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战争篡改的人们

2016-03-23 15:52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义工尸体

杨时旸

这部电影极其巧妙地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对于日常的破坏,对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绵延不绝的毁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的残酷在于直面死亡和鲜血。在影像的呈现中,更多的时候都将战争化为一种包含着轰炸和血肉横飞的视觉效果。由于战争的正面样貌过于具有戏剧性,乃至于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想战争的侧面与背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战争只停留于国际新闻中,而一旦戏剧化的场面不再出现于报道中,似乎那里就永远被人遗忘,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战争之下,那些被粗暴篡改的日常生活才是更加需要艺术去介入和抵达的部分。

这部电影叫做《完美的一天》,这个鸡汤兼治愈系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无奈故事。巴尔干半岛的冲突区,一个水井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居民因此无法饮水,几个国际组织的义工来到这里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拖拽的时候,绳子断了,他们不得不到处寻找绳子。一路上,这几个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有时是和联合国部队的管辖分歧,有时是如何面对当地充满敌意的居民,有时又不得不和发战争财的当地黑帮周旋,而他们自己也正在被相关组织评估,是否要结束对此地的援助活动。

《完美的一天》所涉及的一切就是“战争的背面与侧面”。通常,在人们心中,国际义工是一群有着“圣母情结”的人,他们冒死前往战地,领着微薄的薪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有时,如果不以人性光芒作为解释,从单纯的理性算计上,似乎没办法阐释这种行为。但在这部电影中,这几位国际人道主义者都被拉入了凡尘。

在去年那部极其惊艳的政治喜剧《政局边缘》中有过精彩出演的蒂姆·罗宾斯,这一次延续了那种贫嘴滑舌但内心耿直而忠诚的角色,一路上,他插科打诨,但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男主角也同样如此,陷在感情纠结之中,一边是重逢的老情人的牢骚,一边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他左右应付,显得荒诞不经又妙趣横生。

这部电影是那种典型的小切口宣泄大情感的呈现方式,它极其巧妙地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对于日常的破坏,对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绵延不绝的毁弃。实际上,战争并不单单只意味着枪声,它是一种“反日常”的状态,它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摧毁是短期内无法重建的。影片中那个一直跟着国际义工的当地孩子就是如此,他所遇到的几段故事成为了一个残忍的隐喻:第一次,他被比他更大的孩子抢走了足球,并被暴力威胁,是战争让他陷入了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食物链中;第二次,几位义工发现了他被炸毁的老宅中悬吊着的亲人的尸体,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是战争让他几乎沦为孤儿;第三次,义工们冒着危险为他找到的新的足球,被他随意转手卖给了别的孩子,是战争逼迫他祛除情感价值,变得接近冷酷。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用心爱之物换钱的目的是为了去看望父母,他以为自己的父母只是逃难去了远方。这些小小的细节无比真实地还原了战争背面的细碎生活,但是也让所有最深邃的悲伤轰然而至。

而经历孤独的不只是陷入战争中的当地居民,这些以人道主义之名来到此地的国际人士其实也在疗愈自己。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群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到安定的祖国,面对安宁但慵懒的普通生活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各自掩藏着自己的悲伤,有些人无人想念,有些人在逃避不想面对的情感,所以,他们一边诅咒着战争,一边希冀着评估组别结束自己的工作。在这里虽然每天都会面对混乱、无奈和危机,但是这些人会觉得自己在这里才有存在感。这又是一层荒诞,本来人人逃避的战争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他们想结束这一切,但却又沉溺于其中。

这几个人一直以来的遭遇最终被一场雨解救了。之前,无法打捞那具尸体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人性之恶以及那些冠冕堂皇但荒诞无比的条文规定,而一场大雨让那具尸体漂出井外。这个结尾充满谐趣和悲伤,这场战争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以挣脱的境地中,那场雨犹如一次赏赐和天启。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义工尸体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打败仗
跟踪导练(一)5
背尸体的女人
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浅析
生命的起源,也许只是一具尸体?
捡尸体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人道主义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