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仁湘
制片人中心制:电视剧创作和制作的统一
郑仁湘
国产电视剧的创作与制作多少有些割裂,伤害了电视剧的品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与制片人角色的职责缺位有关。美剧、韩剧的创作、生产都是实行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不仅是这部剧的创剧人,也是首席编剧和超级导演,将编、导、演等主创的智慧、能量聚于一身,共同服务于电视剧创制过程,这个角色贯穿于电视剧创作、生产、营销甚至播出的全流程。这样的创作、生产模式值得国内电视剧行业借鉴。
电视剧;创作;制作;制片人;中心制
有人说电视剧是编剧中心制行业,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先从电视剧制作与剧本的二度创作问题谈起。
如果说电视剧剧本的写作为一度创作,那么其后的制作过程则是稍纵即逝的二度创作的宝贵时光。说起二度创作,人们惯常想到的是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其实,电视剧制作过程也是剧本二度创作的大好时机。抓住机遇,能在剧本原有的水准上再提升。但是很多编剧的工作只是截止到开机前,对电视剧的整个制作过程“敬而远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不想踏进剧组半步。个中缘由,并不难理解。电视剧制作,可以说是导演的“主场”,让敏感而自尊的编剧完全听命于导演的意图修改剧本,对编剧来说,是痛苦而折磨人的事,索性眼不见为净。
其实,即便编剧不介入制作过程,剧本往往还是会被二度创作的——这是行业内不争的事实。有的是导演亲自修改,有的是导演请写手按其意见进行改写,甚而有的演员也带着写手驻组修改其所扮演角色的那条故事线的内容及台词——只局限于其所扮演角色的相关戏份内容,难以对全剧有整体的考量和布局,其偏颇、失衡可想而知。导演和演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然而,术业有专攻,事关剧本写作,还是编剧亲自动手为好。我们经常看到一部剧拍完后,编、导、演就剧本相互指责,编剧认为导演、演员乱改其剧本,导演、演员则认为原剧本不理想,不改不能拍……彼此都愤懑、不满,编剧显得更委屈一些,认为他们的工作和地位在整个行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低人一等。
编、导、演原本都是一部剧的核心主创,他们共同为一部剧奉献智慧和才华,虽各司其职,但努力的方向应是一致的,所谓劲往一处使,不应存在谁高谁低,或一方干脆否定,甚至取代另一方的情形。但现实里,这样和谐互补的良性合作关系并不多,多的是各自为政,自说自话。开机前,由编剧负责剧本创作;开机后,则由导演负责摄制工作,兼有修改剧本的权力。电视剧的创作与制作多少有些割裂,这无疑会伤害电视剧的品质。近些年来,大多数电视剧都是这样的一种生产情形。越来越多的人感叹,电视剧精品越来越少。造成电视剧这样的生产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与电视剧创作、制作过程中一个重要角色的职责缺位有关,这个角色便是制片人。
中国电视剧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市场化发展之后,涌现、成长了许多优秀的制片人,但因行业社会化程度高,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一些人对制片人工作的职责认知有偏差——认为只要拥有资金,将人的“局”攒起来,便大功告成。这里的“人”主要是指演员,其次是编剧、导演。近几年,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也进一步推高了演员的片酬,动辄砸以天价。而对于电视剧的根本——创作和制作,业界重视和研究都不够。电视剧是精神文化产品之一,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不是有了钱就万事大吉。制片人的工作贯穿电视剧策划、创作、制作、营销、播出等全过程,他必须是一部剧的主心骨,必须知道他要拍的是一部什么样的剧,也唯有他才能把编、导、演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奔。至于“电视剧是编剧中心制”的说法,就眼下国内电视剧创作、生产的现状来看,编剧中心制并不现实,至少目前看不出这样的迹象。除非极个别身兼制片人身份的编剧——实在是极少数,他之所以能成为一部剧的中心,还是因为他所兼的制片人身份。其实,不妨把“电视剧是编剧中心制”的认识理解成人们对电视剧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视。而真正能够将电视剧剧本创作与拍摄制作高度统一起来的是制片人这个角色,这就是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制片人中心制。
▲美剧、韩剧中编剧和制片人角色合而为一。
制片人中心制,并不是一个完全新鲜的概念。在美剧创作、生产模式里,执行制片人(Executive Producer)是一部剧的实际负责人,而他往往也是这部剧的创剧人(Creator),即首席编剧和超级导演,他还可以聘请其他编剧、导演共同组成编剧组、导演组的队伍,分工协作,在他的整体指令和要求下共同完成一部剧的创作和摄制工作。这种模式下,编剧和制片人的角色合而为一,是一部剧的首脑和中心,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创作和制作的统一。此模式的形成与美剧的运作机制有关。绝大部分美剧都采取了“制播同步”的方式拍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边拍边播。因而,电视剧剧本创作与制作,甚至播出是同步进行的。而剧本品质直接决定了一部剧的品质及它的最终命运,是继续存活、制作下去,还是腰斩而亡,成败皆系于剧本一身。因此,美剧的剧本创作是整个产业链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编剧在整个产业链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荣和地位,这里所说的编剧并不是只管埋头创作剧本、余事不问的写手,他其实身兼制片人的角色。美剧的核心是具有创作剧本能力(Creator)的执行制片人(Executive Producer)。韩剧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创作、生产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便是在同一目标的追求和召唤下将编、导、演等主创的智慧、能量、才华汇集于一处,从而形成合力,生产出超越任何一方能力所能单独胜任的作品,这才是影视剧作为一项综合艺术产品的本质,而不是各主创在各自主导的工作阶段各行其是,任意发挥,最后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带有各自烙印的作品,莫衷一是,缺乏整体追求和把握,一些艺术追求和特点甚至相互抵消,甚是可惜。近年来,国内每年电视剧作品产量不菲,但观众每每叹惜精品难觅,缺乏规范合理的创作、生产模式是不可否认的一大主因。一部剧该有的工作人员都有了,唯独欠缺一个起到核心作用并贯穿电视剧创作、生产、营销直至播出全流程的制片人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存在的,只是职责缺位,徒有其名,他们尽职到位的只是“融资”和“攒人”。精品不是把钱和人简单堆到一起就能产生的,一个成功的制片人的职责远远不止于此。反观美剧、韩剧等“制片人中心制”的创作、生产模式,它们以创剧人和制片人为核心,在清晰而统一的目标追求下,更加有效地汇聚并释放了主创人员的创造力及生产力,显示出成熟的规范性、科学性,美剧、韩剧佳作迭出的繁荣局面多少也证明了此模式的优越性。
笔者以制片人身份在拍摄制作江苏卫视自制剧《海岩爱情三部曲》《新恋爱时代》时便有意识地尝试、探求了制片人中心制的创作、生产模式。因为是卫视自制剧,因此从本卫视频道的定位、特性出发,立足频道的播出、营收需求是我们策划、创意并制作电视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论是《海岩爱情三部曲》还是《新恋爱时代》,我们都紧扣江苏卫视的频道定位及需求,从项目策划到剧本创作,再到电视剧的制作、营销,乃至宣传播出,全程均由制片人主导和把控,并始终把电视剧的质量及有利于提升江苏卫视的收视与品牌影响力放在首位,而且,我们特别注重每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创作与制作的高度统一,而不是在剧本创作阶段,单纯依赖编剧,在拍摄制作阶段,又盲目依赖导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尊重并支持每一位主创,但不绝对仰仗任何一位——电视剧作品是编、导、演等主创综合智慧、才华和劳动的结晶,而制片人就是要尽一切力量调动并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在拍摄上述几部电视剧时,编剧是一直全程参与制作过程的,剧本的二度创作贯穿电视剧的拍摄,甚至后期制作的始终,这对剧本质量的提升和加分是显而易见的,进而也提升了整部剧的总体质量。在拍摄《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时,有一重要场景是在福建武夷山区的一个乡村,主演贾乃亮、张歆艺、董璇、崔林都有戏份在这个乡村拍摄,但两大女主演张歆艺、董璇之间并没有对手戏,因为她们在这个乡村的戏份并不在同一个时空——董璇所扮演的祝四萍已经被害,她在这个乡村的戏份都是闪回时空的内容。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满足了,无论是剧情发展需求,还是从观赏效果出发,尤其是张歆艺、董璇几乎天天在同一场景碰面的便利条件,都提供了二人同框飙戏的机会。制片人与编剧、导演、演员几番讨论后,由编剧为张歆艺、董璇“量身定制”了一场对手戏——罗晶晶与祝四萍的灵魂的对话,两个角色谈到了女性的命运、让她们又爱又恨的男人,尤其是那场既给她们带来幸福又令她们痛苦、绝望的爱情……两个原本是情敌的女人似乎释放了恨意,取得了谅解。在女性的情感命运这一点上,她们其实是殊途同归。这场戏拍摄出来后很出彩,播出时得到观众的热议与好评。拍摄《新恋爱时代》时,在制片人的主导和要求下,编剧、导演共同进行了辛苦的二度创作,将剧中主角邓小可、郑海潮、邓母等人的性格特征分别向各自的扮演者姚笛、任重、凯丽等本人身上靠,为此编剧重新创作了许多新戏份,最大限度地吸取和释放了演员的魅力,焕发了演员的创作热情和信心,使每一场戏都充满了火花及“化学反应”,在播出时获得了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