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桂芳
[摘 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是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基本思维方式之一,也是科学发现的金钥匙,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推理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75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助于学生养成言必有据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从而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猜想中渗透推理意识
猜想就是运用非逻辑手段的一种想象,它可以为学生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去猜想,去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面前将若干各种颜色的球放入盒子里,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由于学生亲眼看见教师往盒子里装进了哪些颜色的球,自然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来猜想。有的学生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有的学生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还有的学生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教师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结果是如何得出的?此时,猜“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的学生就会说:“我觉得红球的数量最多,肯定最容易摸到,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这个猜想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推理意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推理意识,对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猜想活动,以渗透推理意识。
二、在示范中领悟推理方法
波利亚曾说:“有效地运用合情推理是一种实际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模仿与实践来学习它。”对于学生来说,模仿是实践,尝试与创造也是实践,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模仿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与自己的模仿中学会推理。
如教学“8加几”时,在关于8+5,8+6,8+7……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棒,采用“凑十法”的教学方法。以“8+5”为例,教师边演示边述说:“先把5分成2和3,再用2和8组成10,最后10加3是13。”在学完“8加几”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吗?”由于有了“8加几”的算法作示范,学生在推导“9加几”的算法时自然有样学样。以“9加3”为例,先把3分成1和2,再用9和1组成10,最后10加2是12。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摆一摆、说一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领悟了计算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不断推理的过程,教师要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领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三、在操作中积累推理经验
实践操作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对整个实践操作过程进行认真观察与思考,并且善于对操作过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的认知从直观动作思维上升到表象认识,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积累推理经验。
如教学“间隔排列”时,间隔排列的规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教师可以借助模具操作的教学手段。首先,对于学生常见的植树问题,在棵数与间隔数的问题上,教师主要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小旗、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并且注意在摆放的过程中探究出在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以及一端种一端不种这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操作完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说一说,并且想一想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经过观察、思考、操作、述说,学生的推理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由此可见,在学生推理能力的形成方面,教师不光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观察,更要注重发挥操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边操作、边推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与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只有学会推理,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在推理中获得数学知识的建构,从而使学生积累推理经验,发展推理能力,并且使自发的推理意识逐渐内化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