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对外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3.0》(以下简称《指南3.0》)一般框架。该指南的首个版本于2009年12月发布,修编工作在2012年3月启动。
《指南3.0》主编、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表示,新指南注重“接地气”——具有地域和时代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议题;“有生命”——首次提出社会责任报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重实效”——更加注重实质指标的披露。
定位从“报告内容”到“报告管理”
《指南1.0》和《指南2.0》定位于告诉使用者“报告是什么”,在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内容和指标。
随着报告编写从“量”到“质”的整体转变,《指南3.0》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期望指导企业从报告组织到编写、发布和使用全流程实现利益相关方参与、实质性议题识别、持续改进公司可持续绩效等,切实发挥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实现以社会责任报告推动社会责任管理。
形式从“一本指南”到“系列指南”
在《指南3.0》的修编过程中,为提升分行业指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编委会采取“逐行业编制、逐行业发布”的模式,与行业代表性企业、行业协会进行合作,共同编制、发布分行业的编写指南,指南形式从以前涵盖46个行业的“一本指南”转变为由各个分行业指南组成的“系列指南”。
另据了解,中心未来两年将推出30-40本分行业指南,编制路径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由中心进行分行业指南初稿写作;专家与调研企业合作,召开专家研讨会;与合作企业共同发布分行业指南。
适用对象从“大中企业”到“各类企业”
《指南3.0》在保留2.0版本报告自动编写软件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大幅整理,在指标体系中更加注重企业的法律责任和本质责任,将更多的指标转变为扩展指标,更加注重指标的实质性。该指南并且建议中小企业可以重点参考核心指标,同时鼓励大型企业尽可能地披露扩展指标。
此外,《指南3.0》增加了3个篇章,分别为“第二章《指南3.0》使用说明”、“第三章报告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第四章报告质量标准”。第二章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使用指南并给出了具体案例,第三章则介绍了如何对报告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第四章披露了一份好报告的标准,为企业编写报告提供了更具实用性的指导。
编辑|李长海 changhai.li@wtoguide.ne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