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馥
那年追逐的爱,是道明媚的伤
◎郁馥
图/南宫阁
恋解语
庐隐,原名黄淑仪。是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福州三大才女”之一。她是勇敢追逐爱情的先驱者与叛逆者,然而爱情于她而言,却总是若即若离。到头来她不过是带着满身伤痕,游走于痛苦的边缘。她的庐山真面目终究在荏苒岁月中慢慢被隐去了。
窗外雀声啁啾,庭院中荡着一层轻薄的晨雾。少女庐隐在黑暗冰冷的房间里看着外头开得正艳的芍药花,露出一丝期盼又倔强的笑容。
庐隐出生在晚清时期的一个举人家庭,家里有三个哥哥。她出生那日恰逢外祖母过世,家人大多以为她带着些悲剧的宿命与诅咒,因而这个可怜的女孩从小就备受冷落。她常常被阻隔于欢歌笑语之外,在露水凝重的石阶上,边数着自己的手指,边仰望着天边那颗最亮的星。
六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被迫带着兄妹几个投奔她的舅父。舅父家的几位表姐都是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在她们面前,庐隐第一次尝到了自卑的滋味。自卑却也骄傲,她从不与表姐们一起玩耍,而是常常坐在那棵茂盛的梧桐树下,捧一卷诗书,安静地赏读。
平静的日子总是乏味而冗长,以至于后来她竟无法回忆起在舅父家寄居的那段日子究竟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大约是因为寡淡,所以才容易遗忘吧。
然而当林鸿俊出现时,那段记忆便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若细论起来,林鸿俊算是庐隐的表兄。或许是因为他清俊的相貌,或许是因为他不俗的谈吐,又或许只是因为那日他穿着一件让庐隐喜欢的衣袍。总之,情窦初开的庐隐对这位表兄一见倾心。那时的她容貌并不出众,但性子爽朗,自有一种敢爱敢恨的独特气质。
于是,少年和女孩就这样相爱了。虽没有山盟海誓,但在细水长流的你侬我侬中,两人决定与子偕老。然而,这场看上去无比浪漫的恋情却遭到了庐隐母亲的强烈反对。林鸿俊家境贫寒,父亲早亡,实在不是她理想中的女婿人选。于是,生性刚烈的庐隐便以自杀相威胁,迫使母亲同意了这门婚事。
天底下所有的母亲大抵都是以孩子为重的。尽管在母亲看来,庐隐是个生来带着“原罪”的古怪姑娘,可细细思量后,母亲到底是同意了,唯一的条件是需等上几年再完婚。
几年后,庐隐考上了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成了小有名气的才女。林鸿俊温文尔雅,可骨子里太传统,不能忍受未婚妻在外面“抛头露面”。在最后一次收到退学完婚的“通牒”后,忍无可忍的庐隐正式向林鸿俊提出退婚。
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午后,却似乎多了些悲伤的风景,就连那蕴藏已久的离别情绪也无法宣泄了。庐隐低声说道:“表兄,我们永远地分开吧!你很好,但你给予的牢笼,我终究是无法居住的。”
像当初毅然要在一起一般,如今她决绝地要与他分开。犹疑片刻后,林鸿俊还是咽下了那句挽留的话语,点了点头。能够放手或许还是爱得不够深。
1919年初冬,在一次福建同学的老乡会上,庐隐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名叫郭梦良的男子。他面如冠玉,眼若流星。庐隐的心头蓦地涌现出旧小说里形容世家公子的美丽辞藻。正胡思乱想间,郭梦良走了过来,笑着向她伸出手道:“未想闻名北平的庐隐小姐竟是我的同乡,真是不胜荣幸。”
那是再平常不过的开场白。然而于庐隐而言,却像是他向她表达好感的方式。这自是有些傻气的自作多情,倒也显现出她的率直可爱。
席间他们谈论文学,评述时事,不知不觉已月上西楼。觥筹交错时,庐隐有意无意地朝郭梦良投去一束束温柔的目光。她想,她是对眼前这个人着迷了。
之后,庐隐便常邀请郭梦良一起参加各类文学社团。于是,很快文学就成了两人的媒人。庐隐总在不经意间向郭梦良诉说起自己那略带些羞赧的心事。她说,她很喜欢那两句诗: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虽说是一场悲剧,可一生中能轰轰烈烈地爱一场,倒也值得。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郭梦良重复着这句诗,目光所及处正是庐隐那年轻而充满着蓬勃朝气的眼眸。浸润于爱情中的两人如胶似漆,就算只是小别片刻,也总要写些相忆相思的诗句来互诉款曲。
静好的岁月迅疾地从两人的指缝间流淌而过,直到有一天,庐隐轻轻地对郭梦良说:“待到春暖花开,我们便结婚吧。”
郭梦良低首沉吟不语,过了许久才鼓起勇气说:“对不起,我一直未告诉你。其实我在老家娶了妻,我虽对她无爱,但她于我而言终究有着夫妻的名分。”
仿佛是晴天霹雳,庐隐将手从郭梦良的掌心抽离,背过身去。当她再度回眸时,泪已落满面颊。可是旋即她便拭去泪水,坚定地说:“只要我们有爱情,你有妻子也不要紧。”这话是带着些苦笑说的,有些心酸却心甘情愿。
1922年的夏天,庐隐在上海以“同室”的名义登报宣布与郭梦良成婚。一代进步才女竟然甘愿与人为妾,一瞬间这消息便传遍文化圈,随即而来的是数不清的非议与轻视。而庐隐永远只是用一抹坚定而倔强的笑来回应。
来年春天,郭梦良带着庐隐回了福建老家。家人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姨太太”颇不以为然。饱受屈辱的庐隐在那一刻终于明白了“妾”的真正含义。她委屈、伤心、无奈,唯独没有后悔,只因她记得郭梦良眼中的眷恋之色和耳鬓厮磨间的那句对不起。
谁爱谁,谁就欠谁。爱得愈多,欠得愈多。
可她不知道,一直以来苦苦支撑着她的爱也会在粗茶淡饭的平淡生活中隐去。当初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念会因为贫穷生活的逼迫而渐渐动摇。然而,更大的磨难还在苦苦纠缠着她。1925年,郭梦良因肺结核去世。那时,他们的女儿才刚满十个月。
失去的总是美好的,离别后才知道你是我的一切。郭梦良死后,庐隐写下《郭梦良行状》《雷峰塔下—寄到碧落》等哀泣的悼文。庐隐对郭梦良的爱随着这些文章的发表而再度变得浓烈而坚定。只是曾经沧海已成过眼烟云,于她而言终究是一场空。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在郭梦良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庐隐都过着压抑而颓废的日子。而时间和距离是最好的疗伤之药,时间久了,再痛的伤口也会愈合。
就在这时,爱情又在猝不及防间找到了她。那是一个名叫李唯建的年轻学生,比庐隐小近十岁,有几分不拘一格的才华,也有几分悲天悯人的情怀。由敬到怜再到爱,李唯建对庐隐的感情来得出乎意料又顺理成章。
在频繁的通信中,李唯建自称“异云”,庐隐署名“冷鸥”。他们隐去彼此都熟悉的名字是为了营造一种诗意的情怀,还是为了放下身份与年龄的尴尬,毫无保留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明明如月,终不可掇。在昏暗的烛灯下,庐隐读到了李唯建最深的一句表白:“冷鸥,你是我的宗教,我信任你,崇拜你,你是我的寄托。”刹那间,庐隐那颗死灰般的心复活了。然而很快,她又为这颗复活的心感到愧怍与惶恐。她怕自己不能负担这份浓烈的爱,更怕自己会再度承受得而复失的苦痛。
李唯建是懂她的。可他从不向她许下一些虚无的誓言,只是继续用一封封情书向庐隐描述一个温馨而美好的家。再坚强的女子也无法抗拒这样执着的爱,更何况是在情路上屡屡受挫的庐隐。
1930年,庐隐与李唯建结婚。一时间,舆论再次为她的惊世之举而震惊。她不是冷鸥,他也不是异云,她是受人尊敬的作家,而他是小她近十岁的青年学生。人们是如何用怀疑的眼光看他们的,庐隐心知肚明。或许在世人眼中,她与他的确不相配,然而婚姻一事确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她愿为了心中所爱再赌一把,不管结果是幸还是不幸。
婚后,庐隐与李唯建一起去了日本,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可是回国后,庐隐却要一边写作教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女儿,生活重担无情地将她从一个活在诗情画意中的女子蜕变成一个在柴米油盐中盘桓的家庭妇女。李唯建显然不适应这样的改变。他心里有些忙乱,也有些迷惑。他到底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也不曾想象过怎样去经营一段婚姻。
面对终日无所事事的李唯建,庐隐不禁有些茫然与失望。或许她真的只能生活在文学中,或许婚姻与她没有缘分,或许她真如母亲所言是应着诅咒而生。西风渐紧,残阳如血,庐隐仰头望天,不由露出一丝苦涩的微笑。
1933年深秋,庐隐有了身孕。即将成为人父的狂喜到底还是令李唯建稍微收了些心。他开始在家写诗译文,以换取一丝微薄的收入。然而这些收入对于这个家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那日庐隐自觉腹痛难忍,为节省费用,她让李唯建叫来了本地的接生婆。接生婆不谙医术,加之庐隐本就身体虚弱,在艰难产下女儿后,她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那是群芳争艳的晚春时节,庐隐逝后,李唯建悲痛欲绝,甚至无力去主持丧仪。他倚靠着斑驳的旧栏,缓缓地握紧拳头,泪水倾泻而下。
冷鸥空留逐波影,异云徒伤变幻性。今生之债我再无力还你,若得来生,若得来生……可惜,你我只此一生,只此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