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
从生态到产业,再从产业到生态,围绕“大生态”,黔东南州做足文章、渐入佳境。
165550公顷原始森林;2000多种植物品类;2900多条大小河流;27个省级生态乡镇……
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黔东南州素有“绿色宝库”“天然氧吧”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造就了助推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
“十二五”以来,立足“大生态”长板优势,黔东南州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科学谋划,大力发展现代山地农业、新型环保生态工业和新兴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共益的新路。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2月24日,乍暖还寒,记者走进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乡摆伟村。成千上万株钩藤灌木沿着田间地头铺展,颇为壮观。
“钩藤很好看管,苗木栽种之后只是需要施点肥,除点杂草,种下以后每一年都可以有收成。”摆伟村支部书记李光明告诉记者,目前全村380余户人家,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在种植钩藤。有些种植大户,家里种了200多亩钩藤,年收入达30余万元。
2000年之前,摆伟村还是剑河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仅靠传统水稻、玉米种植,收入低微。近年来,通过发展林下钩藤种植,摆伟村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而且还成为了剑河县有名的“钩藤种植第一村”。目前,全村共种植钩藤1600余亩,年产量达400吨以上,钩藤远销湖南、广西等地。
“别小看这钩藤,不仅能入药、卖钱,它的根部还形成网状,保持两米多长,有利于保护陡峭地方的沙泥下塌流失。”村民李锋文表示,栽种钩藤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能让荒山披绿,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钩藤产业逐步成为剑河县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钩藤种植面积达10万亩,种植户近万户,解决就业近2万人。
剑河县钩藤种植只是黔东南州立足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缩影。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大农业”发展理念,突出抓好林产业和水产业姊妹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及生态高效水产养殖等共生体系,实施商品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作物、稻(荷)鱼生态种养和规模特色养殖等“6个100万”工程,在生产方式上生态化、绿色化、有机化,从而将生态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将传统农业化为生态农业。
“一般而言,农业发展都需经过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这一过程,但黔东南却由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性,加上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具备从传统农业直接过渡到生态农业的条件。”黔东南州农委副主任姜立军表示。
除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黔东南州还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有效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加强多业态融合,着力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目前全州省级农业园区发展到50个(其中省级重点园区8个),涌现出了如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等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
转型升级加速绿色崛起
自动化生产的流水线,科学化、标准化的工序,整洁、规范的生产环境,走进剑河园方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园方林业”)的生产车间,让人一改过去对林木加工企业粉尘弥漫、木料乱堆的印象。
“现有木材加工企业主要以胶合板、指接板等初低端产品为主,但这里生产的刨花板不含甲醛,还有防火、隔音、抗腐等特性。”园方林业总裁助理杜昱霖介绍,过去很多人认为林木加工是高消耗、低产能的行业,和生态环保扯不上关系。“但事实证明,通过设备和技术工艺的转型升级,我们一样也可以生产全生态的产品。”
2013年,园方林业从德国引进22万立方米定向结构刨花板(OSB)生产线和18万立方米集成材生产线,通过优化设备和工艺,原木使用率达99%,接近零排放,有效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为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州率先在全省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示范。在鼓励工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实施“百企引进”“百企改造”“百企提升”“百企培育”行动计划,优化企业布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仅以凯里市而言,先后投入异地搬迁、技改建设资金30亿元,完成凯荣玻璃、雅宝研磨、飞云岭药业、丰球磁材等28户企业异地搬迁和技术改造升级。以贵州全世通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凯里炉碧经济开发区加快铝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由原来的能矿资源产业定位向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黔东南州以断腕气魄,坚决关停了凯里火电厂、凯里纸厂、凯里阳光铝业、凯里黔宇电解锰厂等一批转型升级空间小、产业链条短、异地搬迁升级难的工业企业。2010年以来,黔东南州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4户,淘汰落后产能228.05万吨。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步下降,逐步摆脱对能矿产业的依赖。
“对一些高载能、重污染的企业,宁愿空白也不能要。”黔东南州环保局局长刘光表示,经过整改,这两年凯里市的酸雨率已控制在6.5%左右,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云端数据造就多彩业态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是重头戏。
2015年4月,凯里千里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与贵州中昊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昊)按PPP模式成立了贵州中昊千里新能源交通运营股份有限公司,首创国内“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集成一体化运营示范站。
在中昊一体化示范站旁,一字排开的充电桩和新能源轿车异常醒目。“这些新能源汽车可采用快充、慢充两种充电方式,慢充8小时,快充30分钟即可,充满电一次能跑140公里。”据公司总经理助理潘婷介绍,新能源汽车的电能主要依靠“光伏/储能”一体化发电核心技术,通过光伏板收集太阳能进行发电,获得的电能将通过汇流箱、储能箱并网使用。
除了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黔东南州也方兴未艾。
位于凯里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拥有国际上最为先进的重结晶碳化硅颗粒过滤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出的颗粒捕集器(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公交车、卡车和重型柴油车的废气排放,颗粒物过滤效率接近99%。
“经过我们的净化器处理后,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基本无害。”公司董事长黄利敏说。目前,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正进行年产500万升过滤器扩能升级,力图打造全球最大的柴油机后处理装置全产业链集群。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和特色园区,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民族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了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促进主导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
2013年,黔东南州启动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承接智能终端、平板显示、硅及光电、自动化控制、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与创意等产业。目前,已吸引中科汉天下、申黔数据中心、亿邦电子等23家高科技产业。
借力发展数据贵州机遇,园区围绕“智慧凯里”建设,全力扶持申黔数据中心项目, 积极打造高科技、低成本、绿色节能大数据产业基地,实现动力保障、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产业发展。其中,“唯思云”“扶贫云”和“智行公交”等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已走在全省前列,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效应开始显现。
从生态到产业,再从产业到生态,围绕大生态这一“绿色动力”,黔东南州做足文章,渐入佳境。(责任编辑/姚 远)