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娇娇++赵国捧
【摘要】婴儿期的面孔加工存在类似言语发展的“知觉窄化”的一般规律,并最终表现为在本族与异族面孔不对称视觉经验的作用下,这种对本族与异族面孔接触经验的不对称性,影响了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发展。婴儿期表现出面孔种族偏好对于探讨婴儿个性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讨了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种族面孔加工的发展和眼动模式、目前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对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经验 面孔种族效应 视觉偏好 眼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46-02 面孔加工对人类视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无论是成人还是婴儿都具有对面孔加工的能力。影响成人对不同种族面孔的加工,承认对本族面孔再认绩效优于异族面孔,对异族面孔的分类绩效优于本族面孔,这一现象被称为面孔种族效应。婴儿面孔种族偏好是把不同种族的两个面孔放在一起,观察婴儿对哪一种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更长,来反应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的加工差异。 婴儿期的面孔加工存在类似言语发展的“知觉窄化”的一般规律,并最终表现为对本族与异族面孔婴儿与儿童对不同类型面孔的视觉不对称经验的作用下,这种视觉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与非人类面孔相比较婴儿更加倾向于注视人类面孔;(2)与男性面孔相比更倾向于关注女性面孔;(3)与异族面孔相比更倾向于关注本族面孔。婴儿的这种视觉经验的不对称性对于研究婴儿个性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较少的经验导致了个体对它的加工过程与对本族面孔加工过程的差异性[1]。以往研究表明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显示出对异族面孔与本族面孔的识别与辨认,然而,对于9个月大的婴儿来说,他们不能够识别与辨认异族面孔,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辨认的能力保持了下来[2]。这些研究发现都说明了ORE的发展遵循着知觉窄化的运动轨迹,它反映了年幼婴儿对面孔加工的较好分辨能力的发展,到年长婴儿对面部特征的聚焦能力发展的一个变化。 1.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进展 对于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人类拥有着识别和分辨本族与异族面孔的先天的能力,它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另一种则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对本族与异族面孔进行分辨与识别是视觉经验的影响,随着人们对不同种族面孔的视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他们做出判断。这种经验主要表现为对面孔视觉的刺激累积量,当达到这个量的时候,人们就能够做出相应的辨别。这种对不同种族面孔的加工过程的差异性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来了。 对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婴儿对本族与异族面孔的视觉偏好。二是对成对的本族与异族面孔的视觉扫描。 Kelly(2005)最先使用标准的婴儿视觉偏好任务范式来研究婴儿对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的视觉偏好,在他们的研究中选用3个月大的白种人新生儿对配对呈现的本族面孔(白种)与异族面孔(非洲、亚洲、巴基斯坦)的视觉加工。结果表明3个月大的婴儿在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的视觉刺激下对本族面孔存在视觉偏好。Bar-Haim et al.(2006)使用了相似的视觉偏好范式来对婴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3个月大的埃塞俄比亚婴儿更加偏好于注视非洲人的面孔,与白种人的面孔相比较的话,然而出生在以色列的有着相同经验的埃塞俄比亚婴儿对非洲人的面孔与白种人的面孔并没有表现出视觉偏好。 在开始的婴儿视觉偏好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以3个月婴儿来探讨他们对本族与异族面孔的偏好研究,那么对于超过3个月大的婴儿来说,他们是否继续对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有偏好?经验是否影响婴儿对本族与异族面孔的视觉偏好的发展?是否是由于面孔知觉中的知觉窄化所引起的?这些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考。他们采用了3,6,9个月大的婴儿来对本族与异族面孔进行视觉偏好的研究,结果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对本族与异族面孔没有显著的视觉偏好,而对于9个月大的婴儿来说,他们更加偏好于对异族面孔的偏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大的婴儿对本族面孔表现出继续的偏好,因为对异族面孔的加工需要更多的视觉注意力,并且这种运动轨迹遵循知觉窄化的规律。 2.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加工的发展 2.1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加工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从对本族面孔的偏好逐渐发展为对异族面孔的偏好。这主要是由异族面孔的新颖性刺激所引起的。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的偏好主要表现在:3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对本族面孔的偏好,但是对于异族面孔来说并没有显著的变化;6个月大的婴儿无论是对本族还是异族面孔的偏好都不不显著;9个月大的婴儿则表现出对异族面孔的偏好。 2.2婴儿对种族面孔加工模式的变化 3个月和6个月的婴儿对本族面孔内部特征的扫描要比异族面孔内部特征的扫描更加频繁,而9个月时,对本组与异族面孔内部特征的扫面频率则无显著差异。该变化产生的原因与注视时间的变化相似:年长婴儿在异族面孔内部特征间扫描频率的增加缩小了基于面孔种族的扫描频率差异。 婴儿在本族与异族面孔的注视点分布存在发展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本族面孔上的注视点分布从左眼向鼻子区域扩展,而在异族面孔上,则从鼻梁上方向左眼区域延伸,9个月时形成一致的加工过程。婴儿对异族面孔嘴巴的注视时间要多于本族的[3]。 经过对面孔材料的知觉显著性分析发现,婴儿面孔种族加工模式的差异及发展,不受面孔本身的种族特征影响,这可能支持了特定文化适应假设。经验使得中国成人在观察静态的面孔图片时,也习惯地将这种规范应用其中,即将视线从眼睛位置转移到鼻子位置上来。而对鼻子的注视增加则是一种较高明的策略,因为鼻子位于面孔的中心位置,这就允许观察者可以随时接受整张面孔传达的信息,同时又避免了眼睛的直接接触。而已有的关于视觉交流的研究也证明了确实是这样,这些研究不仅发现了在视觉交流上东西方的差异,而且也揭示了亚洲人倾向于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礼貌和尊重[4]。这种视觉交流的文化差异被认为出现于个体3个月时。 3.婴儿种族面孔偏好的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以往的很多研究都是采用的视觉偏好范式来对婴儿种族面孔的偏好来进行研究,即让婴儿在一个研究者的照顾下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在婴儿面前的屏幕上同时呈现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的配对图片(男性与女性图片的数量相等,与种族进行配对),然后应用眼动追踪的技术方法来记录婴儿对本族与异族面孔注视的时间,注视时间在3s以上就说明该婴儿对某一种族面孔产生了注意,即对这种面孔有偏好。 4.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对于婴儿的个性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它的研究丰富了面孔种族加工规律研究,解释了经验对面孔种族加工的影响,同时它的眼动模式分析揭示了经验对面孔种族加工的影响机制。但是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关于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特别是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说那就更加的少见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给被试婴儿观看的是静态的面孔图片,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验的信效度。在所有的关于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中,无论是注视点模式还是扫描模式都无法概化到其他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在对婴儿面孔种族偏好的研究中所采用的眼动追踪技术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技术,它能够很好的克服婴儿期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不便,也是这方面研究所采用的普遍的一种方法与技术,但是我们能否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来对婴儿实验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好好的考虑。 5.不足与展望 婴儿种族面孔偏好的研究对于了解婴儿个性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除了眼动研究以外,我们可以尝试用近红外光学脑成像(fNIR)系统通过测量人体的前额脑皮层痒水平变化来估计婴儿的大脑活动情况。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婴儿种族面孔偏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nzures GPascalis OQuinn P C,et al,Minimizing Skin Color Differences Does Not Eliminate the Own-Race Recognition Advantage in Infancy,2011,16(6):640-654. [2]Anzures,G.,Quinn,P.C.,Pascalis,O.,Slater,A.M.,Tanaka,J.W.,&Lee,K(2013).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the other-race effect.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2,173-178. [3]Hugenberg,K.,Young,S.G.,Bernstein,M.J.,&Sacco,D.F.(2010).The categorization-individuation model:An integrative account of the other-race recognition deficit.Psychological Review,117,1168-1187. [4]Shaoying Liu.,Paul C.Quinn.(2015).Development of Visual Preference for Own-Versus Other-Race Faces in Infanc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51,500-511. 作者简介: 李娇娇(1990.05—),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赵国捧(1985.11—),河南安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