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自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

2016-03-24 08:09刘富胜
关键词:三个自信小康社会

刘富胜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论“三个自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

刘富胜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前国内外环境的理性认识,更是要兑现我党发展战略的承诺。增强“三个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坚持和增强“三个自信”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三个自信;小康社会;精神动力;十八大报告

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拥有“三个自信”的表现

自信是人们对自己观念和行为的积极肯定和确认。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指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要对我们经过曲折探索,并在实践经验中得到验证的理论、道路和制度保持积极肯定和确认的态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拥有“三个自信”的表现。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成就的肯定。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在部分中国人中产生了民族自卑的情结,这种情结一直影响到现在,总是认为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即便是我们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西方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金融危机、自顾不暇的今天,还是有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对中国现状盲目乐观是要不得的,但是对中国现状盲目悲观同样是有害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无论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还是与同样发展基础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就都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从横向来看,中国不仅是“金砖五国”中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而且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出口额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一。从纵向来看,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几亿人脱贫,中国的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难怪吴敬琏这样写道:“像我这样经历过苦难年代的人对比现在和当年的情况,简直恍若隔世。……短短30年,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1]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对中国发展成就的支撑作用的肯定。我们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十八大报告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影响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识。夸大了存在的问题,就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甚至会否认这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看不到这些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不够完善的产物,而且将必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不可扭转的必然产物,就会从根本上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视为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能够加以解决的问题。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对未来中国发展作用的肯定。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也说明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第一,我们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外部条件;第二,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部条件;第三,全党同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条件。只要把握了外部条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之,无论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都将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无法完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和设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小康社会”邓小平曾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定义,从质上讲就是“不穷不富、日子好过”,从量上来讲就是:“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2]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上来讲,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都已经实现,根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按汇率法计算,我国在1997年就实现了人均GNP 860美元,开始跨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尽管如此,我们当时与发达国家的总体差距和人均差距都很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但是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即“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报告规划了我们党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的具体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已经从“温饱阶段”过渡到了“总体小康”阶段,但是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一方面需要巩固;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十六大报告同时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从“质”和“量”来讲,都无非是对十六大报告的延续和发展。从质来讲,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六大报告中对2020年小康社会的描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量上来讲,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报告也曾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肯定,是拥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积极体现。

二、增强“三个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理想,实现理想的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任务“十分艰巨”,这就更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力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三个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埋头苦干,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懈怠和折腾。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我党长期执政之后,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十八大再次提醒党员干部要注意这“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要肯定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定能够将中国建设得更好,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任何动摇都会错失发展的机遇,任何懈怠都将成为民族的罪人,任何折腾都将损毁来之不易的成就。不动摇,就是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改变我们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改变我们的根本任务,将发展的质量与速度统一起来,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懈怠,就是牢牢树立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我们常说现在还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对我们如此,对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抓住了这个机遇期,我们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旦错过了机遇期,在未来的较量中就会非常被动;不折腾,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总之,不能出现道路选择的分歧,不能制造和夸大人民内部矛盾,而要积极地去化解矛盾。

“三个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斥外来干扰。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中获得发展,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冷战已经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一直没有终结,资本主义时刻不忘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坚持“三个自信”是我们与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合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们发展落后,我们需要通过对外开放来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就是“引进来”;现在,我们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即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引进资金和技术,同时我们通过三十多年的积累,我们也需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引进来”,还是现在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我们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是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亟须克服的难题。怎么来看待这些难题?坚持“三个自信”就意味着将这些难题视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并且是通过进一步发展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三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走完了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各种矛盾汇集不可避免,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需要一个过程。坚持“三个自信”,就是要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能够展现出来:生产力发展要比资本主义更快,人民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更能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同时坚持“三个自信”就意味着要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与之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不仅没有克服,而且新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瓶颈。比如说资本主义一直在炫耀的民主,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沉重负担,民主政治一旦发展到“选票”政治,政府就不可能采取有助于社会长远发展但暂时有损于民众利益的任何措施,这已经使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丧失了自我纠错和发展的良机。坚持“三个自信”并不等于盲目排外,而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就和不足,也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优点和缺点,从本国自身情况出发,积极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类优秀发展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

“三个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建设始终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稳定的要求更高,面临的社会形势更加严峻。马克思曾讲:“‘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还是利益分配问题,人们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利益共享,到今天的利益分化,乃至利益博弈,这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的表现。孙立平教授认为,市场不仅是一种经济整合机制,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生成机制之一。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伴随的,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4]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改革才能解决,十七大报告早就指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当前的改革与30年前的改革已经不同,当前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改革的对象已经从以经济体制为中心的改革转向全面改革,温家宝在2013年两会记者会上一再重复,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有丧失的危险;其次,改革已经不再是共赢,任何改革都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即有人得有人失,需要人们正确看待得失。只有坚持“三个自信”才能推进改革,才能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改革,坚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才能最终化解社会分歧。只有坚持“三个自信”,才能懂得财富的“社会价值”,财富来源于社会,应当共享于社会。坚持“三个自信”就是坚持“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共同铸就世世代代的美好家园。坚持“三个自信”就是懂得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也相信通过改革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坚持“三个自信”就是让领导集体推进改革有勇气,让“先富阶层”不移民,让普通民众有期待。坚持“三个自信”就是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建设好,为我们共同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和谐团结的环境。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增强“三个自信”的可靠保证

任何自信都来自人们的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即因为认识到了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能够甄别前进方向的对错,从而产生自信;也因为亲身体验到了理想目标的实现,体验到了生活的改变,幸福感增强了,自信心就产生了。正确认识是亲身体验的基础,亲身体验则会强化正确认识。增强“三个自信”一方面需要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创造人们亲身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优越性的场景。

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识水平是增强“三个自信”的基础。提高认识水平,首先就要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中国近代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所有革命都力求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任务,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逐渐接近第二个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能够成就人们的幸福梦想。[5]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们当前“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说明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益”,没有公平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没有效益就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保持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的社会矛盾集中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这“三大差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努力缩小这三大差距,通过改革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提高认识水平,同时也需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资本主义还存在自我调节的空间和时间,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没有改变。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与落后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对比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是增强“三个自信”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资本主义也同样在发展,并且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模式,这是我们在竞争中需要倍加努力的原因。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显然“与时俱进”地把握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就赢得了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的普遍赞誉,本身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选择的优越性和正确性。

任何理论上的“优越性”“正确性”都要接受实践的验证,都要化为人民群众的亲身体验。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说:“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是要表现它的优越性嘛,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 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6]邓小平的发问至今振聋发聩,如果我们今天接着提问,我们显然会问“贫富差距这么大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吗?”“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减少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提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规划,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生活幸福度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执政党基于国情、世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决断,体现了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同时,坚持“三个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环境保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将极大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马国川.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12: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4]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5] 徐俊.中国梦的信仰意蕴与实现路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17.

[6]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

(责任编校:杨睿)

On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Self-confidenc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Building

LIU Fu-sheng

(SchoolofMarxism,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will be built up by 2020. The objective setting 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conclus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cess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s well as the r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and what’s more it is the fulfillm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mise made by CPC. To enhance the “three self-confidences”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building, while building up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on schedule is the reliable guarantee to adhere to and promote the “three self-confidences”.

Key words:the “three self-confidences”; well-off society; spirit impetus;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98(2016)01- 0037- 05

[作者简介]刘富胜(1978—),男,重庆南川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2SKH13)

[收稿日期]*2015-03-15

doi:12.3969/j.issn.1672- 0598.2016.01.006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邓小平的信心论述:“三个自信”思想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