崩离析。因此,如何在保持高度纪律性的同时,实现组织内部的自我监督、自我净化,防止争权夺利、腐化堕落现象的发生,就成为了所有国家长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交出的答卷就是:以政统军,政令分开。
以政统军,即在陆军总部设立政府和军队两套平行的管理体系,共同管辖陆军发展、建设、行动以及改革的各个方面,但后者总体上需接受前者监管。正如上文所述,美国沿袭的是欧洲近现代以来文官治军的传统;从上层架构来看,国防部和陆军部均为政府部门,陆军部长是由总统直接提名、并通过参议院审核的联邦政府高级官员,拥有一套包括1名副部长、5名助理部长以及1名总顾问在内的核心班底,可以及时、全面地监督军方的项目进展。而陆军总参谋长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只能在部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专断独行。同时,陆军的军种机关陆军参谋部组织完备,能够从专业的军事角度向陆军部长建言献策,评估和执行国防部和陆军总部的各项命令与决议,避免因文官盲目地直接干预军事而导致行动失败。这就使美国陆军在保有独立和完善的军事领导体系的同时,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大政方针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杜绝了像二战爆发前后日本军部那样拥兵自重、裹挟政府的可能。
政令分开,是指美国陆军部虽然是陆军的最高管理部门,但它只负责指导军种建设,不参与联合作战指挥。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然而,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养兵”和“用兵”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前者追求科学决策、权力制衡,后者则越来越向着扁平化、精干化的快速、灵活、高效方面发展。鉴于此,二战前许多国家采用的那种军政、军令一把抓的军事管理和指挥模式已越发难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特别是当今的信息化、数字化战争需要。美军政令分开的传统可以上溯至1949年,新成立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被确立为“用兵”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通过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部队作战;划归国防部的三大军种部委作为行政部门,肩负着“养兵”重任。应当指出的是,美军的政令分开也不是绝对的,总统和国防部以及各军种部配置的各部队(不包括各军种部),出于集中管理和简化机构的需要,军政军令仍可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军种参谋长在军种部供职的同时也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联合作战司令部也有权向军种部提出优先需求的建议。这就为军政军令的相互契合构建起了联通的桥梁。
美国陆军部对自己的定义是“产品的生产者”,各项工作都围绕着提供高质量的地面快速反应部队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它就像一条标准化作业的“工厂流水线”,为分布在六大洲、三大洋的陆军基地和一线指挥官们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合格的战争零件,驱动着美利坚战车一路轰鸣前行。★
责任编辑: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