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视野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2016-03-24 09:39毕玉青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舆情危机政府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也将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极易引发公共危机。地方政府要及时解决公共危机,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力量。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政府;公共危机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2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服务促使人类社会的数据种类和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已经从最初简单的处理对象,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现代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地方政府如何正确认识大数据背景下的公共危机,特别是关乎公共利益或公共价值方面,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基本概念

(一)大数据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

(二)公共危机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害和敌人就是各种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从美国“9.11”恐怖危机到莫斯科集体人质“危机”,再到“非典”公共卫生危机,都让我们看到了公共危机的影子。公共危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①大到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等,小到公众卫生食品问题以及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因此,与一般意义上的危机相比,公共危机则更具特点,如公共危机的社会危害性、不可控性、社会公开性。在大多数国家,负责处理公共危机的部门,往往是肩负着管理社会职责的政府部门或组织。

二、大数据视野下公共危机特征分析

(一)不可预知性增大

网络无国界,个体都会是信息的传播者,也会是信息的接收者。网络下的信息更快、更新、更奇。为吸引眼球,信息传播者会利用各种彩色词汇进行标注。由于无法很好地把关与过滤,许多消极或虚假信息进入网络,并且因其新奇特的词语而受到快速传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共危机的不可预知性。

(二)规模更为庞大

从办公室到家庭,从手提到手机,处处都有网,处处都是网。加之现在中国的国际化发展,国内外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多,使得整个地球似乎都被网络其中。可想而知,在此规模下,一旦有公共危机发生,它的传播速度引起的规模变化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

(三)应对时间少

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因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局限,给事件以反应的余地和时间。然而,网络下的公共危机却不给人留有时间,它的发展甚至是瞬时性的。网络的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加快。

(四)信息的真伪难测

信息是无限的,但人的辨别能力是无限的。面对众多的信息,那些看似吸引眼球的标题,往往充斥着很多的虚假信息。在无法断定信息真伪的情况下,网民多是受“从众心理”的反应,人云亦云。使得网络信息更加扑朔迷离,也使得公共危机更加混乱。

(五)影响力进一步加剧

在网络世界里,公共危机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进一步加剧,有时甚至超出我们想象。

三、大数据视野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数据视野下公共危机认识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对互联网的技术特点缺乏认识和了解,参与网络互动的情况与民众的期待不相适应,一旦网络舆论爆发,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又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为了局部利益,常常施以“封、堵、压、谎”,不但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反而更容易加深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阂,加剧政府危机管理的难度,从而耽误了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机。

(二)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不完善

公共危机管理因其公共性,使得其影响范围具有不确定性。要求管理部门集多方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我国现有的体制,使得许多管理部门在管理上无法有效集中,容易出现扯皮现象。

(三)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法律还不健全

当前,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大多临时的规定也都是针对于当前事件而发布的,具有临时性,无法得到较广的应用。

(四)政府信息公开与沟通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媒体里,人们对信息的可控性很小,被动地接受信息。媒体受各有关部门的管辖,其采访及信息发布都带有了官方色彩。同时,危机事件出现后,需要信息层层审查审批。公众对于这样的情况已经了解并清楚,由此对政府信息的可信度产生了极大排斥和怀疑。

(五)政府对网络信息监控与辨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网络舆情不能及时有效检测发现并处理,到造成大的影响时再处理难度加大,由于网络舆情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而一旦危机出现,政府信息却又不能及时处理,使得事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

(六)对于伪信息不能及时辨别予以澄清

有不法分子把网络当作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口,不负责地散布一些虚假信息,为了增强信息量、时效性和点击率,一些网站、论坛甚至还允许社区用户自主发布新闻,致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七)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来达到其犯罪目的。他们发表各种负面新闻,夸大或歪曲事实真相,甚至有些国外非法组织或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传播“邪教”、“黄色”、“反动”信息,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或非法企图。

四、大数据视野下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建议

(一)建立健全信息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危机意识

地方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互联网综合性战略平台的地位和作用,以战略眼光和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和定位互联网。因此,政府应正视网络公共危机、提高公共危机意识,建立健全信息预警机制。

(二)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必须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着力把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应对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应建构起一个快速反应的速度、能力与机制多位一体的系统应对体系。成立专门受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指挥部。政府还应建构多元的网上舆情预警与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三)政府加强信息公开化及与公众沟通能力

政府可以利用其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准确及时地发布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消除公众的恐慌和不安,这将是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步。稳定民心的同时,提高公众对政府等管理部门的信任度,从而营造一个解决公共危机的健康的良好的公众环境。

(四)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对真伪信息鉴别澄清

建立网络舆情检测机制,公共危机特别是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具有不可预知性。但许多危机仍存在苗头,如果发现及时,则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公共危机的危害或者将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网络舆情有一重要法则是“黄金4小时法则”,是指网络事件发生后的四个小时是最为关键的,往往可以改变整个事件的发展势头。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

(五)建立网络公共危机的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要放长远眼光,将公共危机事件的利害关系考虑充分,加强与各国各组织间的沟通。对于出现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能在第一时间通过多方努力与协作,解决问题,以免造成更大范围或更严重的损失。

在公共危机多发及信息化时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善民生,做好服务型政府。纵观近几年来的发生在网络上的公共危机事件,不难看出,网民比较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于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网民的情绪极易被激发起来。作为政府及公共危机管理部门,要时刻关注网络上公众热点的话题。政府可以利用政府专门网站或其他网络平台,以较易沟通交流的平台进行网上讨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同时,引导大家对某一事件发表看法,从中正确分析公众心理及想法。同时,在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理性宣传,提高网民的认识水平及对政府的信心。在公共危机过后,积极搜集和总结社会公众对公共危机处理结果的意见,并进行分析总结,争取为未来公共危机处理积累宝贵经验。

总之,构建起一套统一的系统性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提高网络舆情的公开性及透明性,并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做服务型政府。真正发挥网络的便利性、快捷性、及时性等特点,使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独特作用。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帮助。

注释:

①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参考文献:

[1]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3]廖为建.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2004.

[4]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徐雅琴.网络传播与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以杭州飙车案为例[J].青年记者,2010.

作者简介:毕玉青,女,讲师,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猜你喜欢
舆情危机政府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舆情
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舆情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