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纪刚,路国华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里约奥运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几点启示
司纪刚,路国华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奥运会是全球最顶级的体育赛事,也是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高体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届奥运会都会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增添新的要素,引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里约奥运会与往届奥运会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总结了里约奥运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求为建设高品质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里约奥运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学校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1]。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到4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当下,大学生中充斥着功利与浮躁,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真意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以及为人处世的培养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提出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奥运会是全球最顶级的体育赛事,也是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高体现,每届奥运会都会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增添新的要素,引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新的发展趋势。
与往届奥运会相比,里约奥运会有其独有的特点和特征。首先,绿色、环保、和平的主题和理念贯穿于里约奥运开幕式。其次,开幕式的节俭精神值得褒扬。节俭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节俭”意味着实效和环保,开幕式用最少的钱营造出了最好的表演效果和创意,见证了巴西脚踏实地的创新精神。
在里约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数虽然较之前2届奥运会有所下降,但是国内舆论并没有责怪那些努力拼搏的运动员,没有像几年前因选手没有拿到金牌而责骂他们,现在大家热衷的不再是金牌,而是金牌背后的故事以及每一个运动员通过这场世界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竞技精神和人格魅力。这表明“唯金牌论”的意识在我国逐渐淡化,反映了我国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体育,终于剥离了它不可承受之重,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而这一切,源于民族日益增长的自信、自强。里约奥运会上朝鲜和韩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合影自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称赞,这是“奥运精神”的体现。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说“这就是举办奥运会的意义所在”。尽管这可能无法消解朝鲜和韩国的紧张局势,但却实实在在地展现了体育的统一力量,里约奥运会以其独有的魅力,必将给体育文化包含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校园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殿堂,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优秀青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校园里产生碰撞、交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提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让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学校的教育成果相辅相成,营造和谐团结的校园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促进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友谊,要加强高校体育意识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在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方面,让大学生意识到,体育可以促进友谊,体育可以促进团结,比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同学们讲授“乒乓外交”“朝韩运动员合影自拍”等事件,让同学们领会到体育确实能够可以改善国家之间关系、加强人们友谊,从而让学生了解体育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各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在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体育无国界的优势,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美国学生爱好橄榄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系列橄榄球赛。建设高校体育行为文化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和校际之间的比赛,让大学生为本校争夺荣誉的同时,感受到队友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是夺取比赛优胜的关键,让大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
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口号为“一个新世界”,希望体育可以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好改变,核心理念是团结、尊重多样性和对改变的渴望。体育文化显然也要受其影响,而且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口号和我国的创新发展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根据奥运口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营造敢于创新、百家争鸣的体育文化氛围。
2.1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学生体育参与度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的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了提升,但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尤其在耐力方面,大学生竟不如中学生[3]。大学生正处于各项生理机能已发育完善,但身体素质却不如中学生,值得大学老师深思。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就是体育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太枯燥乏味,大学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只能完成课上硬性指标,课下基本不运动,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于是出现了体育“替考”现象,身体素质不好的大学生,找到素质好的同学来代替他们参加体育测试。如何提高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体育教师是通过点名来拴住学生,还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体育,这就要求大学体育老师有丰富的课堂经验并且敢于创新课堂内容,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非常重要,体育课可以通过改变上课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快速掌握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例如在训练时可以增加一些比赛和游戏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更好的完成训练量[4]。高校体育教师是大学生健康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在体育课堂上关于体育创新理论,对于如何改变上课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体育教育,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往往都有自己的心得,这就要体育教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枷锁,适应时代的发展。
2.2 创新的体育科研方法给高校体育文化提供支撑
体育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需要以创新为动力。通过创新,体育科学才能有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才能创立新观点、新学说和新理论。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体育科学才能稳步向前发展。中国队在历届奥运会的优异表现,就是体育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的综合体现。在美国全国高等院校中有400多个体育系,承担体育科研工作,这些体育系、科,配备先进的科研仪器和人才,进行大量系统的研究。尽管我国高校汇聚了体育领域的优秀的学者,不可否认同国外相比,我国高校体育科研人员在一些领域需要加强创新意识[5]。如现在体育科研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趋势,体育统计学、体育经济学也不是新鲜词汇,高校体育科研团队要根据体育学科发展趋势,为高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出路。因此我国高校校园要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体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科技支撑。
奥运会的基本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对于广大运动员而言,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并不全是争夺金牌,还有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较,要比过去的自己“更快、更高、更强”,这就是运动员个人的胜利、成功,获得自己运动生涯中的金牌。如游泳女将傅园慧晋级决赛之所以表现得特别兴奋,主要是她创造出了她个人的历史最好成绩,对于她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已经超越了自己,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没有靠奥运金牌,也没有靠奥运奖牌,这实质上反映了广大青年人在对奥运会认识上的巨大进步,表明广大中国人正在抛弃心中多年的“金牌至上”观念,正在去除金牌情结。
在今天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很多人崇尚“拜金论”、“享乐论”,“拼爹”、“富二代”也早已不再是新鲜词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大,正视大学生的三观,需要精神的激励,需要榜样的无穷力量,需要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上端正大学生面对生活的态度;向大学生传授只有靠奋斗得来的果实才甜,不劳而获的日子不会长久,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够战胜对手,才能像女排那样,实现逆转。而大部分大学生都是没有背景的,高校体育课要加强思想观念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只有努力拼搏进取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
每届奥运会都会出现代表了当今科技前沿的产品,里约奥运会也不例外,它们就像龙卷风一样,将会席卷整个世界。从VR直播到比赛中用的电子标靶和终点摄像机,从solos智能眼镜再到耐克AeroSwift和AeroBlade技术,无一不体现着高科技在奥运赛场上的重大作用。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技术设备也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如果高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备都陈旧的,就不能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为了让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以及传播体育精神。因此有必要借助高科技媒介传播体育运动知识,宣传奥运精神,激发大学生运动的热情;体育场地和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要跟上时代潮流,在体育场地和设备上增添一些创新因素,训练同一部位的力量可以通过多种器材,比如现在多功能的健身器材,预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增加,轻便、多功能的健身器材将走进千家万户奥运会比赛那么多项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本着多元化的理念,让大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种项目,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同以前相比,现在体育场馆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不仅能参加比赛也能观看比赛,各种体育项目在体育馆大都能够举行,一些高校体育场馆开始承接商业性的比赛,开辟了新的场馆运行模式,高校体育设施能得到更大的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将会越来越多,体育文化将会不断扩充新的内容,而奥运会是对体育文化的最高水平的演绎,里约奥运会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预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05-06) [Z].
[2] 教育部教体艺[2014]4号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
[3] 郭建军,杨桦书记.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5.
[4] 方爱莲.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 洪云飞
2016-06-26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研究项目(16Z031);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项目(2014CSZ010)。
司纪刚(1993-),男,硕士生,现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
路国华(1966-),女,硕士,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校园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guohua@yangtzeu.edu.cn。
G80-054
A
1673-1409(2016)31-0061-03
[引著格式]司纪刚,路国华.里约奥运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几点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3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