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晔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640)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以抗战为中心的思政教育
罗光晔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640)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思政教育,紧密贴合国内外时局发展态势,采取会议宣讲、文件传达等多种形式,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与趋向,正确处理了抗战时期是否抗战,速战还是久战,要不要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片面抗战还是全面抗战,以及在国共双方因抗战而发生摩擦的背景下,怎样团结斗争等问题。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今日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延安时期;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
中共中央的延安时期,涵盖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的大部时段,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最有成效的时期之一。作内政而寄军令,将党员教育糅合于时政问题指导之中,是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思政教育最为主要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思政教育,一方面,使我党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围堵,在陕甘宁地区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也使我党坚决抗战的民族立场和积极进取的政治追求深入人心,有力地遏止了反围剿和长征期间国民党当局对我党的诬陷和迫害,牢固地树立了一个抗战的,廉洁的,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的政党形象。在全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而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则对当代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日本入侵东北之后,枪口对外,合力抗日,就成为除国民党反动派之外,全国民众的普遍愿望。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思政教育以政治宣传为主,自觉顺应了国家需要,将重点转到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来。
“九一八事变”后,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旗帜鲜明地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的政治立场:红军准备在一定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1935年12月,为统一全党思想,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指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1](P137)。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成为全党共识。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审慎把握国内国际形势,与事件相关各方积极斡旋,顺应了党内外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呼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扭转了国内时局,奠定了全民抗战的基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并没有被阶段性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协力善后之后,中共中央发表声明:“蒋氏倘能一洗国民党十年反动政策的污垢,彻底地改变他的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基本错误,而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战线,军事上政治上俱能实际采取救国步骤,则共产党自当给他以赞助。”[1](P228)这一政治声明,表明了中共顾全大局、协同抗日的意愿,彰显出宽容而不失警惕的器度与智慧。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攻势,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军各派的逼迫之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在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P16-40)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思政教育的核心,主要是民族大义、危亡意识的宣传与灌输;而其受众则并非仅限于普通党员,更指向了全国同胞。
抗战前夕,中国虽然占尽广土众民、自卫正义、舆论支持等优势,但毕竟是首次面临与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对决,且全国上下的士气动员尚未完成,因此,在全面抗战的初始阶段,中共中央思政教育的重点,主要放在如何凝聚全国军民之心上。
抗战军兴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分析了坚决抗日与妥协退让两种方针、两套办法、两个前途,呼吁“全国的爱国同胞,爱国军队,爱国党派,一致团结起来,坚决地实行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套办法,争取第一个前途;坚决地反对第二种方针,反对第二套办法,避免第二个前途”[3](P322)。这里所说的第一种方针、第一套办法、第一个前途,即指坚决抗日的方针、办法及其前途。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陷入屡战屡败的不利之境。上海、太原失陷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后认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开始主导抗战的方向,而国际社会还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观望态势,因此,中国目前处于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片面抗战已经无力持久,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危机严重的过渡期,中国抗战虽极其艰难,但不利要素和有利因素正在朝积极的方向消长;抗战和投降虽并存于中国,但日寇、汉奸和亲日派的促降愿望将无法达成,从片面抗战转变到全面抗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3](P359)这一论断,为凝聚全国军民之心,促其坚定地走上全面抗战之路,扫清了思想障碍。
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题为《论持久战》的演讲。这一论著,后来也成为中共抗日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抗战参战军民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出:“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3](P445)《论持久战》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树立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客观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四个主要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毛泽东强调指出:“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3](P460)《论持久战》准确预测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的走势大略如是。此外,《论持久战》还制定了指导抗战不同阶段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主张采取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的灵活的战争形式,强调“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3](P484),阐明了政治动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3](P509)。在此基础上,《论持久战》有力地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潮。这些分析,在抗战中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不仅盘活了中国抗战大局,扭转了正面战场失利所造成的颓势,而且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论持久战》对全党全国军民抗敌思想和指导方针的正确引领,中国人民就不可能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围绕抗日战争的前途趋向展开,重在鼓士气聚人心,以使全党全国军民树立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除了立足国内战场的形势预判外,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也非常重视研究国际形势对抗日战争走向的影响,并对全党和全军指战员展开适时教育,以增强其必胜的信念。毛泽东对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各阶段的关系论断,集中体现于《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等相关论著中。在以上论著中,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扩大与东进,断言美国、苏联将会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并为中国战场带来有利影响,中国抗战将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协同发展。在美苏参战之后,毛泽东又预见到西线第二战场的开辟,以及希特勒与日本法西斯将很快便走向灭亡的命运。这些论断,有助于统一全党思想,巩固党内团结,坚定全党抗战必胜的信念。[4](P19-21)
保护统一战线,抵制恶意挑衅,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期思政教育的着力点。这一阶段中共中央的思政教育工作,从1940年年初开始,持续到抗战胜利前夕。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确立了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所发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在重庆,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充分发挥政治舆论的强大攻势,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予以了猛烈反击。周恩来为《新华日报》书写题词和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迫于压力,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共浪潮有理有据有节的反制措施和宣传教育,既有力地揭发了他们反动面目的真相,也顾全了抗战大局。与此同时,毛泽东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创建新国家秩序的伟大构想。这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威权,有力地宣扬了共产主义革命理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义义论》《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科学地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这些光辉论断,在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延安时期围绕抗战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重点、工作方法、表达形式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绩,调查研究、整党整风、群众路线、说服教育、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典型示范、宣传鼓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彰显了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各党派、各阶层力量,致力于民族解放的果决和勇毅。其光芒闪耀的远见卓识,全局眼光,对当代中国社会面貌、内外环境的深刻洞见,以及寓教于乐、创意迭出、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2]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J].抗日战争研究,2005(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4]姜廷玉.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J].理论参考,2015(9).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2016-10-03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重点项目(2016GZZD1)
罗光晔(1978-),男,湖南隆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231
A
1673-1395 (2016)11-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