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解决

2016-03-24 12:51赵玙璠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英语专业

赵玙璠

摘要:英语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当今英语日渐普遍化的趋势下,他们似乎没有太多优势。尤其对于他们中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压力,前景的迷茫,会使得他们的心理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以上海地区五所不同类型高校为样本点,阐述了大三英语专业学生特有的心理变化和就业取向,分析了这些变化的由来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为大三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心理辅导机制和指导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大三;就业心理;心理辅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3

大三阶段是大学生涯里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此阶段,大学生不仅仅要承受繁重的学业,更多的压力来自对未来的选择。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而英语专业作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黄牌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由于市场基数大、热度小显得尤为不容乐观。那么处于大三关键期的英语专业学生对此有怎样的认识,会导致什么心理问题,高校如何进行疏导解决呢?是否可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机制来帮助大三时期的他们渡过这个时期并达成自己的就业愿望呢?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大三英语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一)大三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心态调查

为了保证我们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我们对上海大学(综合类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类院校)、华东理工大学(理工类院校)、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类院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财经类院校)五所具有特征代表性的学校做了问卷调研和个人采访,现分为三个层面来说明大三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由调查数据可见,我们发现在就业认知方面,五所大学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就业态度,就业行情了解较全面。他们认为就业最重要的是实践和工作经验,以及专业技能,并且就业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方面。其中,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大三英语专业学生毕业选择就业的占多数,而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的大三英语专业学生毕业选择升学的较多,选择就业的相对较少。

以就业方向来看,学生大多数选择企业白领作为就业方向,也有一部分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目标。专业对口性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业对口性要求较高,其他院校则一般。在月薪期望值方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相对较高。

在就业压力方面,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在生活过程中时常会考虑未来发展,普遍有焦虑感。他们排遣压力的方式常通过音乐影视或和家人朋友倾述。

综合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概括:五校的大学生对于未来就业的态度端正,对未来就业待遇和发展的期望值较高,但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这些认知的产生与身处上海这一信息多元化、交流公开化、选择国际化的地区密不可分。

(二)大三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常常出现的心理状况。对于处于大三阶段,又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有几点尤为突出。

一是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大三学生相比大四少了很多社会经验,显得稚嫩,在实习或考虑就业公司时,一方面担心自己资历不足,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真正就业时社会形势又会有所变化,自己不能适应,在择业时往往显得保守和自卑。加上是英语专业,近年来市场对此类人才需求饱和,单一的技能没有什么竞争力,而毕业就在眼前,所以倍感压力,焦躁不安。

二是盲目心理和攀比心理。在考虑从业时,大三学生的盲从心理较严重。这表现为很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同学往往通过道听途说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并且过于理想化,不愿意做“基层”工作。这使得他们择业时盲目性较强,攀比风气重,总想着高人一等,出来就做外交官或同声传译等等,却不能全面考虑自己的优势劣势及未来发展。

三是消极心理和嫉妒心理。很多大三英语专业学生眼见毕业就在眼前,自己所学的英文既没有什么特色,学了这么久也不精通,择业时没有什么选择的空间,更不能马上发挥作用,常常表现得消极懈怠。而对于一些有社会关系或家庭优越的同学,会产生嫉妒和愤世嫉俗的情绪,不能很好地正视失败,也缺乏前进的动力。

二、导致这些心理变化的不同因素

得到整体情况之后,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性别、学院类型、国家政策)分析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对大三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心理情况进行研讨。

(一)性别因素

在我们调查的英语专业班级中,男女比例最大的是华东理工大学,为2:5;最小的是上海大学,为1:11。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以女生为主,男生不占优势。调查显示,极大部分的学生对就业有相当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学力竞争,还有性别因素。尽管女性往往更努力,社会对女性就业仍存在歧视,认为这一类的女性英语毕业生更适合教育和幕后工作,在企业和机关中事业型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比例差异明显。而从事英语专业的男性人才较少,从而形成不平衡的人才市场现状,也增大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院校因素

不同类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态度不同。由访谈可见,身处华东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比上海外国语大学这类语言类院校的学生压力要大,而上海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而言就比较自信。一方面,以英语专业为院校专长的学生比以英语专业为擦边球的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更有底气;另一方面,985、211类型等高校的学生和名声一般的高校学生的心态也不同。社会对名牌效应的看重让不同的院校也成为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压力之一。

(三)政策因素

近几年,国家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职业人才市场已经趋于饱和。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率为1.29%,低于2013年的1.51%。虽然2015年趋势有望缓和,但局面依然非常严峻。在教育事业单位方面,上海师资力量日渐改善,用人需求下降,给大三学生带来了难题。而近来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扶持,使得很多大三英语专业学生有转投私企的意向,但同时很多人对其并没有太多了解,心里不自信。同时,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的措施在给予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愿意承受这种风险。

经梳理五校数据和专人访谈,我们发现从大三到大四这一年里,学生的选择由就业转向考研、出国的比例相对其他选择转到就业的比例较少。生活的节奏更加紧迫,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继续就读,而是投身社会选择实践经验。

同时,学生的心理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我们发现,经过一年的时段,无论是实习、考研还是准备出国,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都因此变得更加成熟,对未来的规划更加实际和详细。

三、五所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情况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是大三的学生,但他们的的就业压力已经较重,焦虑、消极、盲目等心理问题亦不容轻视。据《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可知,国家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愈来愈重视。为探究高校对于这类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形式,我们同时调查了五所高校的心理机构建设情况。

(一)心理咨询中心的体制建设和机构建设

1.部门建设

在我们采样的五所高校中,虽然每所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四所高校有正式的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其中以上海师范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最为系统和精细。同时,只有两所所高校有独立的工作机构,其他三所或者是从属于社会机构,或者是学生工作部的下属部门。

2.人员配置

在拥有非社会性心理机构的四所高校中,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现有专职咨询师7人,兼职咨询师10人,所有咨询师均具有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专业资质,分布于3个校区;上海师范大学现有心理咨询师6人,分布于2个校区,下设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团队、心理社团和心理委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咨询中心现共有专职心理辅导教师2名,均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和上海市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中级资格证书;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一个心理咨询团队,下设心理委员、心理辅导中心和心理协会。

由上述数据可见,上海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基本都符合国家资历要求,但心理咨询师人员编排水平和官方说明不够完善。

3.流程机制

各高校心理机构开展的活动基本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和讲座等。这说明大部分高校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机制建设,但还不够完善。可喜的是,一些高校的心理中心还会配合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危机预防工作,并提供更专业的团体心理训练、外展训练、心理测试、知识竞赛等。此外,一些心理中心还积极和上海各高校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心理咨询技巧学习交流活动。

(二)学生对本校心理机构态度

在我们调查的五所高校中,学生参与心理咨询的经历普遍较少,个别没有参与过。在心理机构建设较完善、人员配置较专业的高校内,学生对心理辅导的了解度和接受度相对较高。而另外一些高校对心理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学生很少了解甚至没有听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在对本校心理机构的建设建议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心理中心机构不够完善,或没有特色;他们希望学校加大对其的制度建设和宣传,并能定期对全校学生做一次心理调研。

四、由此提出的大三英语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疏导机制模型

通过学生的走访和对各校心理机制的考查,我们认为应当有一套针对此类面临就业压力的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舒缓的机制。为此,我们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设想,目标群体在大三英语专业学生之外也适用于其他大三学生。

(一)系统建设

一是管理系统: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设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管理整个年级;

二是咨询系统:设专业心理辅导室,心理活动中心,并提供各校间相互交流的机会;

三是宣讲系统:以就业为专题,定期请英语相关领域的人士或毕业工作的学生前来做讲座,以纠正就业观念,提升大三学生信心;

四是反馈系统:让大三咨询过的学生在大四时或就业后前来做出对心理疏导的反馈和建议。

高校的每个专业应独立出一个心理辅导分部,用以对学生作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高校应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

(二)疏导流程

一是心理调研:定期针对专业学生做心理调研,提供一对一辅导和团体辅导;二是选修课程:开展相关选修课,学生自愿参与了解;三是模拟活动:学生自愿参与,模拟就业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调研学生的心理反应,再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分析和指导。

(三)机制文件

需要订制以下文件来保证基本的机构水平和规则,可根据不同院校自身情况做出调整:

一是《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规定》 用于规定基本的心理辅导要求;二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用于预防危机并提供专业指导;三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常用知识手册》用于宣传心理辅导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四)可行建议

我们建议,不同类型院校可结合自身特色,让心理疏导制度和活动变得更加贴合学生自身情况,如师范类院校可开展心理疏导角色扮演活动,语言类院校可将此作为英语角主题等。各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大三学生(可不限于英语专业)进行试点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以验证本次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同步定期开展校间交流活动,为提高辅导老师的专业技能和探寻新的教育模式提供更大的可能。

同时,对于大三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几点需要强调。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为未来的计划做好铺垫,也能让自己少走弯路。二是确立端正的就业目标和态度。对于就业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能想着一步登天,也不能整天怨天尤人。端正好态度,一步步扎实走下去,才是正确的选择。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求助。三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就业要保持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虽然英语专业已经不是当下最热门的专业,但高质量的人才一直是市场需要的。需要做好的是确保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发展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大三关键期的英语相关专业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和就业选择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价值体现。因而,我们希望社会关注这一群体,并能参考我们提出的心理辅导机制,给予其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平稳渡过大三这一紧张阶段,并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都有所贡献和担当。

参考文献:

[1]聂振伟.大学生心理健康[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教社政〔2005〕1号).

[3]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唐小波.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就业能力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英语专业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