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中文SCI期刊
——以《岩石学报》为例

2016-03-24 07:24俞良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稿件学术

■董 策 俞良军 陈 辉

《岩石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100029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有近6000种,其中英文期刊200余种。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增加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每年出版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面对国际出版集团的渗入和大量优秀科研论文的流失,中国科技期刊界也积极应对,采取创办英文期刊的方式进行着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尝试,其中以Cell research最为成功,2014年SCI影响因子为12.4,总被引频次达9000以上[1]。但是,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即使是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其稿件绝大多数来自国内作者,加之期刊的主题缺乏国际前沿性,在国际科学技术交流甚至国内的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很难摆脱国内无读者群、国外无市场的两难局面[2]。

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除了个别的学科和专业外,最早一批经典的中文期刊都已被SCI收录,但这并不证明中文科技期刊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几年前SCI数据库只收录英语期刊,这些优秀的中文SCI期刊由此显得弥足珍贵。在世界期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这些中文SCI期刊再一次面临机遇和挑战,是一味迎合国际潮流而创办英语期刊,还是坚持办刊宗旨,固守主要为国内科研人员服务的底线,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总结《岩石学报》30年的办刊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1 《岩石学报》基本情况

1.1 创刊及发行

建国后伴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飞速发展,岩石学做为地质学基础学科亦有了显著的进展。它为我国资源、能源的开发,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过去在岩石学方面尚无专门性刊物,性质相近的杂志也不多,因此,许多相关刊物刊登的内容有限,而且周期很长,致使一大部分经验和成果未能得以及时推广和交流,不利于岩石学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远不能满足广大专业科技工作者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为此,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于1978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会议期间做出创办《岩石学报》的重要决定。后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1985年创刊发行。

1.2 办刊宗旨和特色

《岩石学报》坚持以创新性、综合性、前沿性、导向性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依靠和团结全国广大地学工作者,探索自然奥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和发展,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我国培养和造就大批地学科研人才。

《岩石学报》主要报道有关岩石学基础理论的岩石学领域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同时也刊载综述性文章、问题讨论、学术动态以及书评等。虽然岩石学只是一个小学科,但《岩石学报》组稿并不只局限于此,只要与岩石学相关的地学领域都可。《岩石学报》坚持质量第一的学术标准,更看重稿件是否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另外,《岩石学报》创刊时就是中英双语期刊,这一点与其它中文杂志有所不同,近年来已有一些英语投稿,主要为国内作者,以及俄罗斯、伊朗、南非等国家的作者。

1.3 获奖与资助

近年来《岩石学报》获得2008—2011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B类)资助,2012—2014年再度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C类)资助。2013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年连续3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2014年自然工程类总排名第17位,中文类排名第1位[3]。入选“第3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即“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最近,又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2015—2017年度)项目资助。

1.4 影响力指标

《岩石学报》近几年发文量一直保持在310篇左右,期刊被引频次保持稳定增长(图1)。2012年《岩石学报》的CSCD影响因子为1.8444,总被引频次为5888;2013年《岩石学报》的CSCD影响因子为1.8736,总被引频次为6707,分别在学科内排在第一和第二位[4-5]。在201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CSTPCD地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排名中,《岩石学报》分别获得第一和第三位(表1)。2012年《岩石学报》的JCR影响因子为1.117,总被引频次为3487;2013年《岩石学报》的JCR影响因子为1.224,总被引频次为4306;2014年《岩石学报》的JCR影响因子为1.455,总被引频次为5195(图2)。虽然《岩石学报》是中文SCI,但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相关计量指标比某些国外英文期刊期刊还要高,如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Turkish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Island Arc等。

汤森路透发布《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评估了21个大学科领域内2002年至2012年间被收录的论文。他们跟踪了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引文影响力排在前1%的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这些精选的高被引论文代表了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且有用的研究,中国共入选了152位。在地球科学高被引研究者中,中国10人,其中9人曾在《岩石学报》上发表过文章,反映《岩石学报》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图1 《岩石学报》2000—2014年发文量

图2 《岩石学报》2000—2014年SCI被引频次

1.5 数据库收录情况

国内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七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录。国际上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等收录。

2 如何成为有特色的中文SCI期刊

《岩石学报》从1985年创刊到现在已走过30年风雨历程,创刊伊始为季刊,每期十余篇文章,是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在行业内影响力十分有限。2004年改为双月刊,2006年以后改为月刊。于2000年被SCI收录,是我国地质学领域唯一被SCI收录的中文期刊。2014年已进入SCI统计源的Q2区,在国内各种统计排行中也始终名列前茅。

表1 2014年度中国科技期刊CSTPCD地质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排序表(前40名)

《岩石学报》取得今天的成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编辑部同仁勇于创新,大胆变革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期刊最核心的两点是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根本,形式是外在表现方式。

内容就是期刊的稿件质量,它是期刊学术水平的体现。《岩石学报》最初的前几年稿件质量普遍不高,编辑人员处于等稿上门的状态。为了提高期刊的综合影响力,编辑部决定增加文章的数量来弥补学术质量的不足,因为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变化。改革后《岩石学报》年发文300篇左右,总页数近3000页。另外,编辑部也改变以往被动等稿的状态,鼓励编委多组稿、投稿、荐稿、审稿。编辑部人员也主动联系“863”“973”“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的科研人员,向其大量约稿,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扩大杂志的知名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指标显著上升,在国内外数据库的评比中,排名稳健提升,并最终被SCI收录。

形式是期刊的外在表现方式,优秀的内容要通过完美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形式体现在期刊的封面、装订样式以及内容的编排格式等方面,这些内容看似琐碎无奇,却表征一个期刊的品质,例如国际名刊Nature、Science等就在这些小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岩石学报》适应国际期刊发展潮流,做了相应地改动。如封面采用铜版纸、正文采用电光纸,多色印刷。封面一改往日的单色调样式,选用图片作为主题,图片反映专业内容,如岩石、矿物、矿床等。这在地学期刊中比较少见,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另外,《岩石学报》在版式的编排上也下足功夫。如文章中英文摘要的位置,英文标题和作者英文名的书写,以及参考文献采用何种引文法都认真琢磨,对这些细节的处理看似小问题,实则是能否方便读者检索和引用及数据库收录的大问题。在这些方面做到高品质,显著提高了期刊的软实力。

《岩石学报》多年来积极尝试新的出版手段,探索新的出版模式,走在国内出版界的前列。作为地学期刊中唯一的中文SCI期刊,《岩石学报》有其独到之处,具体表现为三个“第一”。首先,是第一家从根本上解决了发现投稿阶段“一稿多投”的问题。《岩石学报》于2007年1月正式运行“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稿件接收、送审、退修、发排等处理稿件流程。在此系统中设置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显示“一稿多投”稿件所投杂志名称以及文章的相似度。其次,是第一家在网站上实现了稿件htm l格式化功能。《岩石学报》于2013年采用htm l格式的网页版,取代了以前的PDF文件格式,使文章中的参考文献具有链接功能,实现了单刊系统向多刊系统的飞跃;再次,是国内第一家申请并获得创办网刊资质的期刊。《岩石学报》于2014年9月获得网络刊号,积极尝试建设新的期刊出版平台,这在科学出版社中也是第一家获得网刊资质的期刊。同年,创立微信公众号,读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登陆《岩石学报》网站进行在线阅读和免费下载,提高了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和利用率。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应用,大大提高《岩石学报》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变革贡献力量。

3 如何办好中文SCI期刊

3.1 中文SCI期刊的定位

期刊应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和精准的学术定位,这是期刊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科技期刊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办出特色、体现风格、创立品牌,这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之道。

随着期刊国际化的浪潮日益兴起,中国科技期刊界陆续创办了一些英文期刊,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创办的英语期刊为代表。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提高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虽然一部分高水平的精品期刊可以尝试国际化之路,但大部分中文SCI期刊则完全没有必要赶潮流,因为它们立足点就是为国内基层工作者服务,这也是中文期刊的根本宗旨[6]。中文SCI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十分有限,例如《岩石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虽一直名列前茅,但主要还是国内作者发表外文文章时引用的,外籍作者引用相对较少。因此,中文SCI期刊应本着立足国内的办刊方针,服务于国内科研人员和广大基层工作者,同时扩大在国际上的显示度,起到“展示窗口”的作用。

3.2 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期刊编委会决定着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而主编又是编委会的灵魂。因此,主编必须在其所属专业领域享有盛名,了解该领域最新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编委会的组织规模、人员构成及学术水平对期刊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期刊编委的作用就是给期刊审稿、组稿,与国内外同行深入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对期刊进行宣传,扩大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岩石学报》非常重视编委会的建设,实现了专业化和年轻化的转型,编委由6位院士、11位国家“863”“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7位国家杰出青年学者、7位长江学者、3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授组成,平均年龄56岁。主编和编委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更换。《岩石学报》要求编委会成员每年至少投一篇高质量的稿件,审理一定数量的稿件,发现优秀科研成果及时组稿,鼓励编委多在学术活动中为《岩石学报》宣传,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2000年我国实施“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这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是继前苏联和德国之后第三个超过5000米的科学深钻,具有深远的科学研究意义。《岩石学报》经编委的引荐与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进行深入交流,开展精诚合作。从项目一开始就进行全过程追踪,出了5期专辑。大大提升了《岩石学报》及该科研项目的国际影响,也起到了对外宣传我国科学研究的效果。

3.3 加强编辑部建设

学术期刊发展需要一支具有相应能力的编辑队伍与之相适应,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的日常工作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非常重要,它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用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话来说,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7]。随着管理部门和主办单位对科技期刊的重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加入期刊编辑出版工作队伍。相关部门应加强编辑部建设,鼓励编辑参加学术会议、编辑培训以及去国际性知名期刊的编辑部或出版社进行短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与交流,以便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编辑加工队伍,这对于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编辑与管理理念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4 组织优秀的稿源

稿件的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选题和组稿对保证科技期刊的高学术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大量高学术质量的稿件投向国外科技期刊,使国内科技期刊严重缺乏高学术水平的稿件,从而使得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很难得到提高。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应特别注重跟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并以此制定和调整选题组稿方向。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组稿,依靠编委、审稿人为其投稿荐稿。科技期刊也可自己举办学术会议,以出版学术专辑等方式进行约稿。

《岩石学报》对稿件质量极为重视,不仅保持和本专业顶级专家的良好关系,同时注重和挖掘中青年学术新秀。在其读研究生和刚从事科研工作时给予极大的帮助,这样等其成为本领域学术精英的时候就愿意贡献其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岩石学报》对重大科研成果开设稿件审理快速通道、免收版面费等方式争取优质稿件。对有学术争议的文章也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予以发表。例如,张旗研究员最先把国外埃达克岩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国,在国内学术界存在巨大争议,投稿屡屡碰壁,最终在《岩石学报》发表。近年来,埃达克岩成为地质学的科研热点问题,该论文引用量在《岩石学报》一直名列前茅。

3.5 建立规范化的编辑体例

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化是指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与装帧、论文的语言文字、写作体例、编排格式、计量单位、常用符号、公式、图表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等内容的编排,要符合科技期刊编排规范。我国出版行业虽有一系列的出版规范,但大部分是推荐性的,只有少部分是强制性的。各期刊为突出自身特色和办刊风格,采用五花八门的编排格式,不利于期刊的学术交流和国内外数据库的检索。

《岩石学报》深深意识到规范化在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促进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岩石学报》参考国外优秀期刊于1999年进行改版,注重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的英文书写,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率,并于次年被SCI收录。在2002年再次进行改版,改版的目的就是使编排格式体现科学性、稳定性、确切性的特征,与国际标准接轨。

3.6 提高显示度和综合影响力

我国中文SCI期刊的综合影响力较低,除了被国外数据库收录的一些期刊外,基本只在国内发行且发行量普遍较低,因此很难被国际性检索系统检索。少数期刊拥有独立的信息采编和发布网站,个别期刊还采用传统的邮箱投稿,缺乏向国际科学界展示自己的途径,大大降低了期刊的显示度和综合影响力。我国中文SCI期刊应与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利用和借鉴先进的办刊理念和经验,优化期刊的运作机制,建立并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流程。

《岩石学报》注重向国外检索机构及同行展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每个月定期向化学文摘(CA)、科学引文索引(SCI)、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邮寄杂志。另外也向一些本领域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发送电子版信息,如美国地质学会等机构。从2016年起《岩石学报》正式被EI收录,为与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公司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要本着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8]。

3.7 集团式经营和期刊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集团式经营,例如科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二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单刊杂志社;三是数量众多却无独立法人地位的期刊编辑部。这种分散经营的状态绝不可能形成合力,更谈不上竞争能力。面对外国出版集团对中国科技期刊市场的蚕食,一家一户的期刊经营方式根本不足以抵挡。对于中国的期刊人来说,中国科技期刊集团化经营将是未来发展趋势,这既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国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9-10]。

未来的期刊出版模式将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所以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11-12]。目前国内大多数期刊虽然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具有投稿、审稿、录用、提前发布等功能,但仍属单刊或多刊系统而非群系统[13]。单个期刊由于基金和技术的问题只能建设自己的小平台,只有集团式经营才能搭建本领域甚至全国性的大平台。今后,我国应建立统一的期刊出版平台,实现开放评审和先发表后评审等手段,到时期刊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出版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4 结论

中文SCI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最早进行国际化的尝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色和历史背景。近年来,汤森路透的数据库已不再收录中文SCI期刊,这些最早一批被收录的种子期刊显得弥足珍贵。随着出版国际化浪潮的到来,中国创办的英语期刊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中文SCI期刊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本文通过分析《岩石学报》30年的办刊经验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认为中文SCI期刊应该明确期刊战略定位,即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坚持学术质量第一,走学术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将数字化、网络化、集团化运作与传统模式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综合实力的精品名刊,更好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服务。

致谢:谨以此文纪念《岩石学报》创刊30周年,向多年来给予刊物支持和帮助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1] 王晴,王跃.所有的中国科技期刊都要国际化吗[J].编辑学报,2005,17(6):458-459.

[2] 周棻.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实践的样本探析——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为例[J].中国出版,2011(10):6-11.

[3]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4.

[4] 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被引频次前300名排行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206-1208.

[5] 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前300名排行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209-1211.

[6] 陈柏福.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路:走向国际化[J].编辑学报,2011,23(3):236-238.

[7] 卢嘉锡.既是“龙尾”也是“龙头”——要重视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1(1):2.

[8] 王卉,白雨虹,于晓光.考验与机遇——以光学期刊为例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合作[J].编辑学报,2010,22(Sup.2): 120-123.

[9] 刘天星.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之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54-760.

[10] 汪新红.“云出版”是期刊社自主数字出版的全新模式[J].中国出版,2012(1):44-45.

[11] 厉衍飞,刘培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33-737.

[12] 李红.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6):145-149.

[13] 陈辉.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9-12.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稿件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