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玲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浅析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
黄美玲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为了研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本研究采用EMBU量表对江西赣州某高校的2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成长环境、独生与否差异。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
1.1 问题提出
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致病起因的探讨。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非正常心理存在着高度相关,而且对正常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1]。大学生虽因在外求学而暂时的离开家人,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专业选择、就业、婚恋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
1.2 概念界定
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2]。此次研究我们把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试中的11个因子分别代表其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
本研究选取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赣州某高校选取大一至大四学生中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50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逐项完成,收回问卷230份,有效问卷为208份,有效率为90.86%。
采用SPSS17.0对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资料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等处理。
3.1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3.1.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不同的差异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男女生在父亲F2(惩罚严厉),F3(过度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以及母亲M1(情感温暖、理解),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10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对男生的教养方式中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母亲对男生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3.1.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成长环境不同的差异比较(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出生于城市的大学生与出生于农村的大学生在M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显著低于城镇母亲;其他因子均未具有显著差异。
3.1.3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见表3)
表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性别的差异比较
表2 农村与城镇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表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F2(父亲惩罚、严厉)、M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5(母亲偏爱被试)三个因子上存在差异。其他因子未发现差异。
4.1 被试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探讨
4.1.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父母亲对男大学生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黄树香(2010),李柞山(2001)的研究结果相似[3、4],均反映出父母对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教养方式。但也与一些研究结果不同,如徐雪萍,刘群英,张进辅(2010)对西南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的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只在MF1(关心、理解)因子上出现显著差异,剩余的其他因子没有出现显著差异[5]。本研究也显示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父母亲对男孩的消极教养方式更多,同时母亲对男生存在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究其原因,可能和传统的观念有一定的关联。一是性别角色,一般来说,父母会对男孩有更高的期望值,因而也会给他施加更多的压力,这使得父亲会对儿子严加管教,对儿子做的很多事情加以干涉。由于自己的女性地位,母亲会更多地表现出偏爱儿子,给予他更多的保护。同时,母亲也会对儿子有所期待.在某些事情上会表现出过多的干涉。二是 “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由于本研究大多数被试来自农村,农民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农村养老制度的欠缺;必然会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产生忧虑,必然将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在他们看来,女儿是要出嫁的,不用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因而,会从各方面对儿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改变社会地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与性别角度观念相结合,父母对于儿子的期望会明显高于女儿,希望儿子出人头地,提高社会地位。所以,儿子体验到的压力比女儿更多。
除了传统观念因素之外,父母教养方式中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能还与女孩比较安静、顺从,不易出意外事故,而男孩更为好动、不服管教及易发生身体损伤的情况有关;加上女性的心理特点更容易体验到父母呵护的缘故,相反,男生更多体验到了来自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惩罚严厉,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性格中的独立性较强,在父母对子女一贯高度关注的教育方式下,男生的反抗情绪相对强烈[5]。
4.1.2 农村与城镇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分析
除性别的差异外,成长环境是我们要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城市与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比较发现,在M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农村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显著低于城镇母亲;其他因子均未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许多研究结果不同,如徐雪萍,刘群英,张进辅(2010)研究指出在MF1(关心理解)、MF3(否认拒绝)、MF5(偏爱被试)方面呈显著差异。导致本研究的不同可能是因为城镇被试只占总被试的25.96%,被试的不足导致统计上的不显著。
而研究发现农村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显著低于城镇母亲,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与周边教育环境的相互影响所致。农村妇女家庭负担重,长时间忙于家务,而子女大多在外求学,无暇顾及子女,子女也因此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而城市父母经济收入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其精力(包括情感)和物质将投入更多[6]。农村的传统教养方式也倾向于不过多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业。例外,城镇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也可能使得母亲给予其子女更多的干涉和保护。
4.1.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分析
父亲对独生子女的惩罚严厉和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怕孩子“出事”,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于是对孩子照顾多、干涉多、过分限制和约束,对独生子女的要求也较高。此外,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和寄托就都集中在独生子女上,因此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父亲的惩罚也较多。同时,相对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兄弟姐妹多,这也分散了了父母的精力和注意。
[1]杨梅菊.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1):89-90.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研究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49.
[3]黄树香.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5):577-581.
[4]李柞山.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4):445-448
[5]徐雪萍,刘群英,张进辅.大学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183-185.
[6]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28-30.
黄美玲(1990),女,汉,江西石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