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救灾资金审计监管的发展路径

2016-03-24 10:09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

王++坤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内救灾资金发放、使用中存在的审计监管问题与缺陷,创新性地借鉴美国审计署(GAO)灾民救助框架结构,依据预防性控制、探测和监控、对违规者调查和起诉三个环节,结合我国近年来救灾资金实际使用情况,构建形成事前审计预警机制、事中联网审计监督机制、事后审计监管机制的新型救灾资金审计监管体系,目的在于保障救灾民众的权益最大化。

关键词:救灾资金;审计监管;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相继发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干旱地震自然灾害,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增加投入,自2011年以来加大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抗旱救灾的支持力度,拨付抗旱救灾资金达13亿元。随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益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抗旱救灾款项的投入和捐赠,救灾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了救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审计监管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响应不及时

救灾资金作为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响应,由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救灾资金安排上,不可能做到周密部署。并且出于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救灾资金必须迅速及时到位。这就会造成事后审计监督的困难加大:一是由于灾害发生的突发性,造成资金安排本身就存在随机性。二是资金的快速到位也会造成在资金安排上出现会计信息记录的不完整性,从而导致审计机制的反馈监督能力滞后于救灾资金的安排和发放,造成大量救灾资金的闲置或者无法及时落实到受灾民众手中。从中反映出,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救灾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够统一,增加了救灾资金的管理难度,导致部分基层政府存在重要钱、轻管理的现象。

(二)审计监管无法应对救灾资金专用性强且来源复杂的现状

救灾资金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资金的专用性强,基本的使用途径和标准都有专门的要求。但由于灾害发生的突然性,使得资金的使用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机制应有的审计目的和标准的有效性减弱。同时从资金的来源情况可以看出,既有政府财政资金,又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另外,大量的社会捐助也成为资金的重要来源。涉及资金安排的管理机构又可以分为:各级财政部门以及上级财政的派出机构、各类民间公益募集机构。对于这些来源复杂的资金,有些资金会出现多个部门重复监管。由此,导致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审计监督管理,造成潜在的舞弊漏洞。

(三)审计监管理念滞后导致资金全程监管缺位

目前审计部门存在审计思路、流程不够重视,导致监管措施、制度不完备。“事后”审计依然成为主流的审计理念,审计的方法不能根据救灾的时间点,进行必要和及时的修正。救灾资金的审计作为非常规的审计,不可以只重视事后审计,而忽视事前、事中审计;对审计问题的重要性混淆,不能分时间段、分层次、分重点的进行关注。救灾款项作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款项,可以说是受灾群众的“救命钱”,自身的特殊性和紧迫性也会给审计监督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一旦出现资金挪用、占用等危机情况,必然波及社会的稳定。

三、完善我国救灾资金审计监管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建立全新的审计监管理念,对救灾资金的监控,不应当只是传统的“事后监督”,而是在救灾资金运行过程中就应当实施跟踪审计。本文对救灾资金审计监管机制的创新,主要借鉴美国审计署(GAO)灾民救助框架体系,重在资金审计、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形成预防性控制、探测和监控、对违规者调查和起诉三个环节,从而建立事前预警机制、事中联网监督机制和事后监管机制。

(一)建立事前审计预警机制

事前审计预警机制是通过第一道防线,即由预防性控制构建和实现。预防性控制包括:有效数据登记、数据系统的核对控制、防范欺诈意识的培训。首先,有效性数据登记主要是通过对救灾人员以及毁坏设施的数据登记,从而建立专用的数据信息库。数据信息库应包括:发灾害信息统计数据、各种救灾救助资金数据、救灾资金审计信息数据。数据信息库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实现救灾资金拨付、安排的及时性、准确性;其次,数据系统的核对控制是指通过之前建成的灾害资料数据信息库为底本,有效降低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机制应有的审计目的和标准的有效性减弱的可能性;最后,对救灾人员进行防范欺诈意识的培训,可以借助灾害资料数据信息库作为辅助工具,在录入、核对、复查等过程的操作,使救灾人员在发现、处理潜在的审计风险时,可以及时的发挥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二)建立事中审计联网机制

事中审计联网机制是通过第二道防线,即由探测和监控构建和实现。探测和监控包括:数据的分析、责任制的执行、救灾资金专项资金数据库。数据的分析指的是对救灾初期建立的专用数据信息库实现联网机制,有效保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可以有效的对该数据信息进行分享,实现对数据的分析核对,其目的是在于保证资金的发放、使用避免存在潜在违规行为。责任制的执行,主要是在救灾审计管理中引进风险管理这个概念,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互配合,在制定各个环节的风险管控点,并对这些风险管控点实施合理的责任机制,保证每一程序的执行都可以落实到相应的负责人,实现资金真正落实到救灾群众的手中,从而实现事中联网审计机制的构建。

(三)建立事后审计监管机制

事后审计监管机制是通过第三道防线,即由对违规者调查起诉构建和实现。事后审计监管就是指相应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救灾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管,并对发生的各类违规舞弊行为进行调查起诉,使之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对违反规定占用救灾资金的个人或单位进行调查和起诉,可以充分表明政府对于违规者的威慑作用。此外,通过调查和起诉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审计发现问题在某一问题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发现与过往审计问题不相一致的问题,从而进行救灾专用数据信息库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殷文玲,何红霞,刘翠侠.救灾资金物资审计初探[J].财会通讯,2011(12).

[2]殷文玲,刘新梅.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6).

作者简介:王 坤(1988-),男,江苏徐州人,专业:会计学,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浅析高职教改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