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1)
纵横万里探丝源
李建华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到底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它的起点在哪里?中国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中国丝绸的起源又可以追溯到何时何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寻丝绸之路和中国丝绸的起点!
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虽然学界颇有争议,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中亚,直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连接古代中西文明的重要通道。它的起点是中国古代的长安。
长安是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张骞凿空西域之后,汉使者、商人纷纷西行,将大量丝绸运往西方;而西域的王公贵族、商人也接踵来到长安,将奇珍异宝带到长安,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商贸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长安,具体来说,是在隋唐长安城西城墙最北的——开远门。
开远门建于隋朝,隋称开远门,唐改为安远门。一字之差,表明了唐朝对西域各国政策的变化。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说的是天宝末年丝绸之路上的盛况。其中提到“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意思是从安远门开始,长安城以西一万两千里,都是唐朝的属地,这里就是以安远门为起始点。
唐代长安城,有十二个城门,为什么安远门被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跟安远门的位置有关系。安远门位于长安城的西边,是西来北面的第一门。换句话说,从丝绸之路而来到达长安的西域商人,从长安出发西去的汉人,都要经过安远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赫赫有名的长安西市。
长安西市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贸易场所,也是丝路贸易的最大集散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胡人,来到长安之后,一般以安远门为终点,将货物在西市贩卖;而西去的中国商人,也往往以安远门为起点,将货物停放在西市。因此,西市往往就成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
西市作为丝绸之路上“西来东去”的第一市,集中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因此也成为丝路贸易第一大集散地,也是大唐最繁华的市场。繁华的市场,催生出了一批当时的富豪,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元宝。王元宝何许人也?王元宝在长安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因开元通宝中包含“元宝”二字,因此人们就称“开元通宝”为王老,而王老就是大唐首富。王元宝家财万贯在长安不仅是家喻户晓,而且连唐玄宗都有耳闻,并忍不住召王元宝进宫,问他家产多少,王元宝自信地回答:“臣请求买终南山上的树,一棵树我出一匹绢,等终南山的树卖完了,我的绢还用不完。”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那么中国丝绸的起源又在哪里?
中国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500年前。它的依据是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出土的一块丝绸残片。
20世纪80年代初,郑州市文物工作队①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为郑州市文物工作组,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后并入郑州市文物陈列馆,1984年恢复郑州市文物工作队,1995年更名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更名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人员对河南荥阳青台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在第七层遗址中,出土了两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的陶罐,其中一个陶罐中葬着一个早夭的婴幼儿。出土时,婴幼儿头骨与肢骨上附有灰白色碳化丝织物。随后,考古人员又在另一个瓮罐内发现了丝织品实物,在瓮罐内婴儿的脚骨和腿骨上都附有褐灰色的碳化纺织物碎片。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已经碳化的织物残片,具有丝纤维光泽、单纤维排列平行、无捻度等特征。虽然,织物碳化严重,但是从单根丝纤维的剖面的鉴定,足以证明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丝绸!
经碳十四测定,这块丝绸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绸,是纺织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它填补了黄河中游及相邻地区纺织史的空白,使史籍中有关黄帝及其元妃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等传说得到实物佐证①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这块丝绸的发现,也证明了中国丝绸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除此之外,这块丝绸残片还说明了另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新石器时代,河南青台地区已经出现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染色的完整丝绸产业链。这个结论的依据在哪里?依据在于这块丝绸残片本身。新石器时代,交通很不发达,古人的活动半径大约在2.5公里②依据马切提恒值(Marchetti’sconstant),是意大利的城市学家马切提所提出的。他假设原始人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白天出去,晚上回到自己的洞穴,那么他的活动半径就是2.5公里,大致相当于20平方公里的“领土”。;可以想象,青台遗址中,包裹幼童的丝绸残片,肯定是在青台遗址附近20平方公里内生产出来的。在那个远古时代,能在20平方公里生产出丝绸,说明周围肯定有完整的丝绸产业链,少了哪一环,这块丝绸都不可能织造出来。所以,可以推测河南青台遗址,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最早的丝绸生产基地。
事实上,这个推测与中国的丝绸发展脉络也基本吻合。中国的丝绸生产,隋唐以前,一直以黄河流域为重点。宋代之后,丝绸生产开始往南移,形成了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大中心,三足鼎立的局面。元代开始,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地位慢慢凸出。到明清时期,除了四川以外,中国的丝绸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到了江南。当时江南三织造的生产体系,代表了丝绸织造的最高水平。今天,由于东部地区土地、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我们国家提出了“东桑西移”的口号,广西、四川、云南的蚕茧原料产量逐年上升。然而,江南地区的优势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丝绸,并不是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那块丝绸残片,因为那块珍贵的丝绸残片在岁月的流转中,已经下落不明。现存的最早丝绸,出土于浙江湖州钱山漾,现保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钱山漾出土的这块丝绸,使中国丝绸的起源复杂化。究竟复杂在哪里呢?
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市往南7公里处,这里是一块太湖流域的冲积平原。其中一段水域,因为西面有一座小山,就被称为钱山漾。钱山漾遗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学者的兴趣,所以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就先后对它进行了两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56年3月,是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联合进行的。当时,在第四层中出土了云雷纹黑陶豆柄、陶纺轮、绢片、丝线、麻布等器物;第二次发掘是在1958年2~3月,这一次在探坑22中,发现了一个竹筐,这个筐子里保存了很多珍贵的丝麻织物,比如麻布残片、细麻绳、绢片、丝带、丝线等③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1960年和1979年,浙江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和浙江丝绸工学院先后两次对这些丝织品做了鉴定。确定了其中的桑蚕丝的成分,同时也确认其为家蚕丝织物;其中的绢片还是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其经密、纬密每厘米各四十根,绢片的结构和密度体现出这一时期人类的纺织技术已经到达很高的水平。
根据碳十四测定,钱山漾遗址年代为距今4700年,大约为良渚文化晚期,而丝绸实物的发现,就意味着4700年前长江流域就已经会将蚕丝加工为丝绸。那么可以推断,当地种桑养蚕的历史则应当更为遥远。
由于民间流传,丝绸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的,所以以往人们也一般将黄河流域视为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但是,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和绢片则表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国蚕桑丝绸的发源地。遗憾的是,这一地区的丝绸文明,似乎没有后继者。在良渚文化衰落后,环太湖流域的丝绸生产好像也消失了,此后,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中才有吴越两国种桑养蚕的点滴记载,从良渚文化晚期到春秋战国之间,则是长达一千多年的断层。
这块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绸片,经过了4000多年的岁月磨蚀,虽然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光泽,但是文明的痕迹却被永久的保存了下来,向世人昭示着长江流域悠久的丝绸历史。今天,这块丝绸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人类利用家蚕丝纺织的最早实例”,被安放在浙江省博物馆,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中国丝绸的悠久历史。
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出土的丝绸残片、浙江湖州钱山漾的丝绸,证明了丝绸与中华文明同源,而半颗蚕茧,则将中国的蚕桑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1926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灰土岭铲下了第一锹土。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考古发掘。当时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李济不知道,这次田野考古将改写丝绸史,震撼世界。
发掘过程中,专家们从一堆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颗像花生壳一样的黑褐色物体。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蚕茧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现场负责人李济非常重视,马上请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刘教授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但也没有找出相反的证据。因为该茧壳比现在西阴村家养的蚕要小很多,不像是后来放进去的,因为埋藏的位置并不在坑底下,茧壳周围的土色也没有受干扰的痕记,当然也不会是野蚕偶尔吐的,因为有利器切割过的痕迹①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茧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他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什么必不是蚕茧的证据。与那西阴村现在所养的蚕茧比较,它比那最小的还要小一点。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最后,刘教授初步断定其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切割面是由锐利的刀刃所为。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半颗蚕茧,1928年,李济访美的时候,还特意把这个标本带过去,请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院鉴定。最后鉴定结果,证实了刘崇乐先生的判断,也证明了这个茧壳是家蚕老祖先的茧壳!
经鉴定,这半颗蚕茧,距今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经过中日学者多方面的比对,最终认定这只夏县出土的蚕茧是经过驯化的桑蚕茧。这颗蚕茧发掘之后,被确认为中国蚕丝绸史上史无前例最为重要的实物证据。它的发现向世人昭示,我国是世界桑茧的发源地,而黄河中游、华夏腹地是载桑养蚕最重要的发祥地。
这半颗历史悠久的蚕茧,留给世人的除了惊叹,还有疑惑。人们疑惑的是,为什么这是半颗蚕茧,为什么古人要把蚕茧割开呢?原来,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这一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其中尤其桑树长的特别繁盛,给野蚕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这个时期的华夏先民先还是过着冬穿毛皮,夏衣葛麻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野蚕丝又细又牢,做出的衣服比麻葛好很多。于是一种新型的蚕丝纤维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人们也发现,蚕茧的丝不仅可以用来纺织,其中的蛹也可以当食物。于是,先民们就把蚕茧切开,取蛹而食,扯茧为丝。西阴村发现的蚕茧,之所以只剩下一半,极有可能就是人们在切开蚕茧取蚕蛹时,不小心割破了蛹,蛹血污染了蚕茧。蚕茧被丢掉了,就留了下来。
1926年,这半颗蚕茧被发现后,先由清华大学考古陈列室保存,后随着李济工作变动,被收入中央博物院。1948年,国民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蒋介石把大批黄金、机器设备、工厂等向台湾转移,其中还有24万件文物精品,共5000多箱。每一件都是经过专家们挑选过的精品中的精品。这个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半颗蚕茧,作为中国远古丝绸的见证,跟着同样珍贵的“翠玉白菜”“毛公鼎”一起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馆。在那里,这半颗蚕茧被精心的存藏起来,几十年来一直被放置于恒温恒湿恒光的库内,平时都已仿制品代替展出,仅在1995年李济先生百年诞辰时,展出过八天以示纪念。
这珍贵的半颗蚕茧虽然处在台湾,但是它却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的蚕桑织造史,远远超过五千年。
浙江湖州的钱山漾发现的织物残片,大约4700年,河南荥阳发现的丝绸残片,大约5500年,山西夏县发现的半颗蚕茧,大约6000年;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蚕纹象牙盅,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我相信我们的祖先,在熟练掌握缫丝织绸的技术以后,这些文物才会流传下来。这一切也说明,中国蚕桑织造的历史远远超过五千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丝绸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