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伦
摘要:近年来,徐州市政府对农业进行了相应的投入与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但相对于发达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选取了1998年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及EVIEWS软件来分析影响徐州市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并对计量模型提出了合理的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一、现状分析
随着政府财政的投入增加以及农业税费改革,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徐州市农民人均收入从1999年3085元增长至2003年3571元,期间增长速度稳定且缓慢,每年平均增速为4%左右。2004年后增长速度加快,每年增速达11%以上。增长速度最为显著的是2011年,增速高达19.27%。2013年徐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4元,比上一年增长1286元。
2013年徐州市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40.2%,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42.6%,远高于第一产业从业比重17.2%。从历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统计数据来看,徐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98年252万千瓦增长到2013年573万千瓦,而农业人口由1998年505万人下降到2010年373万人。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人口下降速度快,下降人数绝对值大。但这期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不断上升的,可见农业现代化机械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将徐州市农民收入与江苏其他地区相比则处于较落后的位置。201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3598元,而徐州仅为11984元。且徐州的城乡收入差距大,贫富分化明显。2013年农村平均每人总收入为15746元,城市平均每人总收入为32581元,农村平均每人总收入大大落后于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第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逐渐增加,占主要比重的第一产业收入增长较为缓慢。于是通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来制定相关政策和得出相关建议。
二、模型的设定
通过观察可知,此样本的可决系数和修正样本可决系数为0.99,即徐州市人均纯收入与这五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通过其他统计量发现模型很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于是接下来对模型进行科学的检验。
四、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1.经济意义检验
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农民人均收入为负向的关系,不符合经济意义,则删去此变量来修正模型。
2.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2)自相关检验
检验方程的自相关性,通过回归结果中的DW值为2.03可得出结论,该DW值在Du与4-Du之间,处于接受原假设的区域,所以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3)异方差检验
利用WHITE检验法进行异方差检验后发现假设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最终确认模型结果为:
五、对模型的经济解释
通过建立模型,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徐州市人均占有耕地对徐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为显著。人均占有耕地每增加(或减少)1%,人均纯收入相应的增加(或减少)1.26%。此外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也对徐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产生正向的影响。2006年全市农户中有兼业经营行为的农民已经占到59.8%,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兼营非农产业的农户占15%。因此,通过发展家庭经营第二产业,农民收入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在经营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已有资源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作。农民收入从单纯依靠家庭经营变成家庭经营和工资性经营并重,且非农产品收入比重持续增加。
六、结论及相关建议
徐州市地处苏北,农业发展在自然条件与资源上较苏南处于劣势。农民在发展农业,提升人均纯收入的过程中,对于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随着科学发展,科技进步,农业机械的效用提升,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效率大大提升。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领悟运用科技的重要性以及使用机械的方法是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关键。此外,农民在经营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从事其他产业赚取额外收入,也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起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绍林.徐州市农民收入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经济,2007,11.
[2]彭红军,李新春.江苏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N].江西农业学报,2006,6(3).
[3]赵越.徐州市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路径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