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虎门炮台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初步思考

2016-03-22 06:09黎亦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2期

黎亦淮

【摘 要】虎门炮台遗址雄踞珠江口岸,依山傍水,布局严密,气势宏伟。在鸦片战争中虎门炮台为抵御英军侵略、保卫国家海防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该遗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保护力度和开发程度与其本身价值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如何加强对虎门炮台旧址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和永续的保存,是目前我们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重视,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虎门炮台旧址 保护和利用 思考和实践

虎门炮台遗址,主要指清代由政府主持在珠江入海口修筑的海防工事,以炮台群为主,并配有相应的军事配套设施。由于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虎门炮台遗址也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1982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是从国内出版的论及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海战的专著来看,应该说对虎门炮台遗址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1]。而从鸦片战争史的研究和当前的文物保护实践要求来看,深入开展虎门炮台遗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虎门炮台遗址分布在珠江入海口东西两岸,由于历史原因,现分属广州和东莞两个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2]。本文以东莞所属虎门炮台为例,试图从虎门炮台遗址特征、现存问题及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虎门炮台遗址特征

虎门炮台遗址是清代海防的重要遗存,主要由炮位、暗道、水师提督寨墙、清兵营房、堑壕等组成。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虎门地区设置简单的沿海防御工事。到了清代,经历了康熙、嘉庆、道光年间的修建[3],到两次鸦片战争的破坏,再到光绪年间的重建,规模和体系都日趋完善。虎门炮台饱经岁月洗礼,历经战争沧桑,记录鸦片战争史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要见证,是国人审视和反省近代屈辱史的重要场所。与我国沿海其他地区炮台遗址相比,虎门炮台遗址有着其显著的特征:

1.规模宏大。整个清代虎门炮台遗址群分布在珠江入海口东西两岸,所涉及的近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炮台群的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4]。属东莞管辖的有南方“海上长城”之誉的清代炮台群,主要集中分布在虎门镇威远、沙角两个片区,占地70余万平方米,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古炮台构筑群体。有明、暗炮位64个,门楼6个,完整的兵房10座,长度为4900米的土围墙遗址一处,总长度约1198米的炮台暗道一处。此外,火药局、练兵场、兵房地基等保存较好[5]。

2.信息含量多。虎门炮台群类型丰富,其中,威远月台是典型的沿岸排列炮台,沙角捕鱼台各炮位是典型的暗炮位,镇远各炮台是典型的露天明炮位。虎门炮台群形制完整,威远炮台则属于鸦片战争时期的炮台形制,沙角捕鱼台则属于体现清末的炮台形制。虎门炮台群时间跨度长,经历百年风雨,见证了我国海防技术的演进过程,包含有明朝以来特别是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信息[6]。可以说,虎门炮台群不仅是中国近代海防历史的缩影,更是中国近代海防的“活化石”。

3.利用价值高。虎门炮台,因山就势,规模宏大,形制完整,保存较好,形态鲜明,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的真实载体,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技术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实物例证价值[7],在激发民族自强、提高民族凝聚力、巩固民族自信心方面具有重大、深远、不可替代的社会教育价值。同时,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着大量参观旅游者,对于推动虎门乃至东莞的文化休闲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4.社会知名度大。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是全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段历史在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都有着重要地位,深深印刻在全球华人的脑海中。虎门炮台遗址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重要历史见证物,是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声名远播,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广东省参观人数最多的文化遗产地。

二、虎门炮台遗址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多年以来,国家、省、市等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对虎门炮台遗址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虎门炮台遗址的保护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遗址状况不容乐观。虎门炮台遗址经过第一期修缮之后,一些文化遗存得到了重点保护和维修,但其他未修遗址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文物本体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墙体倒塌、倾斜、拉裂,清兵房塌毁荒芜,地面杂草树木丛生,雨水侵袭等;广东水师提督衙署寨墙长年失修,几近荒芜,广东水师提督衙署仅剩下部分基址;沙角炮台捕鱼台受植物根系外力作用的影响有坍塌之忧;南山营炮台地质较差,需要加固;蛇头湾炮台、定洋台一直没有维修,沙角部队营区内的仑山炮台部分坍塌[8]。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损坏还在加剧。值得注意的是,虎门炮台遗址地处珠江口,容易遭受洪水、地震、风化、环境污染等因素的侵蚀和破坏,尤其是台风频繁,对炮台遗址的危害性更是特别严重。

2.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虎门炮台遗址的基础设施条件多年来未有太多改观,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遗址的展示与保护设施落后,沙角、威远炮台缺少展览展示场所,炮台遗址缺乏必要的消防用水、安防设施等。另一方面,遗址的旅游配套设施缺乏,威远炮台遗址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旅游标识系统不规范,供游客购物、休闲、消费的接待中心尚未建立。此外,炮台遗址散点式分布,没有联成整体,加上威远岛炮台遗址与沙角炮台遗址之间未能形成顺畅的游览线路,景点规模效应无从发挥。

3.周边环境破坏严重。虎门炮台遗址的周边环境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方面,遗址周围的城镇建设破坏了遗址周边环境。林则徐销烟池旧址被周边厂房和民居包围,已完全失去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义勇之冢和广东水师提督衙署寨墙所在的大人山兴建了不少建筑物,山体也不断被当地居民开挖;直通销烟池的解放路路面较窄,沿街店铺杂乱无章;威远炮台遗址周边环境受到虎门大桥建设所遗留建筑物的影响破坏严重。另一方面,遗址附近的部队设施建设也破坏了遗址环境格局。沙角部队在炮台遗址附近开挖山体、修建营房,威远部队的部分营房建在炮台前二、三米的区域,再加上部队随意设摊经营,文物遗址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破坏严重。

4.关系协调难度较大。虎门炮台遗存分布范围广,地跨不同管理区,涉及到与当地政府与部队的关系,文物保护协调难度较大。一方面,当地城镇建设与遗址保护相冲突。销烟池周围厂房、特别是民宅大量兴建,水师提督署寨墙所在的大人山建有不少建筑物,严重破坏了遗址的环境风貌。另一方面,部队建设难以协调。部分炮台遗址分布在部队的属地,部队出于国防建设与经营的需要,很少考虑文物环境风貌,文化部门与之协调相当困难。

5.产业开发深度不够。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机制,虎门炮台遗址文化资源的利用尚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只是部分遗址对外开放,且利用形式单一,只停留在观光旅游上。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依托文物资源所进行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未经整合,文化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对社会服务业的带动辐射不强,影响力不大,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效益优势[9]。

三、加强对虎门炮台遗址保护和利用的一些思考

虎门炮台遗址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遭受自然因素破坏或者被人为因素损毁,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遗憾。从现实状况来看,虎门炮台遗址形势不容乐观,整体境况一般,部分遗址情况令人堪忧,甚至有个别遗址处于危险状态。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炮台遗址本身的寿命就会缩短,周边环境就会不断恶化。保护和利用好虎门炮台遗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光荣的使命。

1.修缮文物遗址。开展虎门炮台第二期(第一阶段)修缮工程,维修沙角炮台(濒海台、捕鱼台、临高台、指挥所围墙)、南山营炮台、镇远、靖远、威远炮台(部分炮位),从体现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出发,妥善保护尚存的文物遗址。及时开展第二阶段修缮工程,维修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定洋台)和广东水师提督衙署寨墙。对沙角炮台、定洋台等炮台炮位实行局部性、规模较小的维护和保养,减轻遗址损伤。对于完全破坏的炮台和其他军事设施,通过标识、景观控制或局部复原等手段,保护并显现其完整性。通过古炮台遗址保护,使公众能清晰地认知虎门炮台形成、发展的脉络,再现虎门炮台当年的神韵与风采,重现布局严密、气势宏伟的立体“海上长城”,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与此同时,加强虎门炮台遗址本体病害实时监测预警,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文物本体现状,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监测体系,为提高遗址预防性科技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初步达到文物病害风险及时预警的目标,保证文物本体监测的基本需求。

2.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依托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虎门炮台遗址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虎门地区列为全国明清海防前期研究的机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实地勘测、资料搜集,积极开展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炮台环境状况调研,开展虎门炮台遗址研究。以广东水师提督衙署旧址为依托,依托地缘、遗址、文物资源优势,对广东水师进行专题性研究,广泛搜集资料,考查遗址,在对广东水师提督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展对整个广东水师的研究。借助明清海防研究基地这一平台,进一步拓展明清海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时间上突破鸦片战争时期的局限,将其延伸至明清两朝;在空间上突破虎门、广东的局限,延伸至整个沿海范畴。

3.完善基础设施。在不破坏、不影响文物遗址环境的提前下,重点推进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交通线路。加强各文物景区内部及景区之间道路建设,修建连接威远炮台与鹅夷炮台、威远岛与沙角炮台之间连通大桥。强化文物景区的交通衔接,在沙角炮台修建从濒海台到捕鱼台的海上栈道。二是完善水电安防设施。根据威远岛诸炮台、沙角炮台以及水师提督署寨墙的消防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设置供电、供水及消防设施,建立光纤网络传输、网络视频监控和语音报警系统,全力构建全覆盖的供水、供电与消防、安防保障体系。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洗手间等配套服务设施,建立规范的旅游标识系统,打造氛围协调、舒适便利的旅游休闲环境。

4.整治遗址周边环境。充分保护与虎门炮台相关的自然地形、生态环境与水域景观,对部分已经破坏的文物环境进行适当修复,确保文物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协调性。加固威远岛南山、沙角山、捕鱼山等存在滑坡隐患的山体,科学规划山体排洪工程,确保文物安全。加强控制文物遗址周边环境,保护遗址之间的通视走廊及其景观。从保护文物周边环境出发,在有效保护文物本体、充分展示虎门炮台遗址群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通过拆除、迁移、整饬、改造等方式,改善、美化文物遗址周边生态环境。一方面,整治威远岛诸炮台区域环境。在威远炮台旧址后山、威远东营门旧址后山和靖远炮台旧址滑坡处砌筑挡土墙,维修威远南山部分道路,对威远火药局屋顶进行防水补漏处理。加强与威远部队协调,分期分阶段开展文物遗存环境整治工作,拆除或改造明显影响景观环境的虎门大桥建设时遗留的办公用房、威远月台与南山山体之间的现代建筑物,使之与文物环境风貌、景观相协调。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威远炮台区域内产权属部队的商业经营活动。严格控制鹅夷炮台周边建设。另一方面,整治沙角炮台区域环境。拆除临高台炮巷遗址上的现代建筑物,恢复临高台原貌;加强沙角炮台迎熏门、指挥台周边的环境整治,并在原观海台边上安装安全护栏;与沙角部队协调,加快清理部队区域内与环境冲突严重的游乐设施,拆除炮台遗址上或旁边的现代建筑物,治理沙角炮台区域内的海滩,确保炮台与相关的山形、水系、滩涂、旷野、植被等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四、结语

虎门炮台遗址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虎门地区特有的“历史地标”和“近代海防符号”。我们不仅要对虎门炮台遗址本体进行维护、保护和修复,也要整治好遗址周边环境,更要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保护和传承,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守护好这片珍贵的精神家园。

注释:

[1]黄利平.清代广州炮台述略[J].广州文博,2012年(年刊):51.

[2]黄利平.虎门炮台的分期—以广州所属虎门炮台为例[J].岭南文史,2006(3):16.

[3]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384.

[4]郭华清,朱西学.清代的虎门防御体系与第一次鸦片战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2.

[5]张建雄.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保护对策的探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4):25.

[6]刘明鑫.晚清时期虎门炮台的变迁[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2):37.

[7]曲庆玲.试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虎门海防要塞建设[J].军事历史研究,2012(1):40.

[8]曲庆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虎门炮台[J].岭南文史,2015(1):14.

[9]李婷婷.论广东虎门炮台遗址保护性开发中的若干问题[J].工业设计,2012(3):130.

(作者单位:鸦片战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