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软绑架”生活更轻松

2016-03-22 16:01张立平
女子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爷爷女儿生活

张立平

有没有感觉到当下的我们越来越不自由?仿佛无时无刻不在被强迫着按照某种模式生活。我们常常以爱之名,牵绊着家人和自己;我们以奋斗为名,放纵着欲望与贪婪;我们以潮流为名,把自己桎梏在越来越唯我的小圈子里。似乎总有一条看不见的绑绳,限制着我们的自由,如今,反观自身,你被绑架了吗?

第一部分:横向看,“软绑架”绑架方方面面

虎妈VS中资女儿:知识“绑架”

李丽,32岁,全职主妇

去年,堂哥家的儿子考上了牛津,堂姐家的女儿成为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疯抢的对象,堂妹的女儿还小,但人家考上了省实验小学的实验班,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再反观我家岚岚,真的有些拿不出手,一直停留在二流小学的中等生水平。在我那一代,我就是家族里最不出众的一个,我不能再让我的女儿垫底。思虑再三,我为岚岚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每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周六上午补英语,下午学钢琴;周日上午学画画,下午学舞蹈。

从此后,一家人的生活规律被打乱。我辞掉工作,将生活重心彻底转到岚岚这里来。每天晚上,我带着岚岚一起做功课、复习老师白天讲的知识点,直到很晚才睡觉。而周末才是我们娘俩最忙碌的时候,我们要比平日起得更早,因为英文辅导班距家较远。往往是孩子在里面上课,我在外面等待。两个小时后,岚岚下课,我们到附近的餐馆随便吃点东西,就得马不停蹄地驾车穿过大半个城市,去上下午的钢琴课。一天下来,我和岚岚都疲惫到极点,但晚上还有功课要做。到周日早上,闹铃响3遍岚岚才能起床。她有时会央求我:“妈妈,我们能不能放一天假,我真的好累啊!”

我也累,但是现在不受累,将来怎会有出息?我们天生资质不如人,倘若后天不努力,那真的是天差地别了。

这种日子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岚岚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她说岚岚好像心理出了问题,一改往日的活泼好动,整日忧心忡忡,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更是直线下降,似乎还产生了厌学情绪。

我闻言有些崩溃,一半因为疲惫一半因为失望。忽然想起多年前,妈妈一边批评我一边哭泣的样子。作为曾经不上进的女儿和现在望女成凤的妈妈,我理解了过去的妈妈,也对岚岚如今的境况感同身受,顿时泄了气。其实勉强岚岚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除了能给我带来一些心理安慰外,并无其他意义,我现在这样为难岚岚,不过是以“为她好”的名义绑架她去实现我未实现的生活而已。

小贴士:父母如何为孩子解开“前途”这条绑绳?首先,别企图在孩子身上为自己的缺失找补偿,更别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其次,明确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因势利导。最后,替孩子珍惜童年,毕竟童年失去不再来。

手机VS晒晒族:自媒体“绑架”

小张,职员,25岁

上个周末是爷爷八十大寿,我们一家老小难得齐聚一堂,按说这是多么和谐的氛围,爷爷本来高高兴兴的,但因为手机和朋友圈,爷爷发火了。

那天,我临时加了个班,赶到饭店的时候菜已经上齐,大家正要动筷,被我制止,我一边调整自拍杆一边说:“等下,菜这么丰盛,让我先发个朋友圈!”被我这么一点拨,原本有些拘谨的小辈们全都放开了,我们轮番与美食自拍,不停更换各种组合合影。作为绝对男主角的爷爷,自然成为争相合影的对象。过了好久,爷爷才有些不耐烦地说:“别拍了,赶紧吃饭。”

我们总算消停了一会儿,埋头只顾吃,话题主场落入父辈亲戚那里,但他们的话题实在无聊,我也参与不进来,于是便偷偷玩起了手机。点开刚才更新的动态,发现自己收获点赞无数,竟然还包括以“老干部”气质著称的大伯父!

这下场面有些失控了,堂姐堂弟们都在抱怨大伯父只给我点赞而不给他们点赞,我们这些小辈和父辈彻底消除隔阂,纷纷交换微信账号,至今还用着老年机的爷爷成为整场晚宴的“孤岛”。

爷爷终于火了,敲着拐杖嚷嚷着要回家,大家这才收起发图片、发视频、发自拍的手机。好好的一顿家庭聚餐不得不草草收尾,竟然是因为手机。

妈妈常感慨:“现在的人都中了手机的毒!”说完这话,她却自己去买了智能手机,央求我教她怎么发朋友圈。原因很简单,现在有一种关注,不是惦念和牵挂,也不是看望和相聚,而是加微信关注。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了解我现在的工作情况、心境、交友等等,我未必愿意和她开诚布公地沟通,但我肯定会把各种经历事无巨细地发到朋友圈,似报备,也似记录,我把这种凡事不发朋友圈就浑身难受的毛病戏称为“一个自媒体的职业修养”。

后来,爷爷定了个规矩,以后谁来看他,都请自觉把手机放在门口,否则别来。有个周末,我和堂姐一起去看爷爷,逗留大半天,没有摸手机,专心陪爷爷下棋、聊天、听戏、写毛笔字,我以为自己会被困疯,但奇怪的是,却感觉到神清气爽一整天。

小贴士:如何帮助自己解开“自媒体”这条绑绳?首先,多看书,学会求甚解,学会思考,努力摆脱对碎片式知识的沉迷。其次,捆住手,动动脚。放下手机,用点赞转发的时间去和家人团聚,去看望朋友,主动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媒介,多去感受面对面接触的真实。

隔代亲VS带孙族:亲情“绑架”

老刘,57岁,退休人员

辛苦了大半辈子,总算是熬到退休了。办完手续回到家,我翻开从前列的人生计划清单,第一项就是出去旅行。这厢我正在网上查询旅行路线,女儿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她刚发现自己怀孕了!

一听到这个消息,我赶紧打车去女儿家。女儿身体一向不好,之前调理了很久才有了这个孩子。当下,什么旅行和人生清单都不重要,女儿和宝宝的健康才是重中之重。

女婿很忙,父母又都在外地,我自觉承担起照顾女儿孕后生活的重担。每天按照女儿的口味为她准备一日三餐,包揽下她小家里的所有家务,定期陪她去做孕检,根据孕检结果调理女儿的身体。

女儿足月生产,我成功晋级外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女儿坐月子期间,我生怕她落下一丁点儿毛病,除了喂奶,不让她受一点儿累,凡事亲力亲为,结果治愈多年的肩周炎又犯了,每天都是咬牙坚持着,直到女儿出了月子。

女儿产假结束后回去上班,带孩子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我头上。孩子很闹,又被我娇惯出脾气,着实不好带。冲奶粉、喂奶、做辅食、洗小衣服,每天重复着这些事,有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

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我得了腰脱,卧床在家的时候,我一眼瞥见被我搁置的人生清单,生命已经走过大半,不知何时戛然而止,但我想做的那些事,一件都没有做成。年轻时说,等有钱了再说;有钱了之后说,等有时间了再说;终于退休了有时间了,我的生活又被孙辈占据了。

小贴士:老人如何为自己解开亲情这条绑绳?首先,不要过多干涉儿女的生活,也不要去承担本该由儿女承担的一切,否则,在剥夺自己晚年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剥夺了子女独立解决生活难题的权利。其次,可传授人生经验,可适当帮忙,但不要把子女的家变成自己晚年的主场。

豪宅豪车VS奔奔族:物质“绑架”

张岩,40岁,企业高管

22岁大学毕业时,我租住在郊区的一座平房里,每天乘坐两路公交车上班,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租得起二环内的房子。为此,我每天省吃俭用,还找了很多兼职带回家做,一年后,我如愿搬进二环内的一座老式小区里,虽然房子很旧,但离单位近,上下班时不必再披星戴月。

那座老房子的主人是个脾气怪异的老太太,常没事找事,也时常发表些歧视外地人的言论,我虽是付钱的租客,但好像总是处处低她一等,当时,我暗暗下决心,要努力租一套公寓住。

两年后,我升职了,搬进一套公寓,却没感受到一丁点儿快乐,那时整日想的是,如何才能在这座城市里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每天加班到深夜,节假日从不出去旅行,想尽各种办法省钱、攒钱、赚钱。终于,29岁那年,我贷款供了一套60平的小房子,并在这个时候遇上了现在的老公。

结婚后,我搬进了老公80平的婚房。有了孩子后,觉得甚是拥挤,于是把两套房子一起卖掉换了一套100平的房子,仍觉空间不够。换车和换房的历程相似,回头看看这些年,我的人生主题就只有换更大的房、换更好的车。

今年,我已经40岁了,从未出去旅行,从没有舍得为自己买过一件正价衣服,也从未追赶过潮流。在很多人眼里,我这是有上进心的体现,但当我看着公司里那些年轻的小姑娘,她们尽情享受青春、肆意挥霍假期、从不考虑钱的事,心里有种难言的失落。人这一辈子,说到底活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即便我现在拥有了当初想要的一切,但想想那些黯淡无光、单调晦涩的日子,总觉得自己过去白活了。

小贴士:如何为自己解开“物质追求”这条绑绳?首先,学会享受过程。善于做规划的人可在每实现一个目标时为自己制定一个奖励计划,这样奋斗起来更有动力。其次,转变观念,善待自己。服务于人的才是物质,需要操纵人来服务的那是欲望。

第二部分:纵向看,“软绑架”贯穿一生

童年时期:年龄“绑架”,来自家人

在我们小时候,家人习惯于以年幼为借口粗暴拒绝我们的各种成长需求,这其实也是一种软绑架。

“软绑架”语录:“你还小,以后就知道了”“小孩子不可以这样做”“等你长大了才能看”。

少年时期:知识“绑架”,来自家人、社会、学校

在学龄期间,学习成为第一要务,“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软绑架,也是一种硬剥夺。

软绑架语录:“学习成绩上不去,谈什么都是多余”“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等你考上好大学了,就可以随便玩了”。

青年时期:世俗“绑架”、观念“绑架”,来自家人、社会

毕业工作后,诸多人生问题接踵而来,涉及工作、前途、婚育等多方面,青年人有自己的意识体系,此时与“软绑架”的对抗性最强。

“软绑架”语录:“你小学同学某某现在已经是外企高管了,你要努力啊”“你都30了怎么还不恋爱结婚?隔壁王叔的孙子都能打酱油了”“没有经济条件孩子也得要啊,谁不是这样过来的”。

中年时期:压力“绑架”、责任“绑架”、亲情“绑架”,来自家人、工作单位

此时人生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事业容易遭遇瓶颈,身体健康容易出问题,需承受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冲击,中年危机爆发。

“软绑架”语录:“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你不承担谁承担”“不指望父母,哪个孩子买得起房子”。

老年时期:亲情“绑架”,来自儿女

此时告别职场,开始退休生活,人生状态趋于稳定,关注点落到下一代身上。因现实问题,很多老人不得不牺牲晚年生活承担起照顾下一代的责任。

“软绑架”语录:“妈您要是不帮我们带孩子我就得辞职,一人工作生活压力太大”“谁让你们是我爸妈呢”。

第三部分:专家谈,解绑之道

在生活中,“软绑架”几乎无所不在,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软绑架”注定要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我们无法摆脱种种名目的绑绳,但正因如此,更要学会适当为自己松绑,这样我们才能在“被绑架”和“要自由”之间获得一个平衡。同时,“软绑架”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的心理缺失。那么,如何在绑绳交错的现实中,适当为自己松绑呢?

1.做好清晰的自我定位

人人都想成为最好的那个,人人都想拥有更好的生活,但不可能人人如愿。要看清形势,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为自己规划一个够得着的愿景,这样才有解绑的可能。

2.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在生活中遭遇“软绑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选错了参照物,想要拥有身边人或者大多数人拥有的生活,或者是对一些约定俗成产生妥协和盲从心理。不同的人却拥有相同的目标,注定有人被绑得不得喘息,有人轻松前行。

3.遵从内心,努力寻找生活中的幸福点

人和人的幸福观、价值观是不一致的,要勇于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为了内心的幸福和安宁接受“软绑架”,这是一种必经过程;而盲目接受与自己的幸福观不契合的“软绑架”,更可能是负重前行。

第四部分:本刊说,“软绑架”应有所取舍

抓住生活要旨,有选择地摆脱,分阶段地松绑

身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无法真正摆脱“软绑架”,但在人人被多条绑绳捆住的当下,有选择地解绑,是一种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感的途径。我们要能分清,哪些捆绑是自寻烦恼,哪些捆绑是生活必需。人人都有很多身不由己,但与之相对应,人人都有很多个选项。我们要直面内心,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逐一解开那些不必要的“软绑架”。对于无法摆脱的“软绑架”,可尝试定期松绑,感受生活的轻松和乐趣,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软绑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种种“软绑架”彻底牵制,因而忽略了初心,模糊了生活本质。只要我们能够抓住生活要旨,有选择地摆脱,分阶段地松绑,那么“软绑架”再来势汹汹,也是绑身不绑心。

猜你喜欢
爷爷女儿生活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